摘要:国庆的脚步渐近,天安门广场的灯笼在秋风中酝酿着喜庆,神州大地的街巷已悄然披上红妆。这份流淌在空气里的团圆期盼,对于36岁的小磊而言,比任何时候都要滚烫——这位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长岭镇走出的打工者,终于要踏上返乡之路,与阔别半年的家人共度佳节。
转自:知乎
国庆的脚步渐近,天安门广场的灯笼在秋风中酝酿着喜庆,神州大地的街巷已悄然披上红妆。这份流淌在空气里的团圆期盼,对于36岁的小磊而言,比任何时候都要滚烫——这位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长岭镇走出的打工者,终于要踏上返乡之路,与阔别半年的家人共度佳节。
去年开春,小磊背上行囊赴北京务工,偌大的城市里,他在工地与工棚间奔波,唯一的慰藉便是手机里家人的笑容。春节短暂相聚后,又是六个多月的别离。当他攥着向领导再三申请才获批的休假单,在9月27日傍晚走进北京站时,指尖的Z211次旅客列车票仿佛载着整颗心的重量。这趟由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担当值乘的列车,是夕发朝至的全列软卧编组,将于次日清晨6时25分抵达长春,正适合赶在国庆前回家团圆。
与同事小孙一同登上列车,小磊将装着给父母的保暖鞋、给孩子的绘本的行李袋仔细收好。卧铺车厢里的灯光渐暗,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成了最安稳的催眠曲,他枕着对团圆的憧憬沉沉睡去,梦里全是家人迎出门时的笑脸。
9月28日清晨六点,小磊被列车广播唤醒。窗外的天色已泛鱼肚白,长春站的轮廓在薄雾中愈发清晰,再有十几分钟就要到站。他麻利地收拾好行李,转头对上铺的小孙笑着说:“我去透透气,马上回来。”这声寻常的招呼,竟成了他留在世间的最后言语。
六点三十分,Z211次列车准点停靠长春站,车厢里的旅客陆续起身下车。小孙拎着两人的行李在车门处等候,直到同车厢的旅客走尽,仍不见小磊的身影。空荡荡的车厢里只剩下她的脚步声,询问乘务员时,得到的却是“车上没人了”的答复,随后车门便缓缓关闭 。
握着小磊的行李站在站台上,小孙的手不住发抖。远在二百里外长岭镇的家人得知消息后,瞬间陷入慌乱。母亲一遍遍拨打儿子小磊的电话,听筒里只有冰冷的“无人接听”,小磊父亲当即召集亲朋,驱车直奔长春。可车轮刚驶出县城,长春铁路警方的电话便击碎了所有希望:“小磊已经不在了,遗体在长春市殡仪馆。”
铁路警方的通报还原了最后的真相:9月28日早晨七点四十分,列车保洁人员在打扫7号车厢时,听见厕所内传来持续的手机铃声,多次敲门无人应答后立即报警。当铁路警方破拆开门锁,发现小磊已无生命体征。上午八点,铁路公安干警正式介入调查。那个清晨说要“透透气”的男人,终究没能走出这节载满团圆希望的列车。
此刻,长岭镇的家中,小磊母亲早已备好的酸菜馅饺子还在案板上,孩子攥着的“爸爸回家”的手绘海报边角已被泪水浸湿。而Z211次列车早已驶离长春站,只留下一段未完成的归途,在国庆的喜庆底色上,晕开一抹无法磨灭的悲伤。这趟本应通往团圆的列车,最终成了阴阳相隔的界碑,让所有的期盼都定格在了那个初秋的清晨。(作者:死者小磊亲姑父王先生 编辑:欧阳庶)
来源:四没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