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公里外‘封锁2小时’:歼36这招,美军防不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07 07:15 1

摘要:2025年5月,香港《南华早报》披露的一则军事分析,让歼36隐身战斗机成为舆论焦点。这款去年首飞、今年多次以“超低空掠城”姿态引发关注的战机,被《舰载武器》杂志定义为“台海攻防战的规则改写者”。其宣称的“1000公里外2小时封锁空域”能力,究竟是战略威慑的烟雾

2025年5月,香港《南华早报》披露的一则军事分析,让歼36隐身战斗机成为舆论焦点。这款去年首飞、今年多次以“超低空掠城”姿态引发关注的战机,被《舰载武器》杂志定义为“台海攻防战的规则改写者”。其宣称的“1000公里外2小时封锁空域”能力,究竟是战略威慑的烟雾弹,还是中美西太平洋博弈的破局关键?解开谜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现代空战的本质——技术代差与体系对抗的双重绞杀。

台海冲突的军事推演中,解放军始终面临一个核心矛盾:“第一岛链”的攻防失衡。以歼20为例,其2000公里作战半径虽能覆盖台湾本岛,但若要深入“第一岛链”外围空域争夺制空权,则需依赖空警500预警机持续提供情报支持,且受限于内置弹舱载弹量,难以长时间滞空压制敌方空中力量。反观美军B-21隐身轰炸机,凭借8000公里航程,可从关岛基地出发,在“第一岛链”内盘旋数小时,既可直接发射巡航导弹,又能为B-52H、B-1B等轰炸机开辟空中走廊。这种“远程突袭+饱和打击”的组合,曾让解放军航母编队被迫退至陆基战机掩护范围内作战,陷入被动。

歼36的出现,恰似为解放军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其长航时特性可支持在1000公里外持续封锁空域2小时,直接拦截突破“第一岛链”的美军战机,甚至从远距离压制关岛基地防空体系。这一能力意味着,美军B-21即便从关岛起飞,也需穿越歼36构建的“空中拒止区”,其“突袭者”的威慑力将大打折扣。而解放军航母编队则可摆脱陆基战机航程限制,在更靠近台海的海域展开行动,形成“舰载机+陆基机”的双重掩护体系。

歼36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单一机型的技术参数,而在于其撬动整个作战体系的杠杆效应。传统A2/AD(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侧重于用导弹和潜艇封锁美军舰队,但空中力量的缺失导致“第一岛链”内空域仍存在漏洞。

歼36的加入,使解放军得以在“第一岛链”外构建“空中堡垒”,将美军战机拦截在更远距离,迫使B-21等远程轰炸机暴露在解放军防空体系下。这种“以空制空”的升级,标志着中国从“防御性拒止”向“主动性拒止”的转变。

但需警惕的是,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单机对决”的舞台。歼36若想发挥最大效能,必须与福建舰航母的电磁弹射能力、四川舰两栖攻击舰的垂直起降战机部署,以及空警500、无侦-8等无人预警机形成协同。例如,歼36可利用隐身特性前出侦察,将情报实时回传至航母编队,引导舰载机或导弹发起攻击;或与无人机组成“有人-无人”编队,通过数据链共享目标信息,实现“蜂群式”饱和打击。这种“体系化拒止”能力,才是真正让美军感到压力的核心。

英国《经济学人》将歼36的亮相与特朗普可能“放弃台湾”的论调捆绑,虽显夸张,却折射出更深层的战略信号。美军计划采购100架B-21轰炸机,试图以“隐身突袭+远程打击”维持西太平洋优势;而歼36的横空出世,则以“隐身拦截+空中拒止”构建反制链条。这场技术竞赛的背后,是中美对台海冲突“时间窗口”的争夺——美军希望在解放军装备全面升级前完成部署,而解放军则通过歼36、福建舰等装备缩短技术差距。

对普通读者而言,理解这场博弈的关键在于“装备代差”与“体系优势”的辩证关系。歼36虽无法单凭一机扭转战局,但其长航时、大载弹量与隐身性能的结合,使解放军得以在“第一岛链”外构建“空中堡垒”,极大压缩美军干预空间。这种“以攻为守”的战术,既是对传统A2/AD体系的补充,更是对美军“分布式杀伤链”的精准破解。

歼36的登场,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装备领域对美军形成实质性追赶。其技术突破不仅关乎台海冲突的胜负手,更将重塑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攻防平衡。而当“技术代差”逐渐抹平,战略主动权的天平终将向更重视体系化作战、更贴近实战需求的一方倾斜——这场博弈的答案,或许已写在歼36的隐身涂装之下。台海局势的未来,从来不是单一装备的独角戏,而是技术、体系与意志的终极较量。

来源:生活旭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