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飞机陨落 82岁奶奶活吞青蛙 4米长虫吓坏医生 风险与利益共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5:56 1

摘要:早上刷手机,三条新闻像闷雷一样炸进眼里:55岁的“唐飞机”在直播间坠机身亡,82岁的张奶奶吞了8只活青蛙住进ICU,47岁的大哥蹲厕所排出4米长的绦虫。这三件事看着八竿子打不着,可盯着屏幕发呆时突然反应过来——咱是不是都在某个瞬间,成了“安全盲区”里的“裸奔者

早上刷手机,三条新闻像闷雷一样炸进眼里:55岁的“唐飞机”在直播间坠机身亡,82岁的张奶奶吞了8只活青蛙住进ICU,47岁的大哥蹲厕所排出4米长的绦虫。这三件事看着八竿子打不着,可盯着屏幕发呆时突然反应过来——咱是不是都在某个瞬间,成了“安全盲区”里的“裸奔者”?

四川剑阁县的唐正兴,在短视频平台叫“唐飞机”。这个55岁的男人,把自购的超轻型飞机当宝贝,直播间里总说“老铁们看我飞一个”。可9月27日那天,二次起飞时飞机突然失控,垂直坠地起火,直播间几万人眼睁睁看着屏幕变黑。

后来才知道,这不是他第一次“赌命”。之前就因油表故障坠过两次机,离地5米、10米,侥幸没大事;飞行时不戴头盔,机舱里连个灭火器都没有;妻子哭着反对,他撒谎说“退机了”,转头把飞机藏到外地库房接着飞。更扎心的是,他所谓的“体育娱乐设备无需驾照”,纯属自欺欺人——民航局早有规定,超轻型飞机属于“通用航空器”,驾驶员必须持执照,飞行前得向空管部门报备,四川合法的低空飞行空域就7个,他飞的地方根本不在名单里。

村里人说他“爱折腾”,粉丝夸他“有梦想”,可梦想的翅膀,总得长在安全的骨架上。就像老辈人常说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可唐正兴偏觉得“我就是那个不湿鞋的”。这种“侥幸心理”,其实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过马路看手机觉得“车会让我”,骑电动车不戴头盔觉得“就几步路没事”,加班熬夜觉得“年轻扛得住”。可安全这东西,从来不是“概率游戏”,而是“底线考题”——一次答错,可能就没机会补考了。

浙大一院急诊科的王医生跟我聊过:“我们见多了‘就一次没事’酿成的悲剧。有人觉得‘偶尔闯红灯没事’,结果被撞断腿;有人觉得‘冬天用燃气热水器开窗麻烦’,结果一氧化碳中毒。唐正兴对飞行的热爱没错,但热爱不是赌命的理由,就像咱爱爬山,也不能不系安全绳往悬崖上冲啊。”

杭州82岁的张奶奶,腰疼了大半辈子。那天听小区邻居说“活吞青蛙能治腰疼”,转头就瞒着家人,第一天吞3只,第二天吞5只。五天后疼得站不起来,送医院一查:肠梗阻合并寄生虫感染,肠子堵得像打了死结,青蛙身上的寄生虫还在肚子里“安家”了。

“老人为啥信这个?”浙大一院消化内科李主任叹了口气,“去年我们收过一个吞蚯蚓治哮喘的大爷,前年收过喝煤油治便秘的阿姨。这些偏方听着离谱,可对老人来说,背后藏着两个字:‘绝望’。”张奶奶的儿子说,母亲试过针灸、理疗、吃药,腰疼总反复,夜里疼得睡不着,“她觉得医院治不好,才把希望寄托在‘偏方’上”。

可偏方这东西,从来不是“民间智慧”,更多是“认知陷阱”。就说活吞青蛙,青蛙身上有曼氏裂头蚴,这虫子能穿透肠壁,钻进脑子、眼睛,严重的会瘫痪甚至丧命。浙大一院近五年就收治了23例类似病例,最小的56岁,最大的89岁,全是信了“生吃活物治病”的偏方。

为啥偏方总盯着老人?除了病痛折磨,还有个原因:信息差。年轻人刷手机能看到“偏方害人”的新闻,老人却可能被“邻居说有效”“祖传秘方”洗脑。张奶奶后来哭着说:“我哪知道青蛙里有虫子啊,人家说‘青蛙跳得欢,吃了腰杆也能跳’,我就信了。”

这让我想起小区里的李大爷,前阵子感冒不肯吃药,非要用“捂汗疗法”,盖三床被子闷汗,结果高烧到40度烧成肺炎。咱得承认,老人对“偏方”的迷信,本质上是对“病痛的恐惧”和“对健康的渴望”。可咱做儿女的,是不是该多做点啥?比如定期带老人体检,帮他们查靠谱的医疗信息,告诉他们“腰疼咱去看骨科,别信那些没谱的土法子”。就像李主任说的:“老人缺的不是‘偏方’,是‘安心’——让他们知道‘你的病能治,不用冒险试那些危险的东西’。”

贵州47岁的王大哥,最近7个月总在排泄物里看到“面条似的白东西”。去医院一查,医生当场给他开了驱虫药——几天后,一条4米长的绦虫被完整排了出来,看着像盘在盆里的粗棉线。

问他咋染上的?“爱吃凉拌生猪血,牛肉也喜欢带点血丝的。”王大哥说,他们老家有“吃生血补身体”的说法,每年都要吃几次。可他不知道,生猪血、未煮熟的牛肉,可能藏着绦虫的“虫卵”。这些虫卵进了肚子,会孵化成幼虫,钻进肠壁吸血长大,最长能长到10米,把肠子堵得严严实实。

疾控中心的朋友给过一组数据:我国每年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约5万例,其中30%跟“生吃肉食”有关。像绦虫、弓形虫、肝吸虫,最爱藏在生鱼片、三分熟牛排、醉蟹、凉拌生肉里。可总有人觉得“我吃了几十年没事”——就像王大哥,吃了半辈子生血,直到排出“面条虫”才慌了神。

这让我想起去年上海那个吃刺身住进ICU的姑娘,她每周吃三次三文鱼刺身,觉得“日料店的鱼很新鲜”,结果肝吸虫感染引发肝衰竭。医生说:“寄生虫这东西,不是‘吃了就马上发病’,可能潜伏几年甚至十几年,等你发现时,器官可能已经受损了。”

咱不是说“生肉完全不能吃”,而是得知道“风险在哪”。比如吃牛排,至少煎到七分熟,让中心温度达到63℃以上;吃醉蟹醉虾,得确认食材新鲜且经过充分杀菌;凉拌生肉?咱还是算了吧——毕竟比起“口感”,健康才是“刚需”。就像王大哥出院时说的:“现在看见带血丝的肉就犯怵,以前觉得‘生吃够味’,现在才明白,命比‘味’重要多了。”

把这三件事串起来看,突然发现:唐飞机的“侥幸”、张奶奶的“偏方”、王大哥的“饮食习惯”,本质上都是同一个问题——我们总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算错了“账”。

唐飞机觉得“多飞一次涨粉快”,却没算“坠机的代价是生命”;张奶奶觉得“吞青蛙能止痛”,却没算“寄生虫可能让她瘫痪”;王大哥觉得“生肉好吃”,却没算“绦虫会啃食他的身体”。咱普通人也一样:为了省时间闯红灯,没算“被撞的痛苦”;为了省电费冬天不开窗,没算“煤气中毒的危险”;为了赶项目熬夜,没算“心梗的风险”。

可安全这门“账”,从来不是“收益优先”,而是“风险清零”。就像开车必须系安全带,不是因为“一定会撞车”,而是“万一撞了,安全带能救命”;吃饭洗手不是因为“手上一定有细菌”,而是“洗了能减少生病的可能”。

最后想说:唐飞机的飞行梦值得尊重,但梦想要长在安全的土壤里;张奶奶的腰疼需要关怀,但关怀不能靠偏方;王大哥的饮食习惯可以理解,但口味得让位于健康。咱普通人过日子,不用追求“多刺激”“多特别”,能平平安安吃饭、睡觉、上班、回家,就是最大的福气。

铁铁们,记住一句话:安全这根弦,松一秒,可能就断了;可绷紧了,能护咱一辈子周全。你说呢?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