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斑马智行:AI落地不是Demo,是实车、是生态、是下一代交互范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5:59 1

摘要:这不是一场寻常的技术展示。在现场实车演示中,用户无需唤醒词,系统能基于车内对话内容主动推荐餐厅、识别遗忘物品并提醒、甚至根据多人喜好推荐音乐。这些场景在没有网络连接的环境下也能完成,真正实现了“全时感知、主动服务”。

所谓“新物种”,本质上是技术架构与商业模式的同步重构。

内容/帝佬

编辑/咏鹅

校对/莽夫

在2025阿里云栖大会上,斑马智行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全模态端侧大模型实车方案”Auto Omni。

这不是一场寻常的技术展示。在现场实车演示中,用户无需唤醒词,系统能基于车内对话内容主动推荐餐厅、识别遗忘物品并提醒、甚至根据多人喜好推荐音乐。这些场景在没有网络连接的环境下也能完成,真正实现了“全时感知、主动服务”。

“斑马智行Auto Omni是开启智舱AI主动智能的钥匙。”斑马智行首席产品官蔡明在台上这样定义。

而在发布会后的访问环节中,斑马智行CTO司罗对正见TrueView给出了更直白的判断:“行业当前的平均水平是PPT,Demo已是门槛,而斑马要做的是实车落地。”

从“你好斑马”到“我就是斑马”,从语音唤醒的“工具时代”到Always On主动服务的“伙伴时代”,智能座舱的交互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折。

而推动这一转折的,正是斑马智行定位的“新物种”——一个融合操作系统、AI全栈技术与车载服务平台三大核心能力的AI原生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一定位不仅重新划定了产业竞争边界,更预示着智能汽车软件价值分配机制的重构。

Part.1

什么是“新物种”?

司罗:我们不在任何现有分类里

在中国智能座舱产业链中,传统上分为四类玩家:传统Tier 1、互联网巨头、造车新势力、以及AI原生方案商。

“斑马智行是第四类,但又不完全是。”司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是唯一一家将系统级OS、AI端到端全栈技术、车载平台服务三大支柱整合为统一解决方案的企业。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从架构设计阶段就实现的深度耦合。”

所谓“新物种”,本质上是技术架构与商业模式的同步重构。

技术上,Auto Omni基于阿里云通义千问全模态大模型Qwen Omni、高通算力达320 TOPS的Snapdragon 8397芯片平台,结合斑马自研的端侧推理引擎、向量检索引擎、多模态融合交互系统,实现了“感知-记忆-决策-服务”的闭环。

此方案支持“端侧知识增强”与“多模型并发调度”,这意味着车辆可以在离线环境下持续学习用户习惯,并同时处理语音、视觉、文本等多模态任务。

商业模式上,斑马提出“AI车载平台服务联盟”,联合网易云音乐、飞猪、天猫养车等生态伙伴,以平台级Agent产品向车企输出服务能力,并尝试与车厂、内容方进行“服务结果分成”,而非传统的软件授权费。

“以前是应用方向车厂收费,现在是我们与车厂共同分成。”斑马首席战略官邢悦透露,“这种双轮驱动模式让生态各方从交易关系变为共赢关系。”

“行业正在从为工具买单,转向为服务结果买单。”邢悦强调,“斑马不是在收‘安卓税’,而是在创造新价值。只有当用户真正获得服务闭环,比如不仅推荐餐厅,还能完成订座、导航、支付,生态才具备可持续性。”

Part.2

端侧大模型上车

为何是斑马率先落地?

在AI大模型“军备竞赛”趋于白热化的2025年,多数公司仍停留在云端调用、Demo演示阶段。斑马智行为何能率先实现端侧全模态方案上车?

司罗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创新、落地、共惠。

创新:斑马背靠阿里生态,与通义大模型、高通芯片达成独家深度合作,具备从模型架构优化到端侧部署的全链路能力;

落地:十年积累,覆盖60多家主机厂、超800万辆智能汽车,斑马拥有行业稀缺的“工程化上车能力”;

共惠:通过打通B端技术供给与C端服务生态,斑马构建了车企、内容方、用户三方共赢的飞轮效应。

“大模型上车不是聊天工具,它要有‘情商’。”司罗笑称,“该说话时说话,该闭嘴时闭嘴,这是实车场景中最难的部分。”据了解,斑马通过端侧实时感知技术,能识别车内人员数量、对话状态甚至情绪波动,从而决定是否介入交互。这种“情境感知能力”背后是阿里PPO强化学习框架的持续训练优化。

至于用户同样关心的隐私部分,斑马已在端侧实现了多模态信号的实时处理与隐私隔离,确保数据不出车、响应在毫秒级。

随着Auto Omni的发布,智能座舱的竞争焦点或将从“硬件配置”转向“AI服务能力”。下一代智能座舱的竞争将集中在三个层面:

AI交互的自然度:从单向指令到双向对话,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斑马智行提出的“全模态交互”,意味着系统能同时理解语音、手势、眼神甚至车内环境,实现“类人化”交流。

生态服务的闭环能力:能否实现从“推荐”到“履约”的全流程服务。例如,不仅推荐电影,还能选座、购票、规划停车场;不仅提醒车辆保养,还能预约服务、上门取车。

跨平台、跨场景的扩展性:座舱系统能否向家居、移动设备、机器人等场景延伸。斑马已开始布局对话式AI物联网架构,未来技术栈可复用于智能硬件终端。

“斑马的目标不是做一个车机系统,而是打造一个‘硅基伙伴’。”邢悦认为,“它应该像坐在副驾的闺蜜,懂你所需,默默服务。比如当你连续驾驶两小时后,主动调暗灯光、播放舒缓音乐;当你接孩子放学时,自动推送附近的冰淇淋店优惠。

这种愿景的背后,是斑马对智能汽车本质的重新定义:汽车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服务聚合空间”。

据灼识咨询预测,中国车载平台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7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14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4.8%。斑马作为目前市场份额第一的玩家,正试图通过AI原生生态抢占下一代服务入口。

Part.3

不只是车

是“CAIOT”生态的起点

在采访尾声,司罗提到了一个关键词,CAIOT(Conversation AIoT)。

在他看来,智能汽车只是斑马技术落地的第一个“聚合智能终端”,未来还将扩展至眼镜、耳机、机器人、智能家居等场景。

“斑马智行未来可能叫斑马智能。”司罗透露,“我们的使命是‘让出行更智能,让生活更智慧’。当前我们聚焦智能汽车,因为这是技术落地需求最迫切、场景最复杂的领域。但底层架构的设计理念,如安全隔离、多模态融合、端侧推理,具备向其他智能设备迁移的能力。”

他举例说明,斑马研发的Banma Hypervisor异构算力虚拟化技术,作为国内首个通过ISO26262产品功能安全ASIL-D最高等级认证、且支持舱驾一体的虚拟化产品,未来可应用于机器人操作系统;而端侧向量检索引擎同样适用于智能眼镜的实时物体识别场景。

这种“平台化能力”正是斑马区别于单一场景AI公司的核心差异。

而斑马智行新物种的打造,预示着智能汽车产业很可能迎来新一轮价值分配。

传统Tier 1面临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的转型压力,硬件集成价值被逐步解构;互联网巨头虽具备AI技术优势,但缺乏汽车工程积累与主机厂信任;造车新势力专注全栈自研,但成本高、迭代慢,难以形成开放生态。

斑马选择的路径是“垂直整合+开放生态”,通过深度整合OS、AI、服务三层能力,形成技术壁垒;同时向车企、内容方开放合作,构建规模效应。这种模式既避免了与主机厂的直接竞争,又通过服务分成获得了可持续收入。

司罗透露,Auto Omni方案已在国内头部车企实现定点,2026年将进入量产。而斑马的目标是“将端侧大模型上车进程加快半年到一年”。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有望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AI原生座舱的大规模落地。

Part.4

不只是车

是“CAIOT”生态的起点

在云栖大会展区,斑马智行的实车演示台被围得水泄不通。每10分钟左右换一批观众,其中不乏车企高管、供应商代表、行业专家。

从语音交互到全模态主动服务,从软件授权到服务分成,从车机系统到CAIOT平台,斑马智行正在用一场技术发布会,宣告一个“新物种”的诞生。

而它的底气,来自于阿里与高通的双重加持,更来自于十年积累的工程能力、生态伙伴的深度协同,以及一个明确的判断:

AI最终的价值,不在实验室,而在每一条公路上、每一台车里、每一个用户的真实体验中。

正如邢悦所言:“斑马不是一匹黑白马,而是智能汽车时代跑得最快的黑马。我们创造的不是替代品,而是新物种。”在这场智能座舱的范式革命中,斑马智行正在书写自己的规则。

王庆儒@ okokok-74

长期关注互联网大厂、垂直行业头部企业,欢迎建联沟通

来源:正见TrueVie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