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就备受关注。这支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的基金,最初规模为100亿元,如今已扩募至150亿元,其中80亿元实缴到位。基金定位十分明确——专注于那些科学属性强、转化风险大但可能带来巨大变革的前沿技术领域。
当各地还在为当下产业竞争激烈之时,上海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近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完成扩募,规模达150亿元,并已密集投资18只子基金。
这一连串动作不仅展现了上海布局前沿产业的决心,更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在未来产业的赛道上,上海正在全力冲刺。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就备受关注。这支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的基金,最初规模为100亿元,如今已扩募至150亿元,其中80亿元实缴到位。基金定位十分明确——专注于那些科学属性强、转化风险大但可能带来巨大变革的前沿技术领域。
基金管理人上海国投未来,作为上海国投公司牵头组建的专业平台,从今年1月发布申报指南开始就展现出高效执行力。在短短数月内,基金分三批选中18只子基金进行投资,包括脑科学、合成生物学、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这种投资密度和节奏,在当前国资基金中实属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打破了地域限制,除了上海本地,还投资了注册在苏州、天津、杭州等地的子基金。这种开放姿态,体现了上海汇聚全国创新资源的胸怀。在直投方面,基金首个项目就瞄准了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展现出对前沿能源技术的前瞻布局。
如此大规模、快节奏的投资布局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仔细分析这18只子基金的投资方向,可以发现上海对未来产业的理解相当系统化。从脑科学到合成生物学,从量子计算到可控核聚变,这些领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处于产业化初期,但具有颠覆性潜力。
比如脑机接口技术,不仅在医疗康复领域有广阔前景,更是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向;而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这些看似分散的领域,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未来产业生态。上海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单个技术突破,更要打造完整的未来产业集群。
为此,上海已经布局了四大未来产业集聚区:杨浦的类脑智能、闵行的脑机接口、浦东张江的硅光技术、临港新片区的超宽禁带半导体。这些集聚区与基金投资形成呼应,构建了“基金+基地”的创新生态。同时,孵化器、概念验证平台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全链条支持。
这种系统化布局的背后,是上海对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上海如此大手笔布局未来产业,其战略意图十分清晰。首先,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关系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那些在今天看来还“遥不可及”的技术,可能明天就会改变产业格局。
其次,未来产业虽然风险大,但一旦突破就会带来巨大回报。上海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重仓投入,正是看中了未来产业的成长潜力。根据规划,到2030年上海未来产业产值要达到5000亿元左右,这个目标需要提前十年布局。
更重要的是,这种投资模式体现了国资的创新引领作用。与传统产业投资不同,未来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单纯依靠市场资本往往投入不足。国资率先投入,可以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形成创新合力。上海近期与红杉中国等机构合作,发起面向青年创业者的基金计划,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更深层次看,这还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未来定位。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必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动,而未来产业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抓手。
150亿元的投资规模,18只子基金的密集布局,四大产业集聚区的同步建设,共同勾勒出上海抢占未来产业高地的雄心。这种系统化、全方位的布局方式,不仅体现了上海的前瞻视野,更展现了大城市在推动科技创新上的担当。
未来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耐心。上海的这种“播种式”投资,或许短期内难以见到显著成效,但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当这些前沿技术陆续开花结果时,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投资,很可能就成为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未来产业的赛道上,上海的这步棋,下得既准且早。
来源:初六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