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打了”成最后遗言!专家怒斥:父母,才是孩子最大霸凌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18:40 2

摘要:今天一个热点新闻,引起了无数父母的共鸣。温州一个母亲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因为怒气,把还在读三年级的孩子,失手打死...该母亲也被刑事拘留。

01

今天一个热点新闻,引起了无数父母的共鸣。温州一个母亲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因为怒气,把还在读三年级的孩子,失手打死...该母亲也被刑事拘留。

法医验尸时发现,女孩身上几乎没有完好的皮肤,新伤叠着旧伤。

而这位母亲在审讯室哭着说:“我只是想让她好好学习……”

02

这不是孤例。

2021年,陕西一名12岁男孩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父亲罚跪在雪地里一整夜,第二天早上,孩子再也没能站起来。

2023年,江苏一位母亲因为女儿早恋,当众扇了她十几个耳光,女孩当晚跳楼。

这些新闻下面,总有人评论:“父母也是为孩子好”“现在孩子太脆弱了”……

但说这些话的人可能没想过:**当“教育”变成暴力的遮羞布,爱就成了最残忍的伤害。**

03

我认识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她接过一个案例:

一个30岁的女性,名校毕业,年薪百万,却长期失眠、抑郁。

在催眠治疗中,她突然蜷缩成一团,尖叫着喊:“妈妈别打了!我下次一定考好!”

——原来她童年时,只要考试低于95分,就会被关在阳台罚跪,冬天也不例外。

朋友说:“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创伤,追溯到最后,往往都站着一位‘为孩子好’的父母。”

04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一个观点:

中国式家庭最可怕的“潜规则”,就是父母可以打着“爱”的名义,对孩子实施任何伤害。

其他关系里,暴力就是暴力,伤害就是伤害。

但在亲子关系里,暴力可以被美化成“管教”,伤害可以被包装成“为你好”。

更可怕的是,这种暴力往往会被社会默许,甚至支持。

05

为什么很多家长控制不住打孩子的冲动?

除了情绪失控外,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在复制自己童年的经历。

我老家有个邻居阿姨,小时候被她爸用皮带抽,后来她也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儿子。

有次我听见她边打孩子边骂:“我小时候比你苦多了,你现在这点苦算什么?”

——看,这就是最可悲的地方:

很多父母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报复童年的自己。

06

更隐蔽的暴力,是语言暴力。

“你怎么这么笨!”“生你还不如生块叉烧!”“你去死吧!”

这些刀子一样的话,不会留下外伤,但会让孩子内心溃烂一辈子。

有个研究显示:

经常被父母辱骂的孩子,大脑发育会受到影响,智商比同龄人平均低12分。

07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小时候谁没挨过打?现在不也好好的?”

但“幸存”不等于“正确”。

就像过去人人都喝生水,不代表喝生水就没事——只是拉肚子的人没机会说话而已。

那些被暴力“教育”毁掉的孩子,要么已经永远沉默,要么正在心理咨询室里痛苦地重建自我。

08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有个单亲妈妈发现儿子偷钱,她没有打骂,而是带着孩子去工地干了一天活。

搬完砖,孩子手上磨出血泡。妈妈问:“疼吗?”孩子点头。

妈妈说:“偷钱是不对的,但如果你需要钱,可以像今天这样靠劳动挣。”

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他在日记里写:

“那天妈妈要是打我,我可能会恨她一辈子。但她让我用血泡明白了道理,我感激她一辈子。”

09

教育的本质,不是用暴力让孩子服从,而是用智慧让孩子理解。**

当孩子犯错时,他们需要的不是皮带的疼痛,而是有人蹲下来告诉他们:

“这件事为什么不对,以及怎样做才对。”

10

有人说:“现在孩子骂不得打不得,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但这些人搞反了逻辑:

正因为社会很残酷,家才应该是温暖的。

如果连父母都不能给孩子包容和引导,谁还能给他们面对世界的勇气?

11

那些被暴力“教育”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他们可能事业有成,但内心永远有个战战兢兢的小孩;

他们可能孝顺父母,但每次回家都像赴刑场;

他们可能也成了父母,然后在不自觉中,把暴力传给下一代……

12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小欢喜》里的一句台词: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深以为然。

13

下次想举起手打孩子时,请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发泄情绪?

2. 如果同事犯同样的错,我会这样对他吗?

3. 二十年后,我的孩子会怎么回忆今天这一幕?

14

最后分享一段话:

每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跳舞”——你说他笨,他就在自卑里沉沦;你说他棒,他就在自信里飞翔。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用暴力雕刻完美作品,而是用爱守护一个灵魂的成长。

来源:阳光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