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黑幕曝光起底:18元餐标只花6元,孩子成资本逐利的牺牲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4:57 1

摘要:事情的起点看似偶然。9月中旬,上海某小学的午餐里出现了发臭的虾仁。几个孩子吃了“虾仁炒蛋”后出现呕吐和腹痛,家长气愤拍照曝光。

事情的起点看似偶然。9月中旬,上海某小学的午餐里出现了发臭的虾仁。几个孩子吃了“虾仁炒蛋”后出现呕吐和腹痛,家长气愤拍照曝光。

最初外界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食品事故,没想到背后竟是一家覆盖全市500多所学校、每天要送50万份餐食的巨头——上海绿捷。

家长的愤怒不止因为一只虾,而是多年来被压抑的怨气一下子爆发。早在风波之前,不少学生就抱怨饭菜单调、蔬菜稀少、炸物太多,甚至有豆腐酸了、素鸡黏糊的情况。

家长多次投诉,回应却总是“会改进”。大家本以为是个别问题,如今发现原来是企业“集体失守”。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企业的态度。

事情发生后,内部其实早就发现虾仁有虫类异物,但延迟召回导致五十多所学校的孩子依然吃下了问题餐。公司高层甚至授意对外宣称“泥沙未清”,试图掩盖核心问题。

直到市教委、公安、市监三方联合通报,绿捷才不得不认错,可发布的道歉信只有48个字,没有方案,也没人担责。舆论普遍讽刺:“比虾还敷衍。”

一次食品安全事故,迅速演变为社会信任危机。家长们开始集体请愿,希望让像西贝这样的餐饮企业进入校园配餐竞标。

这场舆论风暴,不再只是关于一顿午餐,而是关于谁来守护孩子的健康。

绿捷为何能在短短几年间占据上海近三成市场份额?

靠的并不是厨艺,而是背后的资本力量。

最初,绿捷的创始人是张国华,他和妹妹不仅做配餐,还参股了一家食品检测公司,被质疑“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2018年之后,绿捷彻底卖给了澳大利亚的KGF集团,成交价1.7亿美元。

而顺着股权穿透下去,浮出水面的名字更加惊人——新希望刘永好家族、厚生投资、淡马锡、ADM……这些国内外资本巨头,才是真正的操盘手。刘永好的女儿刘畅,还直接坐在董事会里。

为什么他们对校园餐兴趣这么大?因为这是个稳赚的生意。招股书显示,绿捷2017年营收5.6亿元,净利润率超过15%,比很多餐饮企业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校园餐是预付费模式,50万学生的餐费能沉淀数亿元,公司还能拿去买理财。换句话说,这不仅是卖饭,更是现金流生意。

随着资本介入,绿捷成了“现金奶牛”。收购后几年,母公司KGF的收入和利润直线上升,一度冲击港股、美股,试图把绿捷打造成刘永好家族的第七家上市公司。

与此同时,绿捷的中标数量激增,2025年一年就超过过往总和,扩张速度之快,引发了外界对招投标过程的质疑。

而在供应链上,也出现耐人寻味的“家族联动”。绿捷监事同时参股的速冻食品企业,正好提供了炸虾饼、鱼排等产品。

这种“左手生产、右手配送”的模式,外人看了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在“内部消化产能”?结果就是孩子们天天吃炸物,新鲜蔬菜成了点缀。

资本逐利的逻辑是利润最大化。合同里一份午餐的标准价是18元,但实际成本只有6到8元,还要覆盖冷链、人工、场地。

怎么保证利润?只能压缩食材质量,能用冷冻的就不用新鲜的,能用便宜的就不买好的。

家长掏的钱没有少,孩子嘴里的饭却越来越差。这就是根本矛盾。

更严重的是,有爆料称绿捷甚至采购过期食材。比如一批蛋饺,生产日期是2024年12月,保质期7天,却在2025年3月才进货,最后还被用在了学生餐中。

这样的细节被曝光后,公众才真正意识到:这不是单一事故,而是整个商业模式的问题。

如今,绿捷已经被市属国企临时接管,公安、市监等部门也展开立案调查,企业上市梦化为泡影。从“隐形冠军”到“涉案企业”,绿捷的形象彻底坍塌。

可问题还没完。50万孩子的午餐该由谁来兜底?是继续交给资本驱动的企业,还是需要更强的监管与透明机制?

家长们的担心并非矫情,因为一旦食品安全的底线失守,受害的就是下一代。

一只“臭虾”炸出了整个行业的隐患:当孩子午餐被视作利润筹码,当股权架构成了责任屏障,当监管没能第一时间守住防线,食品安全自然一再出事。

绿捷的倒下,也许只是开始。

真正的追问是:下一顿午餐,孩子还能安心吃吗?

来源:今史独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