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田径的璀璨星空中,百米赛道被誉为“田径之王”的终极较量,是速度与力量最原始、最直接的对决。长久以来,这一领域被黑人运动员主导,黄种人鲜有立足之地。然而,一位来自中国的短跑飞人,以一次次惊世骇俗的表现,打破了种族与体能的刻板印象,他就是——苏炳添。即便年届
在世界田径的璀璨星空中,百米赛道被誉为“田径之王”的终极较量,是速度与力量最原始、最直接的对决。长久以来,这一领域被黑人运动员主导,黄种人鲜有立足之地。然而,一位来自中国的短跑飞人,以一次次惊世骇俗的表现,打破了种族与体能的刻板印象,他就是——苏炳添。即便年届36岁,他依然在竞技之路上执着前行,不断挑战极限,近日更因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引发广泛关注,体育界为之叹服,国人亦为之振奋。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刷新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壮举不仅改写了中国田径的历史,更震撼了整个世界。那一刻,他不只是在与时间赛跑,更是在与根深蒂固的“人种论”对抗。在欧美主流认知中,黄种人在爆发力和速度上天生劣势,但苏炳添用实打实的成绩宣告:人类的极限,从不由肤色决定,而由意志与奋斗书写。
9秒83,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精神的飞跃。这一成绩意味着他在职业生涯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标志着亚洲短跑正式跻身世界顶尖行列。正如《人民日报》所评:“不是夺得奖牌才值得庆贺,超越自我就能赢得尊崇。”苏炳添的每一次起跑,都是对命运的抗争;每一次冲线,都是对偏见的击碎。他用行动诠释了何为“中国速度”,何为“亚洲荣耀”。
而今,36岁的苏炳添并未选择功成身退,而是以更加成熟、沉稳的姿态继续攀登。他不仅是赛场上的运动员,更是暨南大学的副教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身份的转变并未削弱他对竞技的热爱,反而让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近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苏炳添谈读书学习对运动员的重要性》的署名文章,引发热烈讨论。文章逻辑清晰、思想深刻,既有亲身经历的感悟,也有对年轻运动员的殷切期望。他指出:“读书学习不仅能拓宽视野,更能增强自信,帮助运动员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清醒与坚定。”这番言论,展现了他超越运动员身份的思想深度,也印证了“教授级飞人”的称号实至名归。
苏炳添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每一步,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从首次突破10秒大关,到10次跑进10秒;从更换起跑脚的艰难抉择,到30岁时遭遇腰伤与骨裂仍不言放弃,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挑战与自我重塑。他曾因抢跑被罚下赛场,却将失败照片存入手机,时刻警醒自己。训练场上,他一遍遍重复起跑动作,用卷尺精确测量起跑器距离,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臻于完美。正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成就了赛道上的奇迹。
更令人敬佩的是,苏炳添始终保持着对梦想的执着。尽管已过而立之年,他仍表示将瞄准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中国体育健儿加油助威,也为自己未竟的梦想继续拼搏。他的存在,早已超越个人荣誉,成为激励一代人奋发向上的精神符号。在校园里,他耐心指导学生动作,分享奋斗故事,将拼搏的种子播撒在年轻心灵中;在社会上,他以自律、坚韧、谦逊的形象,树立了新时代运动员的典范。
人民日报多次点赞苏炳添,不仅因其竞技成就,更因其所代表的价值观——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永不言弃。在当下社会,这种精神尤为珍贵。无论是科研攻关、技术突破,还是个人成长、职业发展,都需要如苏炳添般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精益求精的态度。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年龄不是界限,出身不是桎梏,只要心怀梦想并为之奋斗,平凡人也能创造不凡。
苏炳添的意义,早已超出体育范畴。他是黄种人在世界短跑舞台上的一次集体正名,是对“人种决定论”的有力回击。在他之前,亚洲人从未在百米赛道上如此接近世界之巅;在他之后,无数年轻运动员看到了希望——原来,我们也可以跑得这么快,也可以站上世界的中央。
如今,苏炳添仍在路上。36岁再攀巅峰,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巅峰,不在于奖牌的数量,而在于不断突破自我、超越极限的过程;真正的尊重,不来自他人的认可,而来自对梦想的坚守与对困难的征服。
在巴黎奥运会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期待苏炳添再次站上世界舞台,无论结果如何,他早已是胜利者。因为他不仅跑出了中国速度,更跑出了民族自信,跑出了时代精神。致敬苏炳添,致敬每一位以奋斗成就梦想的追梦人!
来源:一木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