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娃哈哈,不少人还停留在AD钙奶、营养快线的童年记忆里。可现在的娃哈哈早就没了当年的从容——外面是各路对手的围追堵截,里面是人事动荡、渠道崩盘的烂摊子。宗馥莉接棒后大刀阔斧改革,却越改越乱,甚至传出要把“娃哈哈”换成“娃小宗”的消息。要救这家国民品牌,得先想
提起娃哈哈,不少人还停留在AD钙奶、营养快线的童年记忆里。可现在的娃哈哈早就没了当年的从容——外面是各路对手的围追堵截,里面是人事动荡、渠道崩盘的烂摊子。宗馥莉接棒后大刀阔斧改革,却越改越乱,甚至传出要把“娃哈哈”换成“娃小宗”的消息。要救这家国民品牌,得先想明白两个问题:真正的对手是谁?内部的乱麻该怎么理?
一、没有“头号敌人”,全是“围剿的群狼”
娃哈哈的产品线像个“大杂烩”,瓶装水、茶饮料、乳饮料样样都做,这就注定它没有单一的最大对手,而是在每个赛道都面临“虎口夺食”的压力。这些对手分工明确,合起来就是一场全方位的围剿。
最要命的是瓶装水赛道,这可是娃哈哈的基本盘。以前靠“我的眼里只有你”的广告就能卖爆,现在得跟农夫山泉、怡宝硬拼。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光饮用水收入就有94.43亿,毛利率超过60%,人家不仅靠“大自然的搬运工”洗脑,还在高端水、功能水领域布局,把价格带拉得很开。怡宝虽然利润下滑,但终端铺货率比娃哈哈还高,三四线城市的小卖部里,怡宝的货架位置经常比娃哈哈好。更头疼的是,娃哈哈自己还掉链子,把纯净水代工给今麦郎,同规格产品卖得比今麦郎贵30%,消费者骂“收智商税”,最后只能紧急终止合作,口碑跌了一地 。
茶饮料赛道更是“神仙打架”,娃哈哈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当年旭日升倒下后,康师傅、统一霸占了有糖茶市场,康师傅冰红茶一家就占了68.6%的份额。娃哈哈想靠1L装冰红茶抢市场,卖4.3元比提价后的康师傅便宜点,但终究是跟风,没形成差异化。而无糖茶赛道里,农夫山泉东方树叶、三得利已经站稳脚跟,娃哈哈推出的“娃小宗”无糖茶,除了商标新,口感、包装没亮点,半年才卖125万瓶,连东方树叶零头都不够。
乳饮料这块,AD钙奶的“情怀牌”快打不动了。虽然还是国民记忆,但年轻人更爱喝元气森林的乳茶、伊利的畅轻,这些产品要么主打低糖健康,要么有网红属性。娃哈哈的乳酸菌饮料还出过质量问题,2025年有广东消费者投诉喝出黑色沉淀物,涉事产品还是宗馥莉控股公司代工的,品控漏洞一下暴露无遗 。
说白了,娃哈哈的对手早就不是某家企业,而是“精准定位+品质升级+年轻化运营”的行业新逻辑。以前靠大单品、广铺货就能赢,现在得在每个细分赛道跟专家级对手拼细节,这正是娃哈哈的短板。
二、内部乱成“一锅粥”:改革变成“添乱”
如果说外部对手是“明枪”,内部混乱就是“暗箭”。宗馥莉想改宗庆后时代的“老毛病”,但下手太急太狠,把原本稳定的基本盘搅得稀烂,主要乱在三方面。
首先是人事动荡,老员工和新团队打成一团。宗馥莉上任半年就两次“动刀”,4月免了一大批中高层,7月又换了12个地区的销售经理,基层员工更惨,要么被要求改签去她实控的宏胜集团,要么被降薪调岗。改签合同藏着“坑”,要先签“款项结清”协议,新合同里连年终奖都变成“特殊贡献者才有”,老员工怨声载道。有入职十一年的老员工说,以前年底分红能占收入一半,现在干得多拿得少,人心全散了。更要命的是,研发部门被缩编� �食品科学研究院都解散了,想搞新品连个靠谱的团队都没有 。
其次是渠道崩盘,经销商从“盟友”变“敌人”。宗庆后当年靠“联销体”把货铺到乡镇,这是娃哈哈的核心优势。可宗馥莉搞“大商制”,直接清退年销300万以下的经销商,还搞“一刀切”考核——江西有个年销千万的老经销商,就因为半个月没投完83台冰柜被解约;甘肃有个二级经销商被清退后,980件货的货款要不回来,厂家让他自己报警。经销商们本来就对50%的业绩增长目标不满,这下更没信心了,不少人开始囤货惜售,甚至偷偷卖竞品,终端货架上娃哈哈的产品越来越少。
最致命的是股权和商标的“定时炸弹”。现在娃哈哈的股权特别乱,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是大股东持股46%,宗馥莉只占29.4%,工会还占24.6%。“娃哈哈”商标归集团所有,要用得全体股东同意,宗馥莉想把商标转到自己公司没成,居然要从2026年起换成“娃小宗”。老员工都知道这是“生死局”——消费者认的是“娃哈哈� �三个字,换个新商标,几十年的品牌积累全白费,经销商更不敢进货了 。
这些乱子本质上是“改革节奏”出了问题。宗馥莉想打破“大锅饭”、推进数字化没错,但把改革搞成“休克疗法”,没给缓冲期,没顾老员工和经销商的利益,最后改革变成“内耗”,越改越糟。
三、宗馥莉的破局之道:先止血,再强身
娃哈哈现在的处境,比当年旭日升还复杂——旭日升是躺平等死,娃哈哈是在乱闯中自伤。宗馥莉要救企业,不能再瞎折腾,得按“先止血、再强身”的步骤来,每一步都要踩准。
第一步:内部先“稳人心”,别再自断根基
乱局的核心是“信任崩塌”,得先把老员工和经销商的信心拉回来。
对员工,赶紧停了“粗暴改签”那一套。可以搞“双轨制”:老员工自愿选择留在集团还是去宏胜,留在集团的保留原有分红和福利,去宏胜的给额外补贴。年终考评必须公开标准,A、B、C、D级怎么评、奖金怎么算,白纸黑字写清楚,别搞“暗箱操作”。研发部门得尽快重建,把解散的骨干请回来,毕竟产品才是根本,没人搞研发迟早被淘汰。
对经销商,立刻暂停“一刀切”清退。给中小经销商设6个月缓冲期,没达标先培训帮扶,别直接解约;之前拖欠的货款、冰柜补贴赶紧结清,甘肃那个经销商的980件货钱,厂家得主动协调解决。参考可口可乐的做法,给大商配市场推广基金,给小商搞数字化培训,让大家觉得跟着娃哈哈有钱赚,而不是随时可能被抛弃。
对商标,千万别换“娃小宗”。这步棋太险,不如回头跟股东谈判,哪怕让出部分利益,也要保住“娃哈哈”商标使用权。实在谈不拢,也可以搞“双品牌”,老产品用“娃哈哈”保基本盘,新品用“娃小宗”试水,没必要一下子全盘替换。
第二步:外部找“突破口”,别再盲目跟风
对手太多,不能全面开战,得集中火力攻一个点,先把优势品类稳住。
瓶装水要“保品质、稳价格”。赶紧停掉所有代工,把订单转回自有工厂,哪怕成本高一点,也要保住“纯净可靠”的口碑。可以学农夫山泉搞差异化,比如针对母婴市场出“低钠水”,针对运动人群出“电解质水”,别再跟怡宝拼1元水价格战,那是赔本赚吆喝。
茶饮料要“抓细分、做特色”。有糖茶里,康师傅提价给了机会,把1L装冰红茶的口感再优化,比如加些果味,跟竞品形成差异;无糖茶别硬拼东方树叶,不如做“小众风味”,比如陈皮普洱、桂花乌龙,先在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试销,靠特色打开缺口。
AD钙奶要“炒情怀、拓场景”。别只卖单瓶,搞“童年回忆礼盒”,跟文具店、幼儿园合作搞联名,再出“低糖版”吸引宝妈群体。当年大白兔奶糖靠情怀翻红,AD钙奶的底子更好,就看会不会挖。
第三步:平衡“改革与传承”,别丢了老本
宗馥莉总想着“推翻过去”,但宗庆后时代的好东西不能丢。比如“联销体”的下沉渠道优势,乡镇小卖部的铺货率还是行业顶尖,这是农夫山泉都羡慕的资本,改革要优化而不是毁掉它。
另外,别把宏胜和娃哈哈搞成“两张皮”。现在把大量订单转去宏胜,关停非宏胜系工厂,难免让人觉得是“损公肥私”。不如让宏胜专注做供应链,娃哈哈专注做市场,两者分工协作,而不是互相抢资源。家族企业的优势是决策快,劣势是容易内耗,把关系理清楚,才能集中力量对外。
结语:别学旭日升,要做“不死鸟”
当年旭日升倒下,是因为单品依赖、管理僵化、渠道崩盘。现在娃哈哈没犯那么致命的错,但新的问题更棘手——改革太急、信任流失、战略摇摆。宗馥莉手里的牌其实不差:700亿的营收盘子、“娃哈哈”的国民口碑、遍布城乡的终端网络,这些都是对手没有的优势。
关键在于,她得停下“猛药治沉疴”的执念,学会“慢下来”。先把内部的人心稳住,再把产品的亮点做透,最后把渠道的漏洞补上。快消行业没有永远的巨头,但有永远的“适应者”。旭日升的教训是“不变等死”,娃哈哈现在的风险是“乱变找死”。只要宗馥莉能平衡好改革与传承,保住基本盘、找到突破口,娃哈哈不仅不会成为第二个旭日升,还能再活四十年。毕竟,谁也不想看到陪伴自己长大的品牌,真的消失在货架上。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