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芒格我发现:能发大财、有大成就的人,终生在打造3个系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20:25 1

摘要:最近重读《穷查理宝典》,被芒格那句“大部分人都在试图证明自己正确,而不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正确” 戳中了心窝。

最近重读《穷查理宝典》,被芒格那句 “大部分人都在试图证明自己正确,而不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正确” 戳中了心窝。

想起身边那些总在抱怨机会太少的朋友,再看看那些稳坐财富金字塔尖的人,突然意识到一个扎心的事实。

高手和普通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懂得用系统思维经营人生,普通人只知道盲目努力,拿不到结果,然后抱怨,最终自暴自弃!

不过如果能看完阿胖这篇内容,一切都不一样了,因为接下来我会结合芒格的智慧,和大家分享那些能发大财、有大成就的人,终生在打造的3个系统,看完之后,大家就可以里面打造自己的系统,之后的努力效率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开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芒格。

股神”巴菲特的大名你应该听说过吧,结果巴菲特把自己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芒格,并说:“是查理让我开了眼,让我很快从猩猩变成了人,要是没有他,我得穷得多。”

可以说芒格是巴菲特背后的男人,连巴菲特的孩子,都说他爸爸第二聪明,芒格第一!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身边很多人谈风险色变,总想着找个 “铁饭碗” 把自己框起来。

但巴菲特早就说过:“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而是本金的永久损失。” 这话怎么理解?举个直白的例子,就像农民种地,怕干旱就只敢种耐旱的作物,却忘了搭个灌溉系统 —— 高手不会躲风险,而是像仙人掌一样,把沙漠的风沙变成进化的养料。

你越怕摔跟头,越容易在平地上崴脚,不如主动练出摔跤的本事。

诺奖得主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讲过,咱们大脑有个 “偷懒模式”,遇到风险本能想躲。

但芒格更直接:“如果你因为怕风险而不敢投资自己,才是最大的风险。” 就像健身时的肌肉撕裂,适度的压力反而能让你更强壮。

我教练常说:“不敢举铁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举多重。” 大脑也是一样,越不敢碰风险,抗风险能力越退化。

某多刚起来的时候,我同事的老公在谷歌干得好好的,突然说要辞职创业。

当时我们都觉得他疯了两座大山都那么大了,还能有啥机会?结果人家一头扎进下沉市场,天天研究怎么裂变。

有次聚餐他说:“别人看某多是卖便宜货,我看它是在用国民应用的流量网捞鱼。” 现在想想,这不就是芒格说的 “在可能跌倒的地方铺软垫” 吗?当别人怕低价竞争时,他早把风险变成了护城河。

我又想到前阵子公司裁员,有个姐姐特别淡定。

后来才知道,她从三年前就每周花俩小时学剪辑。

刚开始剪的视频像小学生作业,被网友骂得删了又改,改了又删。现在人家副业接单比工资还高,她说:“怕失业就像怕下雨,与其躲在屋里哭,不如提前备把伞。” 你看,主动碰点小风险,反而给自己铺了条后路。

那我们该怎么构建自己的反脆弱防御系统呢?

首先可以每周逼自己做件 “有点慌” 的事。

比如跟陌生人聊个业务、报名一个从没试过的课程,哪怕只是在圈子里发段自拍视频。

其次拿点 “摔不疼” 的钱折腾。

我每月会把 10% 的工资转到一个专门账户,明确写着 “试错基金”,去年用这笔钱学了咖啡拉花,现在偶尔接个咖啡摆摊的活,赚的钱比本金还多。

最后每月花半小时写 “风险日记”。

比如这个月被客户怼了,别急着生气,想想这事暴露了啥问题,下次怎么能把被动变主动。

很多人觉得自己挺聪明,知道的道理不少,但为啥一做事就翻车?芒格早看穿了:“聪明人更容易被自己的聪明骗。” 就像开车的人总觉得自己技术好,却忘了给车做保养,咱们大脑里藏着一堆 “认知 bug”,不定期清理,早晚得栽跟头。

行为经济学家塞勒提过 “禀赋效应”,说白了就是人会高估自己手里的东西。

比如我表姐,去年非说买房稳赚,怎么劝都不听,因为她觉得自己看的楼盘 “肯定涨”。

芒格在《人类误判心理学》里列了 25 种偏见,每一种都在提醒我们:“你以为的真相,可能是大脑编的故事。” 就像手机得定期杀毒,大脑也得经常 “扫扫毒”。

马斯克刚开始搞火箭回收时,团队里好多专家都说 “不可能”,他自己也差点信了。

但后来他做了件狠事:让工程师把所有反对的理由列出来,一条一条用数据怼回去。

他说:“如果我不能比反对者更懂我的错误,我就不配做这个决定。”

我有个朋友总说 “上班没前途”,因为他刷到好几个博主辞职创业成功。

后来我带他算了笔账:咱们城市每年新开 1000 家小店,能活过一年的不到 100 家。

他惊了:“原来我只看到了幸存者,没看到失败者堆成山。”

这就是典型的 “认知滤镜”—— 大脑会自动过滤掉不利的信息,只留下自己想看到的。

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做,才能建立自己的认知校准系统呢?

做好下面几个动作。

动作1:每周记个 “反常识笔记”。

比如看到 “读书无用论”,别急着骂,先想想 “有没有可能是读错了书,而不是书没用”。

动作2:每月玩次 “抬杠游戏”:。

找个观点跟自己完全相反的人,认认真真听他说半小时,试着用他的逻辑反驳自己。

动作3:设个 “打脸基金”。

每次发现自己错了,就往基金里存 50 块,年底用这笔钱买本一直想看的书,提醒自己 “犯错是要花钱的”。

现在一打开手机,全是 “月入十万” 的故事,搞得人心里慌慌的,总觉得赚钱慢就是失败。

但芒格说得明白:“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就像出海的人没罗盘,看着哪个浪头高就追,最后只能在海上打转。

高手心里有盏灯,知道自己要去哪个岛,哪怕路上慢点,也不会偏航。

康德说过 “定言令式”,意思是真正的选择应该基于内心的准则,而不是外界的诱惑。

这跟芒格买股票一个道理:他从不看热搜炒什么概念,只盯着企业有没有 “护城河”。

我爸常说:“挑老婆不能只看长相,得看能不能一起过日子。” 其实搞钱也是一样,别盯着短期利益瞎折腾,得想想这事儿十年后还值不值钱。

巴菲特买喜诗糖果的故事,我听了十遍还是觉得妙。

1972 年,有人说花 2500 万买个糖果公司太贵,但老巴说:“你去超市看看,同样价钱的巧克力,人们愿意多走两步买喜诗,这就是牌子的力量。”

现在喜诗每年赚几个亿,靠的不是炒作,而是老百姓心里的那份信任。想起我家楼下的包子铺,开了二十年,老板说:“我从不涨价太快,就想让街坊邻居每天都能吃得起热乎包子。” 这就是价值锚定的力量。

我表哥年薪八十万,去年突然辞职去山里搞民宿。

家里人都骂他 “脑子进水”,结果他说:“以前加班到凌晨,看着银行卡数字涨,心里却空落落的,现在每天帮客人摘菜、听他们讲故事,才觉得自己活着。” 现在他的民宿成了网红打卡地,赚的不比以前少,关键是每天笑得特开心。

这让我想起芒格说的:“财富应该是你做对事的副产品,而不是目标本身。”

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打造自己的价值锚定系统呢?

先花半小时写 “人生遗愿清单”。

别想 “赚一个亿” 这种事,想想如果明天就走了,你最遗憾没做的是啥。

我写完发现,排在第一的是 “带爸妈去看海”,不是 “买套房”。

接着再做决定前画个 “四格表”。

左边写 “短期能赚多少钱” 和 “长期能留下啥”,右边写 “别人会怎么看” 和 “自己心里爽不爽”,优先挑右下角的事干。

最后每月跟自己聊次天。

比如这个月接了个赚钱但闹心的活,问问自己:“为了这点钱,值得让自己这么难受吗?” 有时候答案比钱更重要。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