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扫地挣来的辛苦钱终于拿到手了,这下安心了!”近日,在源城区综治中心调解工作室,赖阿姨当场收到被拖欠的劳务费,她感激地对源城法院派驻综治中心调解员说道。
“我扫地挣来的辛苦钱终于拿到手了,这下安心了!”近日,在源城区综治中心调解工作室,赖阿姨当场收到被拖欠的劳务费,她感激地对源城法院派驻综治中心调解员说道。
事情还得从今年3月21日说起,年过六旬的赖阿姨来到源城区综治中心求助。“说好每个月工资1500元的,但他们每个月只给我几百块钱,连基本生活费都不够!”一开口,赖阿姨的言语中就满是气愤与失望。
“您先坐下,喝杯茶,慢慢说......”源城法院驻综治中心调解员给赖阿姨递上一茶杯。
根据赖阿姨的说法,她在河源某物业公司管理的一小区内做保洁员,口头约定月薪1500元,但是,公司每月只给她发几百元工资。从2024年1月到10月已拖欠其6600元劳务报酬。她与公司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多次向公司要求足额发工资都没有下文,迫于无奈只好向综治中心请求帮助。
考虑到该起劳务纠纷涉及物业企业,为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力争纠纷进入最优解决渠道,依托综治中心,源城法院驻综治中心调解员邀请物业行业主管部门区住建局及赖阿姨、物业公司到区综治中心核实情况并协商调解。
“事情不是赖阿姨所说的那样。”一见面,物业公司负责人李某就反驳道。“我们当初只是看她生活困难,好心收留她在小区帮忙搞卫生,给她一些钱帮补生活,我们之间并没有劳务合同关系,也不可能欠她6600元这么多钱。”
李某没有拿出实际解决问题的态度,这让赖阿姨恼火了起来:“我现在要的是我干活应得的钱,你一句话就想赖掉我的血汗钱吗?!”
双方的各执一词让气氛紧张起来,眼见矛盾升级,调解员采用“背靠背”调解法,分别向双方单独了解情况。经了解得知,赖阿姨在小区没有固定工作时间、内容及标准,只是有时帮忙打扫小区卫生,小区保安和业主在其打扫卫生后会不定期给一些费用当“工资”补贴生活,双方也无法算清楚酬劳的具体数额。
基于赖阿姨确实付出了劳动且生活困难,调解员通过法理事实和双方的争议点进行释法说理,劝导物业公司给予其一定报酬,调解解决纠纷。
“赖阿姨,您已经过了法定退休年龄了,按照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意味着您不能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了。您不是物业公司的员工,但小区在您没有地方住的时候免费给您提供住所,还时不时给您一些钱帮补生活,您也要考虑物业公司的难处。”另一方面,调解员从情理角度出发,对赖阿姨进行情绪安抚和疏导。
“纠缠下去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我们一次性给付1500元给赖阿姨吧,赖阿姨给我们搞过卫生这件事就算了结了。”最终,李某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物业公司在我生活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帮助过我。我同意接受1500元了结争议。”在调解员的劝导下,赖阿姨也认识到自己与物业公司不存在劳务合同关系,并感念物业公司的帮助,同意了这一调解方案。
在调解员见证下该纠纷达成调解协议,李某当场支付了费用,赖阿姨原本凝重的表情终于缓和了下来,连连向调解员表示感谢。
该起纠纷从受理到妥善化解,仅用10个工作日,是源城区综治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数据共享、化解矛盾纠纷资源统筹机制作用的成功案例,也是源城法院积极支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做实依法实质解纷、力促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工作的生动实践。
2025年2月以来,源城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选派经验丰富的调解员、退额法官入驻区综治中心,发挥参与调解、指导调解、诉调对接、司法确认等便民诉讼服务作用;从群众多元解纷需求出发,主动与信访、住建、妇联、司法行政等多个专业调解部门对接,形成“一体化”联合解纷工作格局,努力将纠纷“有解”变为纠纷“优解”;建立跟踪回访制度,依托综治中心对发生的矛盾纠纷处理情况进行回访,及时掌握群众满意度、具体成效等,确保案结事了人和。截至4月30日,源城法院已参与调解综治中心矛盾纠纷108件。
来 源:源城法院
通讯员:王丽莎
编 辑:陈碧霞
校 对:徐晓曦
审 核:骆 平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