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反弹,中成药能否预防?医生:建议家庭常备这5类中成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20:10 1

摘要:说它熟悉,它的来头确实不小;说它陌生,又确实给人带来了新的麻烦。门急诊中流感样病例里阳性率从7.5%飙到16.2%,住院重症病例也从3.3%升到了6.3%。

2025年的夏天像是按下了加速键。

门诊里人满为患,急诊室的走廊里,咳嗽声此起彼伏。不是感冒季节的问题,是那个老熟人——新冠病毒,又换了“马甲”卷土重来了。

这次引发骚乱的不是老面孔,而是XDV变异株和它的子分支NB.1.8.1,它们都属于奥密克戎家族的“重组后代”。

说它熟悉,它的来头确实不小;说它陌生,又确实给人带来了新的麻烦。门急诊中流感样病例里阳性率从7.5%飙到16.2%,住院重症病例也从3.3%升到了6.3%。

这是个什么概念?就好比你家小区电梯按钮被感染者摁了一天,传染风险不比电梯里抽烟的“二手烟”低多少。

说白了,这波新冠不是结束,而是转身

很多人以为打过几针疫苗、阳过一两次就“成仙”了,结果发现病毒更像是个“复读机”,年年回来,不厌其烦。更夸张的是,这次很多人症状轻微,甚至不发烧,像极了“假感冒”,但传播力却一点没打折扣。

别小看这些“无声的狙击手”,你以为没事,其实是病毒在你体内开了个“静音会”。

于是问题来了:中成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春季攻防战”中,能不能扮演点关键角色?答案不是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要看你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用哪种。

先说个扎心的现实。

很多人用中成药的方式,跟“抢购螺蛳粉”差不多——跟风瞎买,听说哪个火就屯哪个,结果家里药箱成了“冷宫”,根本没人知道该怎么吃。中成药不是灵丹妙药,但也不是鸡肋。用对了,它能成为你家防线里的一把“傍身剑”;用错了,轻则白花钱,重则延误治疗。

以临床经验来看,五类中成药值得在家中常备,前提是你得知道它们各自“擅长打哪个怪”。

第一类是疏风解表类,比如连花清瘟、金花清感颗粒。这类药适合刚开始有点发冷、打喷嚏、咽痛的早期症状,属于“敌人刚露头,赶紧灭火”的节奏。但注意,它不适合已经高烧三天、咳得像老烟枪的人,那时候用它就像拿扇子扑火,事倍功半。

第二类是清热解毒类,典型代表像是清开灵、银黄颗粒。这类药比较适合有热象,比如高热、咽痛剧烈、痰黄。这时候病毒可能已经“进村打劫”了,得用点“猛药”来清理战场。但别盲目长期吃,不然也会“伤及池鱼”,伤到你的脾胃。

第三类是宣肺止咳类,比如川贝枇杷膏、止咳宁糖浆。很多人咳嗽一周不见好,晚上咳得睡不着,这时候这类药就挺管用。但记得,咳嗽也分寒热虚实,不是一瓶枇杷膏包打天下,搞清楚自己咳的是“热咳”还是“寒咳”再下手。

第四类是扶正固本类,像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这类药适合体质虚弱、易感冒、反复感染的人。说白了,就是“你不是不行,是你太弱”。提前调理体质,属于“未病先防”。

第五类是调和脾胃类,比如藿香正气丸。有些人一感染就腹泻、没胃口,尤其是老年人,这类药就像给“后勤保障”打补丁。肠胃一乱,免疫力跟着跳水,用这个能帮你“稳住阵脚”。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中药,尤其是孕妇、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成药也不是“越贵越灵”,别被广告洗脑了。

很多人问:那中成药能不能预防新冠?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能”或“不能”这么简单。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讲的是调体质、扶正气,而不是“吃一粒药,百毒不侵”。像玉屏风散、黄芪建中汤这些药,在调节免疫力方面有一定作用,临床上对于体质差、易感染的人确实有帮助。但别指望它像疫苗一样“阻断传播”,那是它的职权范围之外的事。

更现实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体质。你问他是“寒性体质”还是“湿热体质”,他一脸懵逼。结果就是“乱补一通”,最后补出个上火、拉肚子。中药三分毒,不是保健品,别把它当成“护身符”。

回到生活里,防病的第一道防线永远是自己的生活习惯。春夏之交,最容易“上火伤肺”,熬夜、吃辣、空调直吹,再加上城市里的空气质量,简直是“病毒的天堂”。很多人一有点症状,就“躺床上硬扛”,结果小病拖成大病。说到底,身体不是自动挡,得学会及时“手动减速”。

咱们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不少“土办法”,比如“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不是迷信,是经验累积。春天别急着脱毛衣,早晚温差大,感冒说来就来。还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是让你去夜跑,是说不要吃完就瘫在沙发上,那是帮病毒准备温床。

讲真,中成药不是主角,它是你生活习惯的“外挂”。真正能防住病的,是你每天几点睡、吃得清不清淡、心情稳不稳定。别把希望全压在药上,好比你花几千块买了顶级雨伞,却天天往暴雨里冲。

现在的病毒不再是“狮子”,而更像“蚊子”,不致命但烦人。它考验的不是你的抵抗力,而是你的“生活策略”。你可以不信玄学,但不能不信生活逻辑。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家里有人发烧、咳嗽不要硬抗,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早就医、早干预,才是王道。中成药可以是一种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

生活里多点常识,少点恐慌,病毒也就失去了它最锋利的那把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陈志强,谢映,李建东.基于“疫毒袭肺”理论探讨清肺排毒汤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机制[J].中医药信息,2024,41(02):1-5.

[2]李雪,王珊珊,刘颖.中成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4,26(07):45-49.

[3]张丽,郑慧.玉屏风散治疗体虚易感人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5,32(03):88-91.

来源:科普健康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