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秋雨一场寒。夏秋交替身体易受影响,尤其是心脏在这个气温多变的时节仿佛被按下了“危险开关”,随时可能拉响“警报”。近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成功救治了一名罹患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
【本网讯 左思程、田云、宁婧】一场秋雨一场寒。夏秋交替身体易受影响,尤其是心脏在这个气温多变的时节仿佛被按下了“危险开关”,随时可能拉响“警报”。近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成功救治了一名罹患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
01 险象环生:突发心梗命悬一线
据悉,58岁的张女士因“突发胸闷伴意识丧失9.5小时”被紧急送医。检查结果触目惊心:其心脏主要血管状况堪忧,前降支远段狭窄程度高达90%,右冠中段更是完全闭塞,生命危在旦夕。不仅如此,她还合并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脑梗死病史以及肝肾功能异常,这无疑增加了治疗难度和风险。
02 精准出击:手术打通生命通道
高新院区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为患者行急性心梗介入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张女士入院后,心血管内科周恒副主任迅速带领介入团队,争分夺秒地为张女士实施冠脉介入手术。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团队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实现TIMI血流3级,为后续的血运重建筑牢了坚实根基。
然而,病情的发展远超预期。次日,张女士病情加重,出现严重的心衰症状。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当机立断,为其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这一机械辅助装置如同给疲惫不堪的心脏请来了一位“外援”,通过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冠脉灌注,为患者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后续治疗时间。
03 多科聚力:协作迎来康复曙光
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多学科协作发挥了关键作用。治疗期间,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及ICU等多学科团队紧密配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救治合力。
各学科专家根据张女士的复杂病情,精准调控血糖、全力保护脑功能、悉心维护肝肾功能,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护理团队更是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病情变化,细致执行每一项护理操作,精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了专业且温暖的优质护理。
在持续IABP支持及全面监护下,张女士的病情逐渐好转。入院第7日,顺利拔除尿管及中心静脉导管,并撤除IABP球囊。观察5天后,再次行PCI术进一步优化血运。经过一系列精心治疗,张女士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症状有了明显的缓解,顺利转入常规康复治疗阶段。
如今,张女士已好转出院。出院当天,她紧紧握着周恒副主任的手,激动地说:“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们是真正的生命守护者。”
深度解读:IABP为心脏危机保驾护航
周恒副主任介绍,IABP是一种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法。它借助机械辅助装置,为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衰、高危复杂冠脉病变等患者提供有力支持。IABP具有提高心排血量、增加冠脉灌注等显著功能,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IABP正常运转时,可使心排血量增加20%-39%,仿佛在患者体内安置了一个“机械小心脏”,有效辅助心脏的泵血功能。它不仅能帮助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度过危险期,还能显著提高疑难冠脉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并多种合并症的患者死亡率极高”,周恒副主任说。此次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多学科的高效配合以及闭塞血管的及时开通。从急诊科的快速复苏,到心血管内科导管室的精准血运重建,再到ICU的精细化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而心血管内科团队精准把握IABP置入时机,成功避免了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遗症。
温馨提醒:天气转凉警惕心血管“降温关”
近日,气温持续走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心血管内科接诊的急性心梗患者明显增多。自九月降温以来,心梗手术量占比已达35%。
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症。为帮助大家平稳度过换季期,周恒副主任提醒:
一是要防寒保暖,监测血压。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与足部的保暖,避免骤然接触冷空气。高血压患者应加强血压监测,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调整药量。
二是要识别征兆,抓住“黄金120”。如出现持续性胸痛、胸闷、肩背放射痛、气促心悸等症状,特别是超过20分钟不缓解,应立即拨打120,把握最佳救治时间。
三是要规律作息,心态平和。避免清晨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保证充足睡眠。也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与激动。
心血管健康无小事,科学防护是关键。愿大家都能安稳入秋,心安四季。
来源:襄阳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