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剧烈变动,国内自主可控需求日益迫切。2024年10月,位于山西综改区阳曲工业园区的海纳半导体(山西)有限公司半导体硅单晶生产基地正式投产。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剧烈变动,国内自主可控需求日益迫切。2024年10月,位于山西综改区阳曲工业园区的海纳半导体(山西)有限公司半导体硅单晶生产基地正式投产。
这一基地总投资约5.46亿元,占地面积130余亩,预计年产750吨半导体硅单晶,年产值可达5亿元。
作为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该基地的投产不仅为众合科技带来产能的显著提升,更对山西省半导体产业布局和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01 基地规模与技术优势
山西半导体基地是众合科技半导体战略布局的关键落子。据公司透露,基地规划产能为年产750吨6-8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锭,目前正在推进试生产工作。
生产基地配备了115台国际领先的单晶炉,设备来源涵盖德国、日本和美国不同炉型,配置覆盖了硅单晶生长全流程需求。
该基地以“定制化研发+高品质供应”为核心优势,能够针对客户需求提供掺杂浓度梯度设计、晶向偏差精密调控等个性化服务,深度参与下游客户的技术攻关。
02 产值与产能提升
产能方面,山西基地基于满产750吨/年的设计目标,随着设备调试率的提升,可稳定供应公司金华抛光基地与日本松崎所需的单晶硅棒。
据投资者问答透露,众合科技半导体材料业务现有产能为晶碇300吨,山西基地的完全达产将使合众科技的半导体硅单晶产能增加2.5倍。
2025年上半年,海纳股份已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14.05%,随着山西基地产能释放,这一增长势头有望加速。
03 战略意义与产业地位
山西半导体基地的投产对众合科技和山西省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公司而言,这是海纳“三步走”战略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海纳首次走出浙江的重要里程碑。
对山西省而言,该项目是《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发布后较早一批半导体产业链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截至目前,该基地客户版图已覆盖国内多家集成电路及分立器件制造企业,产品认可度与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国内主要半导体单晶硅材料供应商”的行业地位。
04 关联公司布局
山西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是上市公司众合科技旗下浙江海纳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浙江海纳成立于2002年9月,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浙江大学半导体厂,在硅单晶体生长技术、硅材料缺陷研究、硅片切割研磨、硅晶圆抛光技术、硅片检测等各个方面有着深入研究和开发。
众合科技本身成立于1999年,注册资本67820.7158万人民币,超过了99%的浙江省同行,实缴资本67820.7158万人民币,并已于2024年完成了定向增发,交易金额6.84亿人民币。
05 对转型发展的启示
山西半导体基地的成功投产对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该项目是山西省半导体产业“强芯补链”的重要一环,为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示范。
半导体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够有效带动地区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山西基地通过与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合作,传承了创新研发基因。
该项目的成功落地还展示了地方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转型的可能。山西打出了多项“政策牌”,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优惠电价、标准化厂房建设支持等,最终促成了项目合作。
06 近期动态与发展前景
2025年2月,众合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海纳股份山西单晶硅生产基地已启动投产,满产可实现年产750吨6-8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锭的生产。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半导体器件的需求急速增加,单晶硅棒作为半导体和光伏产业的核心基础材料,在全球市场上需求旺盛。
2025年以来,存储市场开启“涨价模式”,DRAM及NAND闪存市场均出现缺货现象,且缺货情况较此前预测更为严峻,预计今年四季度及2026年行业价格将进一步上涨,这为上游半导体材料企业带来了市场机遇。
随着全球半导体需求持续回暖,2025年四季度半导体行业产能利用率预计将进一步上升。
山西半导体基地的产能释放正当时,它将成为众合科技业绩增长的新引擎,更将成为山西经济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未来,山西基地生产的单晶硅棒将转化为数百万片硅片,流向全球半导体市场,支撑起从消费电子到人工智能的庞大产业链。
山西这片传统的能源土地上,正在生长出驱动中国数字经济未来的核心力量。
来源:燃晋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