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研究:脂肪肝是全身性疾病,不能只降脂,还要控制好这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2:06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31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中秋节临近,49岁的周先生来医院复查时,医生眉头一皱:“你这不只是脂肪肝,血糖、血脂也不稳定,肝功能又开始异常,再不管控,问题就不只是肝脏了。”

起初,周先生只是单位体检发现“轻度脂肪肝”,他不以为意,觉得“反正不疼不痒”。后来开始吃保健品、控制油脂摄入,却发现肝功能指标还是居高不下。

医生告诉他:“脂肪肝,其实不是孤立的肝脏病,而是全身代谢紊乱的一部分,光靠‘降脂’是不够的。”

很多人以为脂肪肝就是肝脏里“堆了点油”,只要少吃点油腻的就行了。但实际上,医学界早已明确指出:脂肪肝是一种代谢相关性疾病

202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共识,提出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强调其核心是代谢紊乱,而不仅仅是脂肪沉积。

什么意思?就是说,它和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这些代谢问题密切相关,是一种系统性疾病,而不是单纯的“肝上的小毛病”。

不少人查出脂肪肝后,除了肝脏超声报告有异常,其他指标也常常跟着“出问题”。

血糖升高:脂肪肝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大约是普通人的2倍。

血脂紊乱:很多脂肪肝患者同时伴有高甘油三酯或低高密度脂蛋白。

高血压、高尿酸、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也常与脂肪肝并存。

简单说,脂肪肝是全身性代谢失衡的“信号灯”,若不及时干预,后续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有些人一查出脂肪肝,就开始猛吃降血脂药,或者盲目服用护肝保健品。但医生提醒:脂肪肝的治疗关键不在“肝”,而在“人”!

1. 控制好血糖,是关键一环

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肝脏病变进展的速度会明显加快。一项发表于《中国肝脏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胰岛素抵抗是脂肪肝进展为肝纤维化的主要驱动力

因此,即使还没有糖尿病,只要空腹血糖超过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高于5.7%,就要引起重视。

2. 管住嘴,比“吃药”更重要

不少人以为脂肪肝就是“吃油多了”。但实际上,精制碳水的危害更大。蛋糕、奶茶、白米饭这些高升糖指数的食物,会迅速提升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促进脂肪合成。肝脏就是首当其冲的“储脂仓库”。

研究显示,每天摄入过多果糖(如含糖饮料),脂肪肝风险将显著上升。因此,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糖分摄入,比“吃点保肝药”更有效。

3. 动起来,让肝脏“轻松一点”

“光吃不动”是脂肪肝最常见的诱因之一。《中华肝脏病杂志》指出,规律运动可显著改善肝脏脂肪含量、胰岛素敏感性。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并搭配每周2次的力量训练,是目前国际上推荐的基础干预方式。

4. 睡眠失调、压力大,也在“伤肝”

长时间熬夜、睡不好觉,会扰乱身体的生物节律,干扰代谢激素的分泌,诱发胰岛素抵抗。同时,长期精神压力也会促进皮质醇升高,间接影响脂肪代谢,增加肝脏负担。

脂肪肝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很多人觉得“不疼不痒就不用管”。但这正是它最“狡猾”的地方。根据国家肝病中心数据,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29%,但很多人直到发展成肝硬化才发现问题。

而一旦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即便是年轻人,也可能在几年内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甚至肝癌。

好消息是,大多数早期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关键在于——从“头”到“脚”都要管起来:

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摄入,适量吃粗粮、蔬菜、优质蛋白。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力量训练。

控制体重:体重减轻5%可改善脂肪肝,减重10%可逆转肝纤维化。

监测代谢指标:血脂、血糖、尿酸、肝功能要定期检查。

遵医指导:如果合并其他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综合治疗。

脂肪肝不等于“胖点没事”,更不是“老年人才会得”。它是身体在悄悄敲响的“代谢警钟”。如果你已经查出脂肪肝,别只盯着肝功能报告,更要关注你的血糖、血脂、血压、腰围这些“全身信号”。别等到肝功能出问题、身体出毛病,才后悔当初没重视。现在开始改变,还来得及。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国家肝病中心. 《我国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学数据报告(2023)》.

《中华肝脏病杂志》. 脂肪肝进展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

国家卫健委.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慢性病防控专项行动方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