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圈出了 “饭圈文化”?网暴教授事件撕开越剧传承的隐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1:13 1

摘要:越剧《新龙门客栈》火得一票难求,陈丽君凭女小生风采成 “破圈顶流”,本是传统艺术的大喜事。可转头,她的粉丝因苗怀明教授纠正 “宝玉是长子长孙” 的常识错误,竟对这位红学专家发起网暴 —— 这场闹剧,藏着越剧传承的致命危机。

越剧《新龙门客栈》火得一票难求,陈丽君凭女小生风采成 “破圈顶流”,本是传统艺术的大喜事。可转头,她的粉丝因苗怀明教授纠正 “宝玉是长子长孙” 的常识错误,竟对这位红学专家发起网暴 —— 这场闹剧,藏着越剧传承的致命危机。

事件脉络并不复杂:陈丽君访谈中的表述与《红楼梦》原著相悖,身为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的苗怀明指出问题,却遭电话骚扰、网络辱骂。即便陈丽君公开致歉 “会让嘴和脑子站在同一战线”,网暴仍未停歇。这绝非简单的 “粉丝护角”,而是饭圈文化正用 “流量霸权” 冲击戏曲传承的根基。

纠错变网暴:常识之争戳破的 “伪传承” 假象

老戏迷都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 “功夫” 既含身段唱腔,更藏文化底蕴。《红楼梦》里宝玉是 “宝二爷”,宁国府贾珍才是嫡长孙,荣国府贾琏也长于宝玉,这是读过原著的基本认知。苗怀明教授深耕戏曲文献数十年,其纠错正如老艺人点拨徒弟台步,本是对艺术负责的 “传帮带”。

苗怀明教授

可粉丝的操作彻底背离了戏曲圈的规矩:有人硬拗 “艺术解读无需拘泥原著”,有人辱骂教授 “多管闲事”,更有甚者人肉骚扰。苗怀明的三连问直击要害:“陈丽君说错了吗?说错了不能指出来吗?道歉了粉丝不该停手吗?” 这种近乎蛮不讲理的 “护短”,本质是把饭圈 “偶像绝对正确” 的逻辑,搬进了讲规矩、重底蕴的戏曲圈。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风波戳破了 “越剧破圈” 的假象。数据显示《新龙门客栈》抖音直播观看达 925 万,可不少粉丝直言 “不管演啥,看陈丽君就行”。老辈戏迷追袁雪芬,是逐字琢磨《祥林嫂》的唱腔;追徐玉兰,是深究《红楼梦》的人物刻画。如今有些粉丝连宝玉身份都搞不清,却敢骂研究一辈子的教授 “吹毛求疵”,这哪是爱越剧,分明是借越剧追星。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党委副书记李贞山坦言,事件反映出青年演员 “文化素养有提高空间”,这话点到了关键。可粉丝连这份 “成长中的错误” 都容不得纠正,难道要让越剧在 “自欺欺人” 中断了传承?

戏迷与饭圈粉:差的是 “戏比天大” 的敬畏心

有人说 “以前也捧角,现在叫粉丝,没区别”,这话大错特错。老辈 “捧角” 与如今 “饭圈”,差的是对艺术的敬畏,是 “戏比天大” 的底线。

早年间梅兰芳的 “梅党” 是出了名的捧角,但他们从不是 “无脑护”:齐如山帮着整理剧本、琢磨《霸王别姬》的身段,冯耿光会直言 “这段唱腔不够贴合虞姬心境”。越剧 “十姐妹” 走红时,戏迷来信写的是 “您的范派唱腔藏着梁山伯的痴”,而非越界的 “嗑 CP” 言论。那时的 “捧”,是把角儿往 “艺术家” 路上推;现在的 “护”,是把演员往 “流量爱豆” 坑里拽。

戏曲圈的规矩里,“观众是衣食父母,更是艺术裁判”。老戏迷在台下,唱得好就鼓掌,唱错了会包容但也会点出 —— 这是对艺术的尊重。可饭圈粉把剧场当 “应援现场”:谢幕时尖叫盖过唱腔,非偶像表演时交头接耳,连荧光棒都带进了传统剧场。相声圈早有教训,有的年轻演员为迎合粉丝丢了 “说学逗唱” 基本功,越剧怎能重蹈覆辙?

文旅部早就在整治这类乱象,明确指出 “饭圈” 乱象 “严重败坏文艺界风气”,要求 “从严从实加大整治力度”。苗怀明教授说 “这样的饭圈文化令人痛心”,痛的正是它把 “艺术讨论” 变成 “偶像站队”,把 “扎实学问” 变成 “声量比拼”。戏曲传承靠的是 “考镜得失”,连常识都不让说,何谈进步?

流量双刃剑:越剧经不起 “饭圈化” 折腾

陈丽君的走红本是越剧的 “破圈机遇”。《新龙门客栈》连演百余场,带动门票秒空,让年轻人知道了越剧不止有《梁祝》。可流量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助力,用不好就是毒药,饭圈文化正是那副催命药引。

先看对演员的伤害。陈丽君能火,是 18 年功底打底,是茅威涛为她设计的扇子功,是《新龙门客栈》里贴合角色的服化设计。可饭圈一闹,大众记住的不是她的女小生造诣,而是 “口误”“网暴教授” 的负面。更危险的是,若演员习惯了 “粉丝全包揽”,还会下功夫补文学课吗?就像有戏迷担忧:“再这样护着,下次她可能连《红楼梦》作者都记错。”

再看对戏曲生态的破坏。戏曲的根在文献学问、台上规矩、对经典的敬畏。苗怀明教授研究戏曲文献一辈子,他曾说 “剧本、戏台、道具都是传承的命脉”。可现在粉丝连 “宝玉身份” 都要抬杠,连研究文献的学者都要骂,以后谁还敢做扎实学问?谁还敢指出艺术问题?

更可怕的是 “艺术空心化” 风险。上海戏剧学院调研显示,参与过戏曲社群活动的观众,认知深度提升 40%,可饭圈主导的社群只聊演员颜值、CP,不聊唱腔身段。年轻人因陈丽君知道越剧是好事,但若以为 “越剧就是看转圈、嗑 CP”,那传承就断了。《梁祝》的 “十八相送”、《五女拜寿》的人情冷暖,这些精髓靠尖叫传不下去,得靠读原著、抠唱腔才能传。

郭德纲粉丝冲击京剧圈的案例更值得警惕:麒麟剧社观众年轻比例虽高,但专业派批评其 “降低艺术门槛”。越剧若走 “流量优先” 的路,迟早会丢了魂。茅威涛那句 “你们是要把越剧推向绝境吗”,不是危言耸听。

破局之道:把 “偶像至上” 拉回 “戏比天大”

饭圈入侵戏曲圈,演员、院团、平台都有责任。要守住越剧的根,得合力把 “偶像至上” 拉回 “戏比天大” 的正轨。

演员得先立住 “文艺工作者” 的本分。陈丽君的道歉值得肯定,但 “知错就改” 不够,得 “知耻后勇”。老辈艺术家上台前,会把角色家世、性格背得滚瓜烂熟:袁雪芬演祥林嫂,去农村体验生活;徐玉兰演宝玉,把《红楼梦》读十几遍。现在的年轻演员赶上了流量红利,但不能丢了这份扎实 —— 多补文学课,多问老艺人,别让粉丝的 “护短” 变成自己的 “短板”。

院团得扛起 “育星” 的责任。浙江小百花能排出《新龙门客栈》,说明有创作实力,但 “造星” 更要 “育星”。李贞山说陈丽君的担当 “能成德艺双馨艺术家”,可德艺双馨不是夸出来的,是教出来的。院团该设 “文化课”,讲《红楼梦》人物关系,说越剧历史规矩,像国家京剧院那样强调 “台上像样,台下像人”。更要敢管 —— 不能为票房纵容饭圈乱象,该制止时就得发声。

平台得改改 “流量至上” 的算法。短视频把越剧推给年轻人是好事,但不能只推 “转圈勾脚” 的片段。多放些 “唱腔解析”“角色科普”,像苗教授的常识讲解,才是真的 “文化输出”。文旅部要求 “推出更有营养的文艺作品”,平台就得把流量给真正有营养的内容,而不是粉丝骂战。

观众更要分清 “爱演员” 和 “爱艺术”。老戏迷要多带新观众 “入门”,讲讲看戏的规矩;新粉丝要明白,追捧陈丽君可以,但更要追捧她的艺术;指出错误不是 “黑”,护短才是真的害她。就像戏迷说的:“真懂戏的,会盼着角儿越来越好,而不是让她活在温室里。”

越剧要 “传得开”,更要 “传得对”

这几年看着越剧从 “小众” 到 “破圈”,老戏迷都打心底高兴。我们盼年轻人爱越剧,但盼的是他们爱《红楼梦》的厚重、《梁祝》的深情,爱越剧的唱腔身段,不是爱 “流量明星”“饭圈混战”。

苗怀明被网暴不是小事,是给所有戏曲人敲的警钟:流量能让越剧 “传得开”,但饭圈化会让它 “传歪了”。戏曲传了几百年,靠的是真学问、真功夫、真敬畏,不是粉丝尖叫、数据造假。

陈丽君说 “会努力做到更好”,我们愿意等;年轻人爱越剧,我们欢迎。但请记住:越剧的 “顶流” 永远该是台上的好戏,是演员的功底,是唱词里的文化;戏曲圈的规矩,永远是 “戏比天大”,是 “知错就改”,是 “尊重学问”。

希望下次提陈丽君,大家说 “她的女小生有老辈味道”;提越剧,大家想到经典剧目和扎实学问。只有这样,越剧才不是 “一阵风”,而是能传五代、十代的 “活化石”—— 这才是我们要留给后人的宝贝。

来源:每一次发现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