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托底、赋能前行!广西来宾以“桂中”务实之风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开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1:46 1

摘要:“十四五”以来,来宾市深入贯彻落实《广西残疾人保障和发展“十四五”规划》,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来宾报道

位于广西中部的来宾市,素有“桂中”之称,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生活着7.18万名持证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2.69‰。

“十四五”以来,来宾市深入贯彻落实《广西残疾人保障和发展“十四五”规划》,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从政策兜底到赋能发展,从个体帮扶到社会共治,来宾市残联以“桂中大地”的务实与温情,书写着“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时代答卷,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健全社保体系,筑牢民生底线

“十四五”期间,防残疾人返贫依然是残疾人保障和发展的底线任务,是必须要守住的。

为了坚决守住这个底线,来宾市残联在通过“三纳入三帮扶三服务”机制筑牢防返贫动态监测与风险化解第一道防线、累计消除6602名残疾人返贫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防返贫工作从“动态监测”向“长效保障”延伸。

围绕残疾人最关心的教育公平、基本生活、照护需求、社保兜底等核心领域,以“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供什么”的精准导向,将“三帮扶三服务”的机制要求转化为一项项可落地、见实效的具体举措。

正在上课的特教学校的孩子们。

在教育防贫领域,针对残疾学生可能因贫失学的风险点,来宾市残联启动“阳光助学”项目,为1904名残疾学生精准发放资助金162.11万元,从源头阻断“因学返贫”链条;在基本生活保障层面,持续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目前已有2.7万名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2.7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5万人享受重度护理补贴,让基本生活有了稳定依靠;在特殊照护方面,通过“阳光家园计划”为7000余名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训练等服务,缓解家庭照护压力,减少因照护负担导致的返贫隐患。

同时,在社会保障兜底上,进一步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6%,并为重度残疾人、低保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费、资助参加医疗保险,让民生安全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这一底线任务的实现,既延续了脱贫攻坚时期“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也为“十五五”时期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多维发力,激活残疾人就业“一池春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它不仅能破解残疾人“收入来源单一”的生存难题,更是残疾人事业从“兜底保障”迈向“品质提升”的重要标志。

期间,来宾市在残疾人就业与托养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金秀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里,残疾人员工在适配的岗位上忙碌。

金秀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采用了“公建民营”的运营机制,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与残疾人就业需求,针对性开发电子元件代加工、瑶族传统服装制作两条生产线,既为托养对象提供适配的就业岗位,又实现产业与助残的精准对接。

中心负责人梁金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该模式已成功安置10名残疾人稳定就业,不仅为他们提供每月约2500元的薪资待遇,还配套解决食宿问题。

记者了解到,该模式真正实现了“托养有保障、就业有渠道、增收有来源”的良性循环,让残疾人在获得生活照料的同时,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筑牢防返贫根基。

在以创新模式为残疾人就业多元赋能之外,来宾市残联进一步拓展帮扶路径,通过联动域内标杆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就业吸纳、岗位适配、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残疾人搭建更稳定、更优质的就业平台,持续拓宽残疾人就业增收渠道。

作为香港上市公司非凡领越有限公司的投资项目,来宾宁聚力鞋业有限公司不仅严格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更主动以超出规定比例的力度吸纳残疾人就业,累计安排24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为在职24名残疾职工提供同工同酬、人文关怀和贴心服务,残疾职工月收入2800—5000元。

来宾宁聚力鞋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残疾员工的工位座椅是专门配备的。

据记者了解,“十四五”期间,来宾市残联依法征收残保金1.9亿元,促进各类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3400多人。

残童救助“超任务”,基层服务“零距离”

对于彰显活力的城市而言,“活力”从来不是单一的发展指标,而是要覆盖所有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残疾人康复工作,正是这份关怀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据记者了解,来宾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现“应救尽救”,“十四五”以来为5156人次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每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中央和自治区资金支付率100%。

来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里,10岁的李覃广在康复训练间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爸爸的爱。

期间,来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率先扛起示范引领大旗,通过投入近600万元升级康复设施设备、系统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康复服务能力的显著跃升。不仅将年度在训残疾儿童数量从8名大幅提升至110名,更累计帮助157名残疾儿童跨越障碍,顺利进入普幼、普小接受融合教育。

在此基础上,全市进一步织密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网络,累计培育17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与1家学前融合教育机构,形成了“教康”“医康”齐头并进的新局面,切实打通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

据记者了解,“十四五”期间,来宾市残联累计为3.3万多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9079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超98%。

不仅如此,来宾市残联还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繁荣残疾人文体生活等多领域同步深耕、多点突破,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开花”。

值得一提的是,在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激活服务效能的过程中,来宾市基层残联组织持续焕发新活力,其中,兴宾区瑞民社区作为广西首批易地扶贫安置社区残协试点,探索“一会一家一队”(残协、残疾人之家、助残志愿服务队)模式,构建“残协+党员+网格员”帮扶网络,结成163对帮扶对子,安排就业180余人次,开展“同心超市”积分兑换活动4500多人次,助力残疾人融入社区;来宾市肢残人协会采用“大带小,一拖四”模式带动各专门协会发展,拥有350多名志愿者,打造“艺路阳光”文艺助残品牌,承接残疾人文化进家庭、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等项目资金超百万元,造血功能持续增强,开展法律援助千余人次,2025年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兴宾区瑞民社区,残疾人朋友聚在一起,做着手工、拉着家常。

据记者了解,来宾市807个村(社区)已实现残疾人协会全覆盖,将助残服务的“根系”深扎至最基层,确保每个村(社区)的残疾人都能就近找到“贴心娘家”,让服务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