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岁短剧导演熬夜猝死”的消息刚冲上热搜,反转便接踵而至——警方证实传闻为谣言,当事人已报案维权 。但这场乌龙并未平息舆论,反而让短剧行业“7天拍100集”的残酷生态被推至台前,成为更值得关注的焦点。
“28岁短剧导演熬夜猝死”的消息刚冲上热搜,反转便接踵而至——警方证实传闻为谣言,当事人已报案维权 。但这场乌龙并未平息舆论,反而让短剧行业“7天拍100集”的残酷生态被推至台前,成为更值得关注的焦点。
谣言之所以能迅速发酵,根源在于它戳中了行业公认的痛点。即便此次猝死传闻不实,演员戴娇倩仍证实,曾有导演连轴转7天杀青后离世,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的经历并非个例。在横店片场,“2倍速拍摄”早已是常态:中老年演员日拍15页剧本,科班出身的老戏骨也得适应“一天拍完长剧好几天量”的节奏 ;跟焦员扛着几十斤设备日工作超20小时,7天连酒店都回不去,化妆师曾因连轴转20小时猝死。
这一切的背后,是600亿市场规模催生的“成本压过生命”的畸形逻辑。平台为争夺流量,将单集成本压缩至5万元以下,甚至出现“3万/集+保底分成”的极端模式。制片人直言“晚杀青一天多付几十万租金”,8天戏硬压到6天,主演吐到送医就换替身上场。算法驱动下,完播率、互动率等指标成了指挥棒,83%的团队被迫将单集时长压缩至15分钟内,关键情节必须前3分钟出现,倒逼剧组用时间换效率。
更讽刺的是,高强度工作并未换来对等回报。所谓“日薪5000”多是噱头,露脸带台词的特约演员日薪仅800至1500元,群演日薪135元还要被公会抽成,超时费每小时仅12元 。多数从业者无合同保障,出事难维权,副导演熬到胃出血、演员靠药物撑状态成了行业隐秘的常态。当进度表比心电图重要,再快的拍摄节奏都失去了意义。
值得庆幸的是,改变正在萌芽。华谊等公司推出“健康拍摄计划”,强制休息并配备理疗师;有剧组男主摔通告单要求停工,横店某短剧组甚至破天荒放假三小时。国家广电总局也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着手规范行业秩序。
“600亿市场不该用命堆”的网友怒评,道出了大众的心声。此次猝死传闻虽是乌龙,但它撕开的行业伤口真实存在。短剧的生命力从来不是靠熬夜赶工堆砌,而是源于优质内容的创作。当行业能在效率与健康、商业与人文间找到平衡,才配得上观众的期待,这远比任何热搜都更有价值。
来源:李吞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