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很多公司把合规当成一项项目来做,顶层文件一堆,培训片一放,KPI表格一贴,但真正落地的却少之又少。我在几家企业里看到同样的症结:合规义务停留在合规或法务的专案里,没有被写进各个职能的业务制度,结果流程再严密也只是摆设。你会发现,问题不是流程难做,而是制
合规总是做不下去?别急着改流程,先看看你制度里少写的那句话
说实话,很多公司把合规当成一项项目来做,顶层文件一堆,培训片一放,KPI表格一贴,但真正落地的却少之又少。我在几家企业里看到同样的症结:合规义务停留在合规或法务的专案里,没有被写进各个职能的业务制度,结果流程再严密也只是摆设。你会发现,问题不是流程难做,而是制度没把该做的写清楚,员工根本不知道在哪一步该怎么做,谁来负责,留下哪些证据。
完整的链条很简单但常被忽略:监管要求需要被转译成可操作的合规义务,这些义务必须进入采购、财务、人力等职能的业务制度,制度再转化为OA、ERP等流程控制,最后才能反映在员工的日常操作里。换句话说,没有先把“人在什么场景下必须做什么、要留下什么记录”写进制度,任何自动化审批、强校验规则都只是空中楼阁。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朋友李琳在一家电商做采购,公司的反贿赂指导文件写得很详尽,但采购制度里并没有规定“未完成供应商尽职调查不得提交采购申请”这样的硬规则。一次新供应商的订单在出货前被风控拦住,导致延迟和客户抱怨。和她同一时期,我同事张强负责的食品企业,则把利益冲突申报写进了入职和合同审批制度,所有合同模板必须通过法务库选择,系统不允许绕过模板提交。结果是,合同签署效率不降,违规风险却明显下降。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一个简单真相:制度写得清不清,决定了流程能不能真实发挥作用。
所以,说到底要做的不是再写一套合规手册,而是把合规要求“场景化”。我建议把每一条合规义务改写成“在什么场景,由哪个岗位执行,控制点是什么,需要留存哪些凭证”的句式;把抽象条款替换成行为导向的语言;并配套生成审查表单、标准模板和操作指引。制度修改后,必须立刻和流程同步:把制度里的控制点映射到OA/ERP的审批节点和强制校验里,系统没有对应文档就不能流转。
此外,制度嵌入流程还要注意两个维度:一是技术层面的强制化,例如在合同起草环节强制选择模板库、在报销环节自动校验发票类型并要求补充合规证明;二是组织层面的激励约束,例如把合规表现写入绩效考核和员工晋升标准,而不是只做一次宣导。只有制度、流程、系统和人的考核同时发力,合规才会成为日常行为的一部分,而不是审计季节的戏码。
最后,别把合规当成一劳永逸的文书工作。制度和流程需要定期回顾,结合抽样审计发现的问题做根因分析,及时调整条款与系统规则。我敢打赌,未来两年内把合规嵌入职能制度、并与低代码工具能快速联动的企业,会比那种把合规放在独立部门“治理”上更有竞争力。说白了,不把规矩写进日常,就别指望人人自觉合规。
你们公司有没有碰到合规写得很好但流程里看不到的情况?说说你亲身遇到的场景和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来源:一丝不苟面条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