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全国共有200个团队入选。其中,驻青高校共有4个团队入选,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教师团队、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教师团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
驻青高校新增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涵盖水产绿色养殖、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石油工程、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等领域
争做“黄大年”,他们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全国共有200个团队入选。其中,驻青高校共有4个团队入选,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教师团队、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教师团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团队、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教师团队。
教育部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旨在组织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深刻学习领会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和自觉行动。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2018年开始创建以来,共评选了4批。驻青高校共有12个团队入选,领域涵盖食品科学、资源勘查、农业机械、种质资源、海洋工程、水产绿色养殖、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石油工程、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等领域。此次新入选的团队,依然坚持潜心治学、教书育人,用实际行动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实践之中。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教师团队:
耕海牧渔,为水产养殖品种构建精准营养数据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吃饭问题,不仅要向陆地要食物,也要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领衔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教师团队正在用他们的科研创新助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教师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建设蓝色粮仓,人才是关键。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9人,研究方向涵盖遗传育种、营养饲料、免疫病害、健康养殖和设施装备等领域,其中12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超过50%。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砥砺强农担当,着力培育“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水产精英。
在这片“蓝色”的教育园地里,团队精心耕耘,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团队优化水产类专业内涵,创新提出了“厚德深基、敏学笃行、牧海强国”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学深基、实练敏行、实养厚德”的“三实”水产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团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开展“谈恩师话师承”系列活动,赓续学科精神,强化价值引领,立体化展现水产人“顶天立地”的科学家精神和“启智润心”的教育家本色,树牢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面对行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团队勇担重任,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工程院重点战略研究项目,构建了涵盖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精准营养数据库,成果应用覆盖超过全国80%的海水鱼配合饲料,累计推广400多万吨。
谋海济国,科技强渔。团队聚焦水产种质创新、深远海养殖装备与模式等关键“卡脖子”难题,开展有组织科技攻关,近5年共主持科研项目240余项,总经费达3.7亿元,发表高水平期刊80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5项,为加快推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团队联合海大集团等国内饲料龙头企业,开发新型蛋白源,破解鱼粉替代的世界难题。团队开展渔业技术培训19期,培训科技推广人员、渔民1.1万余人次。
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团队向前迈进。团队负责人麦康森院士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水产教育联盟和教育部首批“水产养殖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持续推进水产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团队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心教材2部,主持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8项,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13个、山东省研究生培养基地6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团队:
科研攻关,挺进深地“无人区”刷新“中国深度”
从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前身]走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团队已薪火相传七十二载。他们始终秉持“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将能源报国的信念融入血脉、融入育人全程。
从最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硕果盈枝,几代人接续奋斗,培养了以5名院士、17位全国英模人物为代表的3万余名毕业生,获得了2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参与了新中国所有大中型油气田开发,为我国石油工业和石油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能源报国”信念始终贯穿育人全过程。团队依托“学院+书院”强化“五育并举”,源源不断为强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所在学院获批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专业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全覆盖、国家级成果“大满贯”。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传承着“师生携手三十年著一本书”的动人故事,他们编写的《油田化学》不仅位列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石油天然气工业学科榜首,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目前,团队已出版7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打造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全部核心课程与教材的精品化建设。
钻塔凌云勇攀能源科技高峰。团队以“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攻坚核心,依托“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架设国际桥梁,以8个教育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省部级实验室”三级联动科研平台体系。团队牢记“端牢能源饭碗”嘱托,聚焦“深地、深海、非常规、老油田”前沿领域攻关“卡脖子”难题,挺进深地“无人区”,研发抗超高温钻井液助力我国首口万米深井达钻,刷新“中国深度”;攻关海洋深水钻探井控关键技术与装备,铸就深水油气开发安全利剑;创建老油田堵调驱多层次优势通道调控技术,出口应用于阿布扎比RS高温高盐油田,引领国内外老油田控水增油技术发展。
从昔日师生并肩鏖战石油会战的激情岁月,到如今吹响教育强国的奋进号角,这支团队的“实践”足迹如地下井网般延伸四方。他们与大庆、胜利、新疆等大型油田共建实践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向阳花”支教团奔赴各地,累计惠及学生5000余人,将石油精神播种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教师团队:
将实验室建在矿井现场,把论文写在煤炭基地
在深达千米的矿井之下,粉尘与热动力灾害如同无形的利刃,时刻威胁着矿工的安全与健康。而在山东科技大学,有这样一支由37位教师组成的团队——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教师团队,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将实验室建在矿井现场,把论文写在煤炭基地,用科技创新直面地下深处的危险。
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团队成员经常这样说,“科研工作者要坚持四个面向,既做教育家,又做科学家。”回首来时路,这支团队已深耕安全工程教育整整三十载。他们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内化为团队精神内核,外化为育人实践准则,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团队成员人均承担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39课时,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出版教材26部、数字化教材3部。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教师团队井下科研。
团队始终锚定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科研攻坚直面行业痛点。他们针对我国十四大煤炭基地深部灾害治理、职业危害防控等制约行业安全发展关键难题取得原创性突破:首创煤尘多尺度理化特性数据库与智能防控体系,突破国内煤矿粉尘精准防治技术瓶颈;建立国际领先的深部煤岩热流固耦合灾变理论,攻克矿山热动力灾害防控与智能应急装备技术难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积极推动行业安全标准迭代,主导修订《煤矿安全规程》粉尘防控关键条目,惠及全国2600余对矿井;护航地下能源工程建设,保障我国首个2×660MW煤炭地下气化发电工程安全点火与稳定运行,在我国开采深度最大煤矿(山东孙村煤矿)成功应用灾害防控技术体系,产学研结合成果突出。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教师团队井下科研。
丰硕的科研成果是团队实力最有力的证明。近五年,团队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94项,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省部级课题60项,科研总经费逾2.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技一等奖19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15项,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SCI/EI论文1000余篇。
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他们不变的初心与担当。团队始终将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置于首位,以专业力量擎起安全重责,煤矿气载粉尘抑制关键技术等成果被纳入行业标准,在国家能源、山东能源等127对矿井成功应用,保障百万矿工呼吸健康,创造经济效益86.7亿元。
团队以“数智赋能”引领教学改革,牵头组建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建成全国首个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图谱,创新“理论教学+工程实训+科研反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项,形成以国家教学名师程卫民等为代表的高水平育人队伍。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教师团队:
因港而生伴港而兴,智慧赋能港口行业发展
港口联通世界,智慧化是现代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青岛这片向海而兴的热土上,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教师团队“因港而生、伴港而兴”,默默支撑着智慧港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为推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发展的中坚力量。
“清晨迎曦光、暮归月已升,日行十公里、海风伴饭鸣。”这是团队师生寒暑假扎根港口生动实践的图景。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教师团队扎根港口一线。
团队首创“一线浸润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码头,让教学对接实战,把滚滚车轮、高高岸桥转化为思政金课与技能熔炉,构建起“思政教师+专业导师+企业工匠”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团队不仅建成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更累计培养出以“人民工匠”许振超、“全国技术能手”刘起为代表的技术尖兵9820余名。团队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本,近年来获评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12人获评省部级教学名师。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仅仅是这支团队的“标签”之一。更深层的突破在于他们将黄大年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直面行业最前沿的“无人码头”挑战,深度参与数字化堆场、原油智脑系统等重点项目研发,攻克全球首套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等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国家港口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
技术突破离不开平台支撑。团队牵头建设国家级港口新技术创新中心,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2项,攻克AGV循环充电技术和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技术等世界级难题,主持制定《堆场作业机械维修工》等17个工种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团队承担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22项,总金额达1.2亿元,获发明专利32项,技术成果转化年创效超6.7亿元,真正实现“研以致用、产教共赢”。
团队发挥港航特色优势,开展技术服务活动近千场次。扎根港口产业一线,开展横向技术服务200余项,稳居全国横向技术服务十强院校。作为全国职业院校唯一“交通运输行业职业建设联系点”,与交通运输部共建“港航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持续擦亮“港口设备维保”品牌,为山东港口集团、福州港等培训员工超5万人次,有力支撑万亿级港口产业生态发展。
团队首创“三联四融”育师模式,构建了“人才工程+企业实践+大师引领”的“双师型”教师培育体系,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精湛、产教融合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水平“双师”队伍,为港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通讯员 杨安 郭菁荔)
责任编辑:吕靖雯
来源: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