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你是不是已经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每天一打开手机,各种新闻、各种文章,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词:颠覆、淘汰、失业危机… 好像我们人类马上就要被算法打包送走,成为历史的尘埃了。
“AI要来抢我们的工作了!”
这句话,你是不是已经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每天一打开手机,各种新闻、各种文章,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词:颠覆、淘汰、失业危机… 好像我们人类马上就要被算法打包送走,成为历史的尘埃了。
说实话,这种焦虑,我也有。看着那些AI画的画,写的代码,做的视频,有时候真的会背后一凉,感觉自己的饭碗好像随时都会被一个看不见的对手端走。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可能从一开始就想错了呢?
我们以为这是一场零和博弈,一场你死我活的抢滩登陆战。但最近,斯坦福大学出了一份非常非常重磅的研究报告,他们深挖了2500万美国员工真实的薪资数据,结果发现,AI跟我们的关系,根本不是“抢工作”,而更像一场“工作大洗牌”。
而这场洗牌的结果,可能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它揭示了三个关于我们未来饭碗的,有点违反常识的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聊聊在这场已经开始的巨变里,我们到底应该站在哪里,又该怎么做,才能不被时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第一个颠覆我们常识的真相,就特别有意思,说的是:在这场AI革命里,最先被冲击的,竟然是年轻人,而那些我们以为会被淘汰的老员工,反而成了受益者。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按照我们过去的经验,任何新技术浪潮,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不都是年轻人的天下吗?他们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没那么多条条框框。而老员工呢?往往被认为是思想僵化、跟不上时代,最容易被新技术干掉的一批人。
我爸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当年我教他用智能手机,光一个微信支付就教了快一个礼拜。他总觉得手机付钱不安全,看不见摸不着的,哪有现金踏实?这种思维定势,在老一辈人里特别普遍。所以我们想当然地觉得,AI这么复杂、这么颠覆的东西出来,那帮连智能手机都玩不转的“老家伙们”,肯定第一个下岗。
但斯坦福的数据,就像一盆冷水,直接浇醒了我们所有人的“想当然”。
研究发现,在那些被AI冲击最严重的行业里,22到25岁的年轻人,也就是刚刚大学毕业,踏入职场没几年的这批人,他们的就业率,你猜怎么着?下降了整整13%!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相反,35岁以上的员工,那些我们眼中的“职场老人”,他们的就业率,不仅没降,反而还增长了9%。
一降一增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世界不应该是年轻人的吗?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戳破一个关于“知识”的幻觉。
你想想,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他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他大学四年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对吧?比如一个刚毕业的会计,他能把会计准则背得滚瓜烂熟;一个刚毕业的程序员,他能熟练地运用最新的编程框架;一个刚毕业的设计师,他能把各种设计软件玩得飞起。
这些东西,我们称之为“标准化的知识”。它们有明确的规则,有固定的流程,有清晰的对错。就像一本本教科书,只要你肯花时间去学,去背,去练习,你就能掌握。
但不幸的是,这恰恰是AI最最擅长干的事情。
你让AI去学习一本会计准res,它可能只需要几秒钟,而且能保证100%的准确,永远不会记错。你让AI去写一段标准化的代码,它的速度和效率,可能会让一个初级程序员感到绝望。你给AI一个明确的指令,让它生成一张符合商业规范的海报,它可能一分钟就能给你上百个选择。
所以你看,当一个年轻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这些可以被快速学习和复制的“标准化知识”时,他就把自己放在了和AI正面硬刚的赛道上。而在这条赛道上,人类的碳基大脑,无论如何是卷不过AI的硅基芯片的。AI就像一个超级学霸,它不需要休息,不会犯困,而且看过全世界所有的教科书。你怎么跟它比?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年轻人的就业率会下降。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那些入门级、执行性的工作,正在被AI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给“自动化”掉了。
那老员工呢?他们凭什么反而受益了?
难道就因为他们工龄长吗?当然不是。他们真正值钱的,是那些教科书里永远学不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隐性知识”的东西。
什么是“隐性知识”?它包括了经验、直觉、应变能力,还有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情商。
我给你讲个小故事。我有个朋友,他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总监,四十多岁,就是我们说的那种“老员工”。他们公司前段时间也引进了AI,可以快速生成各种广告文案和设计图。
一开始,公司里那帮年轻的策划和设计师都慌得不行,感觉自己随时要被替代了。确实,AI生成的那些东西,又快又好,单看执行质量,甚至比一些初级员工做得还漂亮。
但很快,问题就来了。
有一次,他们服务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一个国民级的饮料品牌。客户想推一款新口味,希望广告能打动年轻人,但又不能失去品牌原有的那种亲切感和国民度。这个需求其实挺模糊的,也很考验创意团队的功力。
团队里的年轻人,用AI喂了大量的关键词,比如“年轻”、“潮流”、“怀旧”、“国民”,生成了上百个方案。这些方案,单看都挺不错的,文案很酷,画面很炫。
但我那个朋友,这位创意总监,把这些方案全都给否了。
他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这些东西都太‘对’了,对得像一篇标准答案,但就是打动不了人。因为它没有‘体温’。”
然后,他讲起了自己小时候,夏天傍晚,在弄堂口,跟小伙伴们分享一瓶汽水的经历。那种冰凉的、甜丝丝的,带着一点点刺激气泡的感觉,以及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是他记忆里关于这个品牌最深刻的印记。
他没有直接说要怎么做,而是引导整个团队去回忆,去寻找这种属于普通人的,带有“体G温”的共同记忆。最后,他们团队做出来的方案,画面很简单,就是一个现代的年轻人,在便利店门口,拧开一瓶汽水,阳光洒在他脸上,他露出了一个满足的,仿佛回到童年的微笑。文案只有一句话:“嘿,好久不见。”
这个方案,客户当场就拍板了。
你看,在这个过程里,AI能做什么?它能提供无数个看起来“正确”的选项。但它无法理解什么是“体温”,什么是“共同记忆”,它更无法拥有那个在夏日弄堂口喝汽水的亲身经历。
而我那个朋友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他几十年的从业经验,让他对市场、对人性有种近乎直觉的判断力。他知道什么样的东西能真正触动人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视觉和文字的刺激上。他知道如何在一个看似矛盾的需求(年轻化vs国民度)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种能力,不是看多少本书、上多少堂课就能学会的,而是从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的项目中,一点点“熬”出来的。
这就是老员工的“护城河”。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直觉,他们处理突发状况、搞定难缠客户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AI在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当AI把那些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都包揽了之后,这些“隐性知识”的价值,反而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
所以,你看,根本不是什么AI偏爱“老人”,歧视“新人”。而是AI这面镜子,照出了两种不同知识的价值。一种是标准化的,可被轻易复制的,另一种是内隐的,需要时间沉淀的。在过去,这两种知识的价值差异,可能没那么明显。但在AI时代,这个差异被急剧拉开了。
这就是第一个真相:年轻人遭遇替代危机,老员工迎来价值重估。
2接下来,我们聊第二个,同样有点违反直觉的真相:就业岗位确实在变少,但我们的工资,好像并没有降。
这就更奇怪了。按照我们学的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对吧?劳动力市场也是一样。当机器人、当AI开始干活,需要的工人岗位变少了,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需求”,那工人的“价格”,也就是工资,理应下降才对啊。老板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现在外面有的是人想干这份活,你不接受降薪,有的是人愿意干。”
这逻辑听起来天衣无缝,对不对?
但斯坦福的研究数据,又一次打了我们“想当然”的脸。数据显示,虽然很多受AI冲击的行业,招聘数量确实在减少,企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招人了,但是,对于那些已经留在公司里的员工,他们的薪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甚至还有小幅上涨。
为什么会这样?
这背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经济学概念,叫做“工资粘性”(Wage Stickiness)。
这个词听起来很学术,但说白了,就是工资这东西,“涨上去容易,降下来难”。它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具有一定的刚性。
为什么难?你想想,如果你是老板,你知道给员工降薪,会带来多大的麻烦吗?
首先就是士气问题。你今天敢给我降10%,明天是不是就敢降20%?员工会立刻丧失安全感,人心惶惶,哪还有心思好好干活?优秀的核心员工,可能马上就开始更新简历,骑驴找马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你省下了一点点工资成本,却失去了一个团队的战斗力,甚至逼走了最有价值的人才。这笔账,精明的老板都会算。
其次,还有各种劳动合同、法律法规的约束。降薪操作起来远比招聘或者裁员复杂得多。
所以,大多数企业在面临成本压力时,他们宁愿选择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停止招聘,或者只出不进,让员工自然流失。这样既能慢慢缩减成本,又不会动摇现有团队的军心。
这就是“工资粘性”在起作用。它像一个缓冲垫,保护了现有员工的薪资,不会因为岗位的减少而立刻暴跌。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这只是表层原因。
更深层的原因是,那些在AI冲击下,还能“留下来”的员工,他们变得比以前更值钱了。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还是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感受一下。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财务分析师。
在没有AI的时代,你每天的工作可能是什么样的?你可能要花60%的时间,从各种系统里导出数据,整理Excel表格,做各种数据透视表,确保每一个数字都准确无误。然后再花20%的时间,根据这些数据,套用固定的模板,生成各种周报、月报。最后,你可能只剩下20%的时间,用来真正地“分析”这些报告,思考数据背后的商业问题。
你看,你80%的时间,都耗在了那些基础的、重复性的、但又特别繁琐的工作上。这些工作,我们称之为“低价值工作”。
现在,AI来了。公司引入了一套智能财务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自动抓取所有数据,自动生成你想要的任何报表,而且速度比你快一百倍,准确率100%。
这时候,你那80%的“低价值工作”,瞬间就被AI清零了。
你会失业吗?
如果你只会做那80%的工作,那你非常危险。但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财务分析师,你的核心价值从来就不是做表格,那你的机会就来了。
因为你现在,拥有了100%的时间,可以去做那些以前没时间做的,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你不再是盯着数据看它涨了还是跌了,而是要去探究:“这个季度的销售额为什么会意外增长5%?是我们的营销策略奏效了,还是竞争对手出了问题?这个增长势头能持续多久?我们应该如何调整下一步的库存和生产计划?”
你甚至可以利用AI这个强大的工具,去做更复杂的分析。你可以让AI帮你建立一个市场预测模型,模拟在不同广告投入下,销售额可能会发生的变化。你可以让AI帮你分析过去五年所有的客户数据,找出那些最有可能流失的客户群体,并提前制定挽留方案。
看到变化了吗?AI没有抢你的工作,它只是把你从“数据整理员”的角色中解放了出来,让你真正成为了一名“商业分析师”和“决策顾问”。
你的工作,从“向后看”,总结过去发生了什么,变成了“向前看”,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以及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你的价值,不再是你处理数据的能力,而是你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最终做出商业判断的能力。
这样的你,是不是比以前那个只会埋头做Excel的你,更值钱了?当然是。你的工资,不仅不会降,公司为了留住你这样的人才,甚至愿意给你加薪。
这个逻辑,可以应用到几乎所有行业。
一个律师,当AI可以帮他检索所有法律条文和过往案例后,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如何根据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制定最佳的庭审策略。
一个医生,当AI可以帮他分析成千上万张医疗影像,识别出最微小的病灶后,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如何与病人沟通,安抚病人的情绪,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最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个老师,当AI可以解答学生所有标准化的知识问题后,他的价值,就体... -->> 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
所以,第二个真相的核心是:AI正在无情地“杀死”那些重复性的、低价值的工作环节,但同时,它也在倒逼着“留下来”的人,把全部精力聚焦在那些更需要人类智慧、更具创造性的高价值工作上。 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就业市场的平均价值和薪资水平,得到了“提纯”和提升。
3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聊的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真相。它决定了在未来,你到底是会被AI淘汰,还是会因为AI而变得更强大。
这个真相就是:“自动化”正在杀死工作,而“增强化”正在创造机会。
“自动化”和“增强化”,这两个词听起来好像有点像,但它们的本质,是天壤之别。
斯坦福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件特别酷的事情。他们分析了用户跟AI(比如Claude)的上百万次对话,想看看大家到底都在用AI干嘛。结果发现,人们使用AI的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这两大类。
什么是“自动化”应用?
很简单,就是你把一个任务,完完整整地、打包扔给AI,让它直接给你一个最终结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不参与,或者只做最简单的“复制粘贴”工作。
举几个例子:
一个学生,老师让他写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论文。他直接打开AI,输入“帮我写一篇2000字的关于哈姆雷特复仇主题的论文”,然后把AI生成的结果,改改名字就交上去了。这就是“自动化”。
一个内容营销公司,为了快速生产大量的“水文”,他们用程序调用AI接口,设定好关键词,比如“XX显卡评测”、“XX旅游攻略”,然后AI就会自动地、源源不断地生成文章,铺满他们的网站。这也是“自动化”。
一个客服中心,用AI语音机器人,来替代所有的人工客服,回答那些最常见的问题。你打电话进去,听到的永远是那个毫无感情的机器声音。这同样是“自动化”。
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甚至是有点让人恐惧的规律:在那些主要以“自动化”方式使用AI的职业和行业里,年轻人的就业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
为什么?因为“自动化”的本质,就是“替代”。它的目标,就是无限地减少人的参与。当一个任务可以被完全自动化的时候,执行这个任务的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我们前面也分析过,这些最容易被自动化的任务,往往就是那些入门级的、标准化的工作,也就是年轻人从事最多的工作。
所以,如果你今天使用AI的方式,还是停留在把它当成一个“包办一切的枪手”或者“自动答题机”,那你就得小心了。因为你正在亲手训练你的“替代者”。你用得越爽,你离被淘汰就越近。
那什么是“增强化”应用呢?
“增强化”的思路,完全相反。它不寻求替代人,而是寻求“赋能”于人。它把AI当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助手,一个能力超强的实习生,一个可以7x24小时待命的“超级外挂”。
在这个模式里,人,始终是主导者,是那个提出问题、做出判断和承担最终责任的核心。AI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杠杆,用来撬动和放大人类的智慧。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还说那个写莎士比亚论文的学生。如果他采用“增强化”的思路,他会怎么做?
他可能会先自己阅读《哈姆雷特》,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然后,他会问AI:“请帮我列出学术界关于哈姆雷特复仇动机的五种主要观点,并提供相关的论文出处。”
在AI给出资料后,他会继续追问:“其中,某某学者的观点,你认为有哪些论据是不够充分的?如果我想反驳他,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
他甚至可以让AI扮演一个“辩论对手”的角色,不断地挑战他自己的论点,从而让他的思考变得更严谨、更深刻。
最后,他会融合自己的思考和AI提供的资料,亲手写出那篇论文。在这整个过程里,AI是他的研究助理和灵感催化剂,但真正的思考和创造,是由他自己完成的。
再比如一个建筑师。过去,他设计一个方案,可能要花好几天时间画图、建模。现在,他可以用“增强化”的思路。
他可以给AI一个指令:“我要设计一个坐北朝南、有五个卧室、并且融合了苏州园林风格的现代别墅,请给我生成10个不同的初始概念模型。”
AI在一分钟内,就能给他10个模型。然后,他作为主导者,开始进行筛选、修改、融合。他会告诉AI:“我喜欢3号方案的庭院,但把它的外立面换成7号方案的材质。另外,帮我计算一下,如果把所有窗户的面积扩大20%,对整个建筑的能耗和采光会有什么影响?”
你看,AI负责了所有繁重的计算和建模工作,而建筑师,则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最核心的审美判断、功能规划和创意决策上。AI放大了他的创造力,而不是替代了他。
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在那些主要以“增强化”方式使用AI的职业里,年轻人的就业,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了增长。
因为“增强化”的本质,是“协作”。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机关系。在这种关系里,1+1远远大于2。一个懂得如何与AI高效协作的人,他的生产力、创造力,会呈指数级增长,他能完成以前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样的人,企业抢着要还来不及,怎么会淘汰他呢?
所以,你看,同样是面对AI,是选择“自动化”还是“增强化”,这一个微小的思维差异,最终会把你带向两条完全不同的命运之路。
一条是“被替代”的下行螺旋。你把思考外包给AI,慢慢地,自己的能力开始退化,变得越来越依赖机器,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不可替代的价值,只能被无情地清扫出局。
另一条是“被赋能”的上升螺旋。你把AI当成自己的延伸,用它来突破自己能力的边界,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创造更大的价值。你和AI一起进化,共同成长,最终成为那个领域里不可或缺的“超级个体”。
这三个真相——年轻人与老员工的处境反转、工资不降反升的背后逻辑、自动化与增强化的两条道路——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结论:
AI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AI本身,而是我们面对AI时的思维惰性。
我们总希望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要么彻底拥抱,要么完全抗拒。但未来,恰恰就存在于这两者之间的那个模糊地带,那个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动态平衡之中。
那么,理解了这些真相之后,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可能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如果你现在还是一个年轻人,或者你家里有即将进入职场的小孩,我强烈建议你,重新思考一下所谓的“职业规划”。
过去,我们对一份好工作的定义是什么?稳定,专业性强,最好是越老越吃香。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我们鼓励孩子去学习那些“硬技能”,比如编程、金融、工程。因为这些技能,看起来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可以直接换来一份体面的薪水。
这个思路,在过去几十年里,都没有错。
但在AI时代,我们需要给这个思路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因为我们前面分析过,所有“标准化的硬技能”,都是AI最擅长学习和替代的领域。你今天引以为傲的编程能力,明天可能就被一个更强大的AI代码生成工具给降维打击了。你辛辛苦苦考来的会计证书,在能够自动处理所有票据和账务的智能系统面前,可能会变得无足轻重。
我不是说这些硬技能不重要了。它们依然是进入一个行业的敲门砖。
但它们,再也不能成为你唯一的护城河。
未来的职业规划,核心可能要从“学习一门技能”,转向“培养一套能力”。
什么能力?就是那些AI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替代的能力。
比如,创造力。 这不仅仅是指画画、写诗那种艺术创造力,更是指一种“连接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当AI能提供100个标准答案的时候,那个能提出第101种可能性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
比如,同理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那种能够感知、理解和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在一个人机交互越来越频繁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暖的、真实的连接,会变得无比珍贵。所有需要深度沟通、信任建立、情感关怀的工作,比如心理咨询、团队管理、高端销售,都会是人类最后的堡垒。
再比如,复杂的判断力。 尤其是在信息不完整、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关键决策的能力。AI可以基于数据做预测,但它无法承担责任。那个敢于在关键时刻拍板,说“就这么干,我来负责”的领导者,永远是稀缺的。
这些能力,听起来很“虚”,很难量化,大学的课堂里也很少会教。但它们,恰恰是你作为“人”的价值核心。它们需要你在真实的世界里,去经历,去试错,去感受,去反思,才能慢慢沉淀下来。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不要再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熟练的“工具使用者”,而要立志成为一个“复杂的创造者”和“问题的解决者”。你的目标,不应该是比AI更快、更准,而应该是比AI更高、更深。
其次,无论你现在身处哪个行业,哪个年龄段,你都必须立刻开始学习一件事:如何与AI高效地协作。
不是简单地把它当成百度或者谷歌来用,而是真正地,把它整合进你的工作流,让它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你的“超级助手”。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要学会“提问”。在AI时代,提问的能力,可能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因为AI已经能解决很多问题了,但它需要你给它一个“好问题”。一个模糊、笼统的问题,只会得到一个平庸、正确的废话答案。只有一个精准、深刻、富有洞察力的问题,才能激发AI强大的潜能,让它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门“提问工程学”(Prompt Engineering),会成为未来职场人的必备技能。
意味着你要学会“鉴别”。AI会给你海量的信息和方案,但它不会告诉你哪个是最好的,哪个是符合你的具体情境的,哪个是暗藏风险的。你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去筛选、去验证、去判断AI给出的结果。你不能被AI“牵着鼻子走”,而要做那个最终的“把关人”和“决策者”。
意味着你要学会“迭代”。不要指望一步到位。最好的结果,往往是在你和AI的多轮“对话”和“交锋”中诞生的。你提出一个想法,AI给你一个雏形;你修改这个雏形,AI再给你一个新的版本。这个过程,就像和一个顶级的伙伴在进行头脑风暴,互相激发,不断完善。
最后,如果你已经是一位有经验的职场人,一位我们前面提到的“老员工”,那么恭喜你,这可能真的是属于你的时代。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对新技术不熟悉而感到焦虑或者自卑。你要意识到,你最大的财富,恰恰是AI所没有的——那些沉淀在你脑海里的,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直觉和智慧。
这些东西,在过去,可能很难被量化,很难被“证明”。但在AI时代,它们变得前所未有地珍贵。
因为你是那个唯一能够向AI提出“好问题”的人。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他可能都不知道该问什么。而你,凭借你对行业深刻的理解,你知道业务的痛点在哪里,你知道客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你是那个唯一能够“鉴别”AI答案好坏的人。AI给出的一个看似完美的方案,你可能一眼就能看出其中隐藏的风险,因为你过去可能就踩过类似的“坑”。
你,才是那个能把AI的强大算力,真正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翻译官”和“指挥官”。
所以,不要害怕去拥抱AI,不要把它看成是年轻人的专属玩具。你应该主动地、自信地去学习它,驾驭它。把你的经验,和AI的计算能力,结合起来。
这就像希腊神话里的那个形象——半人马(Centaur)。
它既拥有人的上半身,代表着智慧、判断力和创造力;又拥有马的下半身,代表着强大的力量、速度和执行力。
在未来,最有竞争力的人,就是这种“人机结合”的“半人马”式人才。
你负责思考、创意、判断和决策,你把握方向盘,你决定我们要去哪里。
AI负责计算、分析、执行和生成,它充当那个最强大的引擎,以你无法想象的速度,带我们去到目的地。
你和AI,不是对手,而是共生体。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那个问题:AI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吗?
答案是,它会,也永远不会。
它会抢走那些重复的、无需思考的、可以被标准化的“饭碗”。但它永远也抢不走那些需要创造力、同理心和智慧的“机会”。
未来的世界,不需要只会埋头苦干的“工具人”,更不需要放弃思考的“躺平族”。它需要的,是能够驾驭工具、引领方向的“新人类”。
这场变革,不是要淘汰我们,而是邀请我们,去完成一次前所未有的“升级”。所以,别再焦虑了。从今天起,去思考,去学习,去成为一个懂得与AI共舞的“半人马”吧。你的未来,不在AI的手里,而在你自己的手中。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