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还没回国,手机却比人先回了日本。提醒像雨点,越响越急。有的骂他卖国,有的说他给中国递了刀子。我们常说,网上一热闹,人就容易把事想成一团火——这回,真是烧起来了。
冷风里的外相与热榜的吵闹
日本外相岩屋毅还在中国访问,日本国内已经群情激昂地给他扣上“外患诱致罪”的帽子。12月26日,在X话题热榜上,霸屏一天了。
他还没回国,手机却比人先回了日本。提醒像雨点,越响越急。有的骂他卖国,有的说他给中国递了刀子。我们常说,网上一热闹,人就容易把事想成一团火——这回,真是烧起来了。
事儿是从一个看似“利民”的政策冒头开始的:日本给中国游客放了一条长线,十年期的旅游签证,手续简化,门槛不高。北京的冬天干冷,岩屋在宾馆窗边看着灰蓝的天,心里也凉飕飕。国内的热度却是另一种温度——中国这边有人嘀咕,说这不就是冲着钱包来的嘛,圈定消费力强的一批,让日本的旅馆、药妆店、餐馆都沾上光。原来是外交成果,听起来像一盘算盘子。
可日本乡下、城里的很多人炸了锅。他们觉得这样的门是往里开,会让更多外地人走进来买地,买房,挤公共资源,挤得孩子上幼儿园都要排队。一位在大分的叔叔在社交媒体上打字打得飞快:“你们这些当官的,在北京笑眯眯,回到东京也别装看不见。”话糙理直,他心里那个担子是几十年的人口和经济焦虑。谁偷走了街角的小店?谁把房价带坏了?他把这些统统抓起来丢进一个叫“外患”的桶里。
其间,岩屋在北京接受了一个中方媒体的采访。聊到历史,他说了一句很平常的史实:日本很多制度、文字、宗教,被古代中国影响颇深,这些东西流过去了,慢慢构成了日本的底色。他说这话时没笑,也没摆姿势,像在翻一本中学课本。片子被剪出来,丢到X上,跟油似的,扑在火上。有人马上回击,夸张地说“你把日本的现代都删了吧,反倒是中国跟着我们学才有今天”;也有人更绕,说“日本把中国古代的精神保存得好,中国自己却嫌旧”,把逻辑倒个个儿,听上去有点像要把“正统”的帽子戴到自己头上。我看着这些话,心里打了个不稳的呵:这片土地上,总有人想抢“祖宗”的名分。你看,东亚这几个国家,平时互相不服,谁也不认谁是老师,但要是有一天这位老师真的不在了,准得为牌匾争破头。
圣诞节那天,日本TBS在北京做了一轨直播,说两国气氛没那么冷了,仿佛从冰点往上走了一步。我先是点头,心想这几年风向变了,特朗普要上台,日本也要考虑以后的日子——往中国这边靠一靠,实用嘛。可追进去看细节,就明白人家讲的是另一套:不是日本主动,而是中国在大棋盘上调整,和印度、和澳洲这些有矛盾的邻居也同时打电话、见面,想把线都捋顺。日本不过是这根线中的一段。记者还顺嘴提了下,石破茂不去靖国这件事,中方也算给了个“可以”的眼神。但那些更麻烦的点,比如日本人在中国触法被抓的安全话题、再比如海产是不是能重新进口,暂时都没什么新动静。日媒的说法,条分缕析,听着客气,落到实处是——友好归友好,饭还没端上桌。
过几天,《日经》写了一条贸易新闻,说美国对中国的农货出货在降低。日本的评论区里不懂行情的人拍手就乐了,以为这是老美扼住中国的粮袋子,让中国不得不低头。看得我想笑:在农业这行,“少卖给A”往往是“多卖给B”,巴西、阿根廷这种大农仓在一边也跟着起哄——别停,越降越好,他们能多抢点市场。话说回来,当新闻被做成一个姿态的时候,很多人就不去问那条线上下游到底怎么转了。
北京这次访问,其实从秋天就开始铺。日本方面的内部说法总是带一种自豪:“大国需要我们,我们发了好几轮信息,终于排上了会面。”岩屋的秘书在东京办公室泡绿茶,跟同事复盘,语气轻轻的。可是你把镜头往外拉,那是两边都要算计,想少吃亏。这种“被邀请”的叙事,听着舒服,但也容易让人忘了另一边的人不是在等一盏救命灯,而是在把所有邻居都拉一遍,看看哪个最省事。
岩屋在北京的最后一晚,风从走廊里钻进来。他关上门,手机里仍然有新消息跳出来,夹杂着本国人的怒气和媒体的标题。他对着镜子沉默了一阵。你说他有没有犹豫?我猜有。人一旦扛上“卖国”的帽子,哪怕只是一个热搜的玩笑,也会有一点呼吸变重。他年轻时学过汉字的来路,知道“道”这个字在不同地方的写法,他也知道东京的地铁在旺季里挤成了海。外交官的工作,有时是把砖头搬来搬去,有时是把火稍微压一压,让别人有时间给饭加点水。
回国之后,噪音不会少。一方在叫,签证别开那么久;一方在驳,游客来就是消费,别戴“侵占”的标签。真相复杂——有人真的会把钱带来,有人可能把房子买走,也有人只是过个新年看雪。听上去像市场问题,但是拐过来又是身份问题:谁是东亚的老师,谁是现代的学生,谁把古代的书翻得更熟。人们其实不是为签证吵,是为脸吵,为心理那点高低和边界吵。
再说一个不那么体面的闲话。日本人也会在深夜反思——“怎么很少有外国政要来东京啊?是不是我们在国际上没那么重要了?”这个问题不按国籍问,挺清醒。你不管是东还是西,热闹都是别人家,人就容易怀疑自己是不是被世界忘了。可是外交不等同于热搜,来不来访,有时只是一个礼节的安排,不代表你在排行榜上就掉到一页之外。
岩屋离开北京那天,天气很好,空气透明得像一张冰纸。机场里有人拍到了他低头走过的背影,没有太多表情。他可能正在想下一个会议怎么说话,可能想着孩子放假回不回家,可能什么都没想。我愿意把这个故事写成半截:签证还在发,新闻还在吵,他的名字还会被人拿出来骂两句或夸一句。等冬天过去,热榜也换了新脸。我们对“文明的来路”这件事,还是会在饭桌上翻出来,杯子一碰,话头又起——到底谁站在谁的肩膀上?谁又在谁的影子里行走?这问题没答案,也不该太快有答案。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