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旅客突发疾病,医生挺身施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1:10 1

摘要:“各位旅客,现在机上有一名乘客需要医疗援助,如果您是医护人员,请立即与乘务员联系。”2025年8月的一天,从重庆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上,紧急广播突然响起。

本文来源:医学界综合整理

“各位旅客,现在机上有一名乘客需要医疗援助,如果您是医护人员,请立即与乘务员联系。”2025年8月的一天,从重庆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上,紧急广播突然响起。

重庆市渝北区第二人民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刘新听到广播后,毫不犹豫地起身前往事发地点。在过道上,她看到一位约50岁的女士瘫倒在地,意识模糊,全身无力。

高空急救,化险为夷

刘新医生迅速检查发现患者脉搏微弱、血压偏低。经询问家属得知,这位女士前一天因进食过多,自行服用过帮助排泄的药物导致严重腹泻,登机前就已身体不适。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新判断这是严重脱水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和虚脱,而高空的机舱环境加剧了这一反应。

在航班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她立即指导乘务组开启医疗箱,为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指导补充补液盐溶液,并不断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经过十多分钟的救治,患者面色逐渐红润,意识恢复清醒,生命体征回归平稳。

考虑到机上医疗条件有限,她还主动提出,自己的托运行李中备有胃肠道药物,如果需要,可以在下飞机后取来送给患者。

事后面对赞誉,刘新却谦逊地表示:“我觉得这是件小事,我相信只要是医生都会去帮忙。”

“穿上白大褂是医生,脱下白大褂,这份责任也卸不下。换做任何同行,都会这么做。” 这种职业精神体现了医护人员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崇高品格。

空中急救常识

航班中的紧急医疗事件并非罕见。综合多位医生的高空急救经验,常见应对措施包括:

迅速评估情况:检查患者意识、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了解病史:询问同行人员或患者本人既往疾病史。

利用有限资源:使用机上急救箱,进行基础生命支持。

适时决策:根据患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备降。

持续监护:直至患者情况稳定或移交至地面医疗人员。

近年来,社会上偶尔会出现对医护人员院外施救的质疑声。但事实上,我国法律体系对善意救助者已有明确保护。

《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好人法”条款为善意施救者提供了法律保障,鼓励更多专业人士在紧急情况下挺身而出。

医学界儿科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来源:画个句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