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县域经济的版图,始终伴随着“产业引擎”的迭代而变迁。曾经,双流县凭借紧邻成都的区位优势,以航空物流、电子信息产业稳居“四川第一县”,2015年撤县设区后,其发展势能融入成都主城;同期的什邡市,依托磷化工、装备制造产业位列全省第二,却也因传统工业依赖面临转型
四川县域经济的版图,始终伴随着“产业引擎”的迭代而变迁。曾经,双流县凭借紧邻成都的区位优势,以航空物流、电子信息产业稳居“四川第一县”,2015年撤县设区后,其发展势能融入成都主城;同期的什邡市,依托磷化工、装备制造产业位列全省第二,却也因传统工业依赖面临转型压力。如今,接力棒交到了达州市宣汉县手中——这个曾因革命老区身份被外界熟知的县域,凭借普光气田的天然气资源强势崛起,2024年以751.7亿元GDP登顶全省109个县首位,连续8年跻身西部百强县、2024年跃居全国百强县第86位。
但“资源型崛起”的背后,是不容忽视的隐忧:经济增长对天然气产业的依赖度仍超40%,锂钾新材料尚处培育阶段,若未能提前破解“资源诅咒”,恐重蹈部分资源型县域“盛极而衰”的覆辙。因此,宣汉迈向千亿产业大县的核心命题,早已不是“如何扩大资源开采”,而是“如何甩掉资源依赖症,以新质生产力重构产业体系”——在精细化工、人工智能、氢能源、康养旅居、乡村振兴领域破局,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一、宣汉县发展现状:资源红利下的“四川第一县”基底
宣汉县位于四川东北部、川陕渝结合部,县域面积427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5.65万,常住人口94.66万,城镇化率48.9%,是全国最大的土家族聚居县之一,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其当前发展呈现“一核引领、多元萌芽”的特征:
- 经济总量领跑:2024年GDP达751.7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12.3亿元(占比54.9%),天然气化工、锂钾新材料贡献了工业增加值的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总量与增速均居全省县域前列。
- 资源优势突出:作为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核心区,普光气田年产能超100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气田产能的8%;锂钾资源探明储量超2亿吨,赣锋锂业退役锂电池回收、盛朝聚华百万吨级钾盐钾肥等百亿级项目已落地,初步形成“气-锂-钾”资源开发矩阵。
- 民生基础夯实: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万元、2.3万元,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县级公立医院3所,县域就诊率88%;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9.8%,但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的问题仍需破解;巴山大峡谷景区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文旅康养产业初具规模。
(一)精细化工:从“燃料”到“高端材料”的价值链跃升
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跳出“卖原气、粗加工”的低端模式,重点布局三大高端产业链:
1. 电子级化工材料链:推进正达凯230亿元先进智造产业园建设,2026年实现电子级DMC(新能源电池电解液溶剂)产能15万吨、高端聚烯烃产能20万吨,打破国外对高端电子化工材料的垄断,产值突破300亿元。
2. 精细硫化工链:利用普光气田伴生硫磺资源,发展不溶性硫磺(橡胶硫化剂)、蛋氨酸(饲料添加剂)等精细产品,2026年产能达50万吨,替代进口份额30%,形成西南地区最大精细硫化工基地。
3. 循环化改造:实施天然气化工园区“绿电替代”工程,2025年建成20万千瓦光伏配套电站,2026年园区单位产值能耗下降2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二)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重生”
不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以AI技术解决资源开发、产业管理的实际痛点:
1. 智慧矿山建设:在普光气田、锂钾矿山部署AI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井下瓦斯浓度、矿体品位,2025年实现开采效率提升30%、安全事故率下降50%;搭建“宣汉智慧能源平台”,整合气、锂、钾产能数据,为产业链协同提供决策支持。
2. 农业AI赋能:在“蜀宣花牛”养殖基地推广AI发情监测、精准饲喂系统,2026年实现肉牛养殖成本降低15%、出栏周期缩短20%;在宣黄连种植区应用AI病虫害识别技术,准确率达98%,减少农药使用量30%。
3. 县域治理数字化:2025年建成“宣汉城市大脑”,整合交通、城管、应急等数据,实现城区交通拥堵率下降25%、应急响应时间缩短40%;依托四川文理学院宣汉校区,共建“AI+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培育本土数字化人才。
(三)氢能源:打造“天然气制氢+绿氢互补”的川东氢能枢纽
利用天然气制氢的成本优势,结合绿电资源,构建“制-储-运-用”全产业链:
1. 低成本制氢基地:2025年在普光气田建成10万吨/年天然气制氢项目,配套碳捕集设施(CCUS),实现“蓝氢”成本降至20元/公斤以下;2026年在巴山大峡谷景区建成5万千瓦光伏制氢项目,探索“绿氢”应用场景。
2. 氢能应用场景落地:在县城公交、矿山重卡领域推广氢能车辆,2026年建成加氢站10座,氢能重卡保有量达500辆;与重庆开州区合作,开通“宣汉-开州”氢能物流专线,服务川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运输。
(四)康养旅居:激活生态资源的“文旅价值”
依托“巴山大峡谷”5A级景区创建契机,打造“康养+文旅+旅居”融合业态:
1. 景区提质升级:2025年完成巴山大峡谷索道扩建、溶洞研学基地建设,推出“土家族非遗+康养度假”线路,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文旅收入达50亿元。
2. 旅居地产创新:在樊哙镇、渡口土家族乡布局“康养民宿集群”,2026年建成精品民宿200家,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滑雪”的全季节旅居产品,吸引成渝地区“周末游”“候鸟式养老”人群。
3. 中医药康养融合:依托宣黄连、天麻等道地药材资源,建设中医药康养小镇,开发药膳、中药理疗等产品,2026年中医药康养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
(五)乡村振兴:以产业融合破解“城乡二元”难题
1. 特色农业集群:建设“蜀宣花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6年肉牛存栏量达50万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发展“宣汉脆李”“旧院黑鸡”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直播电商+冷链物流”,实现农产品溢价30%以上。
2. 农文旅融合示范:在洋烈水乡、君塘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广“稻田艺术+研学”“茶园民宿+体验”模式,2026年带动沿线10万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培育“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产业收益80%留在乡村。
3. 基础设施补短板:2026年实现农村公路“组组通”、4G/5G信号全覆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解决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乡村养老服务中心50个,补齐农村养老短板。
三、区域经济专家李耀中点评:宣汉转型需把握“三个关键”
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李耀中在分析宣汉发展路径时指出:“从双流的区位驱动、什邡的传统工业驱动,到宣汉的资源驱动,四川县域经济的‘第一县’迭代,本质是发展动能的升级。宣汉要实现从‘资源型强县’到‘千亿产业大县’的跨越,需把握三个关键:
第一,警惕‘资源诅咒’,提前布局‘非资源依赖型产业’。宣汉当前的天然气、锂钾资源优势明显,但需借鉴什邡曾因磷化工依赖面临的转型压力,避免‘一业独大’。精细化工延伸了资源价值链,氢能源利用了资源禀赋的清洁转化,这两条路径是‘立足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正确选择,需加快项目落地,避免‘资源红利耗尽后无产业可接’。
第二,新质生产力布局要‘接地气’,避免‘盲目跟风’。宣汉选择以AI赋能矿山、农业,而非追求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符合县域经济‘小而精、专而强’的特点——县域的AI应用核心是‘降本增效’,解决资源开发的安全、效率问题,这种‘实用主义’的创新路径,更易在短期内见到成效,也能为后续产业升级积累资金与技术。
第三,借力川渝协同,打开‘发展空间’。宣汉地处川陕渝结合部,距重庆主城仅200公里,应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能源可对接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重庆的‘氢能供应基地’;康养旅居可吸引重庆、成都的客源,形成‘1.5小时旅居圈’;乡村振兴可借鉴重庆‘田园综合体’经验,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享’。只有跳出‘县域思维’,融入区域协同,宣汉的千亿目标才能更稳、更远。”
四、实施保障:为千亿目标筑牢“支撑体系”
1. 政策与资金保障:争取纳入省级“千亿县”培育名单,每年获得专项债额度20亿元以上;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精细化工、氢能源等新产业;推行“用地指标跟着项目走”,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2. 人才引育体系:实施“宣汉英才计划”,对引进的精细化工、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共建“产业学院”,2026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万名;推行“企业家培育计划”,每年组织50名本土企业家赴成渝高校、企业学习。
3. 营商环境优化:建立“重大项目专班制”,对百亿级项目实行“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专班服务、一套方案推进”;推行“容缺审批”“并联审批”,项目落地时间压缩60%以上;建立“企业诉求直通车”机制,24小时响应企业问题。
对宣汉而言,“千亿产业大县”不仅是一个经济数字目标,更是一次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跨越。从双流的“区位红利”到什邡的“工业转型”,再到宣汉的“资源突围”,四川县域经济的每一次迭代,都在回答“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命题。
若宣汉能如期甩掉资源依赖症,在精细化工、氢能源等领域形成新增长极,其意义将远超自身发展——它将为全国200多个资源型县域提供“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型并行”的样本,证明“资源型县域不是只能‘坐吃山空’,更能通过新质生产力实现‘破茧成蝶’”。未来的宣汉,不仅是“四川第一县”,更应成为“资源型县域转型的全国标杆”,这才是“千亿目标”背后更深层的价值。
来源:耀中品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