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小时外,他穿行于晋源区的村落间走访调查;夜幕降临,手机化作“新工具”,他在屏幕里将晋源的古村、老巷、石碑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到3个月,粉丝量快速攀升……36岁的晋源区义井街道蓝湾社区主任梁杰,利用工作之余进行视频创作,解锁晋源乡土密码,让更多人通过他的视角认识
社区工作者梁杰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更新26期系列视频,只为让更多人了解太原——
讲好晋源故事 破解乡土密码
梁杰向记者讲述镜头下晋源村落的故事
8小时外,他穿行于晋源区的村落间走访调查;夜幕降临,手机化作“新工具”,他在屏幕里将晋源的古村、老巷、石碑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到3个月,粉丝量快速攀升……36岁的晋源区义井街道蓝湾社区主任梁杰,利用工作之余进行视频创作,解锁晋源乡土密码,让更多人通过他的视角认识太原、爱上太原。
1 女儿的提问点燃文化火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大家好,我是晴风。”夜幕降临,处理完工作的梁杰,支起手机,化身视频主角“晴风”,带领观众探寻晋源村落尘封的记忆,追溯村名背后的人文历史。
“女儿不经意的提问,勾起了我追根溯源的兴趣。”在蒙山脚下寺底村长大的梁杰,对乡土文化情有独钟。儿时,跟着父辈穿梭于村落间,那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深深烙在他心中,成为最难忘的记忆。
有了孩子后,梁杰常带女儿游走于家乡的一处处景点。一次,9岁的女儿突然问:“爸爸,我们住的寺底村为啥叫这个名字?”
这个问题让熟悉山路却从未深究脚下土地过往的梁杰有些错愕,也仿佛唤醒了他探索地域历史文化的基因,开启了充满挑战的奇妙旅程。
为解锁乡土文化密码,梁杰投入大量时间查阅史料。社区包联领导朱毅办公桌上的《晋源区村名溯源》,让他如获至宝,为日后的视频录制提供了丰富素材与文化底蕴。
2 从书本到村落的文化寻踪
“很多人住了一辈子,却不知村口老槐树见证过什么,祠堂匾额里藏着怎样的故事。”今年5月中旬起,梁杰的双休日被“村名调查”填满。他带着手机和纸笔,用最朴素的方式挖掘晋源的“根”,再讲给更多人听。
5月31日,首集“晋源区村名溯源”视频在抖音与微信视频号上线。没有华丽布景,他衣着简约、话语朴实,仅抖音平台就收获1万+播放量、176个点赞和44条真诚评论,这让他更加坚定了用视频传播家乡文化的决心。
起初,视频文案多源自《晋源区村名溯源》,但当他骑着摩托车穿梭于村落探访后发现,书本文字远不及乡间故事鲜活——真正的乡土文化藏在老人的皱纹里、老物件的包浆中……这些实地探访,让视频有了温度。
“姑姑寨,鸡儿叫了都不在。”第12期介绍古寨村的视频里,梁杰用浓重乡音说出这句当地谚语,独特的地域表达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再加上翔实的内容,该视频总浏览量近6万、获497个点赞。
“文化不是冰冷的史实,是活着的生活。”梁杰说,村名不只是符号,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与身份的象征。每个村名的来历都藏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记录着村民的奋斗与时代的变迁。
3 让文化效应传得更远
从5月底至今,“晋源区村名溯源”系列视频已更新至26期。除了家人,抖音及微信视频号上的粉丝2个多月净增2000余人,其中不乏重庆、新疆、辽宁的网友。这让梁杰深感责任重大,他说会一直走下去,尽全力讲好“晋源故事”。
“时光荏苒,乡情依旧。一个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过去,忘记根在哪里,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在石庄头村走访时,村民朱先生提供的村史资料结束语,戳中了梁杰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他不禁潸然泪下。
他认为,对太原而言,晋源区不仅是地理源头,更是文化认同的符号。无论是“晋阳”在史料中的频繁出现,还是晋祠、晋阳古城遗址成为太原对外文化展示的核心名片,都彰显着晋源区在太原历史文化叙事中的核心地位,是维系城市历史连续性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尽管每期视频都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在文案编写、实地探访和录制上,梁杰却乐此不疲。他觉得,挖掘、整理和研究村名历史,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承载乡愁、留住乡音、记住乡情的鲜活实践,能让晋源的村落留下永恒记忆。他更希望,这些视频能激发更多人了解晋源、走进太原、爱上这片土地。
记者 李晓琳 文/摄
来源:太原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