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乡,是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存在,是我们生命的起点,灵魂的归宿。而远方,象征着未知、挑战与梦想,吸引着我们背上行囊,踏上远行的征程。在眷恋家乡与走出家乡之间,我们不断徘徊、抉择,在矛盾与和解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文丨王成伦
前篇链接:千里归乡路,月是故乡明——探寻思乡之因与疏解之法
家乡,是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存在,是我们生命的起点,灵魂的归宿。而远方,象征着未知、挑战与梦想,吸引着我们背上行囊,踏上远行的征程。在眷恋家乡与走出家乡之间,我们不断徘徊、抉择,在矛盾与和解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一、家乡的意义:心灵的港湾
家乡,这片熟悉的土地,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欢笑与泪水,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她是村东口那几棵古老的榆树、柳树、槐树,是我家宅子上父亲栽种的那些棵石榴树、柿子树,见证了我们童年伙伴的嬉戏打闹;是村子中间那口清澈的老水井,滋养了我们全村人的生命;是邻里间那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家乡的意义在于她给予我们归属感和安全感。无论我们走多远,家乡的水土、亲人的面容、熟悉的方言,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她是我们疲惫时的避风港,是我们受挫时的精神支柱。当我们在异乡遭遇挫折和困难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家乡的景象,回忆起家乡的温暖,我们便能重新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家乡的意义在于它传承着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每一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和历史故事,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乡的文化传统,不仅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根,更让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家乡的意义还在于她永远构成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作家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沈从文作品中湘西凤凰城、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刘震云作品中的延津,他们使绍兴、凤凰城、高密东北乡、延津这些地方,既是故事发生地,更是理解中国乡土精神的文化密码,这些地理坐标最终都升华为了中国文化符号。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他早年下南洋经商,积累了巨额财富,他怀着“教育兴国”的理想,在家乡倾资兴学,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航海学院等一系列教育机构,还创办了厦门大学,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奉献,都是源于家乡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
当华人科学家张首晟在斯坦福实验室发现“天使粒子”时,他坦言这一灵感来自苏州园林的对称美学。这种跨领域的联想暗示了家乡文化对其科学思维的潜在塑造——苏州园林的平衡与和谐,或许成为他理解量子物理中对称性突破的精神桥梁,这一超越物理空间的意义赋予我们,家乡既是生命的起点,又是永恒精神的回响。
二、走出家乡的意义:梦想的追逐
家乡虽然温暖,但她也可能成为我们成长的束缚。当我们渐渐长大,心中便会涌起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我们渴望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体验不同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不少人毅然决然地走出家乡,踏上了远方的征程。
走出家乡能让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机遇和挑战。在异乡,我们接触到了不同的人和事,了解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观念更加开放。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这些经历都将成为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走出家乡能让人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在家乡,环境和资源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走出家乡可以突破这种限制,外面的世界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在外面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挑战自我,挖掘自身潜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条件。同时,我们也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走出家乡能让人全方位塑造独立人格。离开熟悉的家乡,意味着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比如徐霞客,他从22岁开始游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旅途中度过;他独自穿越山川湖海,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危险,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探索之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他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独立自强的人格。
走出家乡也能为促进人才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做贡献。人才从家乡流向更发达的地区或更需要的地方,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大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工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工业的繁荣。同时,这些人也将自己在家乡学到的一些技能和知识带到新的地方,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
同时,不同地区的人才交流还能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在科技领域中,许多科研人员会到国内外科研实力较强的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分享给他人,既吸收了新的知识和技术,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走出家乡也能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贡献。 走出家乡的人在外地取得成功后,往往会以各种方式回馈家乡。他们可能会投资家乡的产业,带动家乡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家乡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一些在外面做强的企业家,主动回到家乡创办企业,既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走出家乡也能为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做贡献。 当我们走出家乡,会将家乡的文化带到其它地方,同时也会接触和吸收其它地区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能够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文化产品传播到西方,同时也从西方引进了葡萄、石榴、佛教等文化元素。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
走出家乡也能为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做贡献。我们离开家乡会更加珍视家乡的文化传统,会通过各种方式将家乡的文化传承下去。如一些海外华人会在当地举办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庆祝活动,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同时,海外华人也会将家乡的文化精髓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使其在新的环境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眷恋与走出:一场永恒的辩证
眷恋家乡与走出家乡,看似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走出家乡,是为了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而我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牵挂,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撑。
在家乡与走出家乡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矛盾和困惑。一方面,我们渴望走出家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我们又舍不得离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舍不得家乡的温暖和熟悉。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们在做出选择时感到痛苦和纠结。
当我们走出家乡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异乡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会想念家乡的一切。这时,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乡的重要性,更加珍惜家乡的温暖和亲情。同时,我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乡的支持和鼓励。
而当我们在外面取得一定的成就后,我们又会想着回报家乡。我们希望能够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这种回报家乡的愿望,不仅是对家乡的感恩之情,也是我们对自己根的认同和回归。
眷恋家乡与走出家乡,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正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在走出家乡的过程中,保持对家乡的眷恋和牵挂;同时,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眷恋与走出之间寻找到生命的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今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剧了眷恋与走出的这种辩证关系。高铁网络让“双城生活”成为常态,视频通话消弭了地理距离,但乡愁反而愈发浓烈。社会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的消失”现象揭示:当全球化将我们抛入抽象系统时,具象化的家乡记忆就成了锚点。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迁徙与回归。据统计,全球移民已突破3亿人,而每年春运期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仍保持45亿人次。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背后,是每个现代人都必须面对的精神命题:如何安放那方魂牵梦萦的故土?我们或许该重新理解“背井离乡”的现代隐喻。在元宇宙与人工智能重构人际关系的时代,家乡不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原乡。它提醒我们:所有远行都是归乡的倒影,正如所有探索都是对初心的确认。这种辩证关系,恰似DNA的双螺旋结构,构成了人类文明最稳定的遗传密码。
所有远行终将指向精神的归途,所有归途又孕育着新的出发。家乡是梦开始的地方,而梦的疆域永远在远方与家乡之间——那生生不息的张力,正是生命最蓬勃的律动。
2025年9月15日写于北京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