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反思自己之前的科研选择是否正确。上一个聘期考核差一点不合格,现在这个聘期马上就要过去三分之一,如果不加以改变,聘期考核大概率会不合格。是时候改变自己之前的科研思路了,也正好借此机会总结一下自己之前十几年的科研,算是对自己儿时的梦想有一个交代:
马上又到2024年年末了,回首过去的一年,成天忙忙碌碌,但是一到年终总结的时候却收获甚少,感觉又虚度了一年。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反思自己之前的科研选择是否正确。上一个聘期考核差一点不合格,现在这个聘期马上就要过去三分之一,如果不加以改变,聘期考核大概率会不合格。是时候改变自己之前的科研思路了,也正好借此机会总结一下自己之前十几年的科研,算是对自己儿时的梦想有一个交代:出生在小山村的我见识有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小时候看了一部讲中国科学家发现高温超导的电影,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找到常温超导的科学家,高考时以超过专业录取分数线50多分的分数进入了物理专业,尽管自己现在的研究与超导无关,也不是一名科学家,但是最起码也算一个科研工作者了,也算是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你还记得你儿时的梦想吗?
从06年读研究生到现在,进行了将近20年的科研,我自认为是能够坐得住冷板凳的,也愿意坐冷板凳,所以从读研时确定的研究方向,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回首自己过去这将近20年的科研,可以用4000+50+1这三个数字来对我的研究工作进行一个总结。
之所以对自己读了多少篇文章记得这么清楚,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超能力,而是因为我在科研之初就用了一个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来对自己阅读的文献进行管理。
不同年份阅读文献的数量
从有记录的07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总共读了4023篇文献,平均每年223篇。自己又按照年度、研究课题、发表期刊等对这些文献进行总结分析,这个软件对于自己这些年帮助很大,对于我的每一个新入学的研究生,我都推荐他用这个软件来管理文献。
我看了一下按照期刊来排列的情况,自己读文章最多的三个期刊分别是:arXiv(446),PRA(278), PRL(182)。当然,实际读的每个期刊论文数量肯定要远多于这些数字,这些文献只是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归类才以期刊的类别来归类的。
从年份上来看,读博那几年读的文献数量不多,但基本上都是精读,并且文献的方向非常集中,那几年是打基础的时候。2016年—2019年读的文章算是比较多的,尤其是2018年读了创纪录的454篇,平均一天一篇多,那时候应该是职称压力最大的时候。
这个文献阅读量不能说少,肯定也不能说多,我记得之前看过复旦的马臻老师说他的一篇综述有一千多篇参考文献,当时就觉得惊为天人,自己的文献阅读量离马老师还是差远了。
从09年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到目前,一共发表了56篇文章,其中第一或者通讯作者有28篇,非第一或者通讯作者也是28篇,两者刚好相等,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巧合。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个文章数量肯定是少了,自己博士毕业的时候只有3篇一作文章,当时还能进985高校拿到编制当讲师,现在估计连去985做博士后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还是沾了那个时代的光。
不同年份发表文章的数量
进了一个新的学校工作后,刚开始几年没有实验室和设备,只能到处蹭实验室做实验,并且自己从学生向教师这个角色的转变过程做的不好,导致所有事情都比同期入校的人慢,别人花三年评上副教授,我花了两倍多的时间才评上副教授。众所周知,在国内高校一步慢,则步步慢。回过头来看,自己其实可以做得更好的。
评上副教授后,我打算以副教授干到退休,因为评教授太难了。好好上课,带着学生做些有意思的科研,有不错的结果可以发表一些论文。尽管工资不高,但是养活自己和家人够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挺好的;但是各种考核让这种模式成为奢望,所有人都必须卷起来。自己的现状比较尴尬:跟我同期入校的那些人大部分都已经有了帮手,单枪匹马的我卷不过;那些新入校的年轻人简直就是卷王,更加卷不过;那就更别说那些有帽子的人才了。但是也躺不平,只能尽力去改变了。
虽然我发的论文不少,但如果放到十多年的时间长度来看,也不能算多。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你们科研工作者者发这些论文有什么用啊?不都是灌水吗?并且还会配上马斯克说大部分论文都毫无用处的图片来佐证他的观点。
我想不出什么理由来反驳这样的话,确实有很多论文有灌水之嫌,确实也有很多论文发表之后无人关注。不过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最起码我不认为我的论文是灌水,我认为我自己发表的论文,尤其是第一或者通讯作者的论文,都是为了解决某些科学问题发表的论文,只不过由于我的研究方向偏基础理论,离实际应用太远,所以目前很难说我的论文到底有没有用?不过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的文章当时也看不出来有啥用,现在却是所有电磁波相关应用的基础,这就是基础理论文章的特点。
经过这十多年在同一个方向上深耕,我比较自豪的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基础理论。我提出的这个理论相当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基础理论,两者是等价的,我的理论相对于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个理论来说,具有更简单直接的优点,能够得到在原有理论框架中得不到的一些结论。比如我通过我的理论,指出了现代经典教材中对某个概念理解不准确,是能够进步教科书的。按照饶毅教授提出的科研的标准,我认为我的研究属于一流的研究。
不过现实情况是由于我的研究与目前这个方向主流不符,并且太过于基础,很难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我在业内会议上也汇报了我研究,但是很少引起同行的关注,导致多年申请不到项目,没有办法继续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坚持同一个方向将近二十年后,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作为阶段性的小结,我已经将这个理论整理成了一本书,目前已经交付出版社了,明年应该就能出版。
当然,我能提出这个理论并不是因为我多么优秀,而是因为我正好选对了方向,并且能够静得下心来在这个方向上坚持十多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之前虽然有人用过这个理论,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对这个理论进行阐述,于是我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这样一种基础理论,这是我认为我自己的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最起码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变现状。我明白这根本不可能,饶毅教授那么指名道姓的讨论现在的科研和项目现状都不能改变现状分毫,何况我这个小兵在这里自言自语。
我写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向外界寻找认同。我在写书的时候顺便也研究了学科的发展历史,明白任何一种新的理论从提出到被接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也不期望我自己理论能够很快被接受。不过并不是所有科研人员都能提出一种理论的,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够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这个事情本身就让我感觉很满足了,即便后期在科研上毫无建树,我也觉得在科研上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过去的自己告个别:作为一个怀揣着梦想、从小山村来到大城市的人,有幸做了这么久的梦,也该醒了。
来源:刘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