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盛大启幕,而当天恰逢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两大盛会在此刻交融,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与鲜活的乡土气息撞了个满怀,也让这座城市的秋日多了几分烟火气与幸福感。
记者 范 娜
当关公文化的忠义仁勇遇上农耕文明的丰收喜悦,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9月23日,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盛大启幕,而当天恰逢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两大盛会在此刻交融,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与鲜活的乡土气息撞了个满怀,也让这座城市的秋日多了几分烟火气与幸福感。
作为此次关公文化旅游节的“人气担当”,河东美食荟以两大分会场——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会场与盬街会场,将丰收的果实化作舌尖的美味,把关公文化的底蕴融入市井的热闹。
走进景区会场,蒸腾的热气裹着甜香扑面而来,运城“90后”小伙张帅的冰糖雪梨汤摊位前,早已排起了队。一口铜锅咕嘟作响,大块的梨肉在冰糖水中翻滚,透出晶莹的琥珀色。
“这梨可不是普通梨,是咱盐湖区王过村的酥梨,脆甜多汁,品质没的说!”张帅一边搅动着锅里的梨汤,一边笑着介绍,他与王过村的梨农有着长期合作,外婆家就在王过村,这份与土地的联结,让他的冰糖雪梨多了份家乡的温度。做冰糖雪梨3年多,张帅的足迹已遍布全国展会,这次能在家乡的关帝祖庙前摆摊,他格外用心。
“昨天来了几个福建游客,喝了一碗就说‘这梨汤真鲜’,还特意问了梨的产地。”张帅说,他要在这儿坚守到国庆节后,再带着运城的酥梨香,去往其他城市。
从景区的红墙黛瓦中走出,盬街会场的热闹更甚。刚走到街口,王师馍夹菜的香气就勾住了人的脚步。老板王军正麻利地切着青椒、土豆丝——这些脆嫩的运城蔬菜都来自本地菜园,案板上码得整整齐齐的手工馍,透着特有的微黄。
“关公文化旅游节是咱运城的大事,食材必须百分百讲究!”王军是土生土长的运城人,在盬街摆摊3年,早已摸清了游客的口味。他的菜都从大超市采购,新鲜又放心;馍则是每天用运城面粉现做的手工馍,咬一口扎实筋道。
“你看这菜、这馍,哪一样离得开农民种的粮食?丰收节嘛,就得让大家吃到最实在的农家味。”王军说着,把炒得喷香的菜夹进热乎的馍里,递到游客手中。
不远处的小毛圈圈摊位前,同样挤满了人。老板毛晓荣和弟媳妇围着围裙,一个揉面、一个烤圈,动作娴熟默契。金黄的圈圈在铁板上嗞嗞作响,撒上一把芝麻,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咱这面粉是自家种的,盐湖区上王乡的地,没有任何添加剂,吃着放心!”毛晓荣拿起一个刚烤好的圈圈,递到游客面前。她的圈圈定价实在,5元6个、10元13个,这几天也没涨过一分钱。“这是咱运城的老味道,不能因为人多就变了价、降了质。”
摆摊一年多,毛晓荣见过不少来自各地的游客。前两天,一个泰国游客路过摊位,好奇地盯着金黄的圈圈看,还邀请她在直播中和网友讲解制作过程。“那个泰国游客会说汉语,虽然说得慢,但特别认真,问我‘面粉要发酵多久’‘要不要加糖’。”还有香港游客、郑州的博主特意来拍抖音。
“深圳、香港的游客吃得少,大多买一个尝尝鲜,说和他们那边的小吃不一样。”毛晓荣笑着说,现在她每天要忙着做圈圈,常常忙得脚不沾地。家里的抖音号已经积累了近40万粉丝,她盘算着,等忙完这阵,就好好研究直播卖货,让运城的圈圈走出山西,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的味道。
从景区里的酥梨汤,到盬街的馍夹菜、老圈圈,河东美食荟的每个摊位,都是丰收节与关公文化旅游节交融的缩影。这里的食材来自田间地头,带着农民丰收的喜悦;这里的摊主坚守品质,透着关公文化里的诚信与实在。历史与现实在此相遇,文化与民生在此交融,共同描绘出了运城最动人的秋日画卷。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