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场校园餐饮的变革正悄然发生。“妈妈食堂” 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学校食堂的传统认知,160 名学生家长走进校园,成为校园餐饮的新力量,为全区 16 所公办中小学 90% 的在校学生的饮食健康保驾护航。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便是这场改革的
在河南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场校园餐饮的变革正悄然发生。“妈妈食堂” 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学校食堂的传统认知,160 名学生家长走进校园,成为校园餐饮的新力量,为全区 16 所公办中小学 90% 的在校学生的饮食健康保驾护航。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便是这场改革的一个缩影,该校副校长赵瑄的话语透露着变革带来的惊喜:曾经社会招聘的食堂员工平均年龄超 50 岁,工作模式相对传统;而如今,17 名家长员工中 80% 为 “80 后”“90 后” ,这些年轻家长为食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清晨 5 点,当城市还在沉睡,她们就已到达岗位,开始为孩子们的一日三餐忙碌准备。清洗蔬菜时,她们细致地将每一片菜叶都清洗 4 遍,不放过任何一点杂质,这份用心和细致,是专业厨师都难以比拟的。
家长帮厨,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做饭炒菜。她们的日常工作,是对校园餐饮全方位的深度参与和监督。凌晨 6 点,当食材配送车到达学校,家长们就手持手电筒,仔细检查每一块肉类的检疫章,查看蔬菜的新鲜度,任何一点不符合标准的食材都逃不过她们的眼睛。到了午餐时间,她们又化身 “挑食观察员”,蹲守在打饭窗口,观察学生们的剩饭情况。每周,她们都会收集 200 余份学生的 “挑食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调整菜单。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更健康,一些家长还自发组建了 “营养小组”,针对青春期孩子的营养需求,设计出低盐少油的 “长高套餐”。家长王女士在分装水果时的一番话,道出了所有家长帮厨的心声:“这芹菜要是有黄叶,搁家里我都不会给孩子吃,更别说端上学校餐桌了。” 在她们心中,学校食堂的饭菜标准,就应该和家里一样,甚至更高。
在食品安全这个关键问题上,“妈妈食堂” 有着天然的优势。与传统食堂那种按部就班的 “流程化监管” 不同,家长帮厨构建起了充满温情的 “情感化监督” 体系。就拿广西临桂区的 “妈妈食堂” 来说,那里的家长员工对食材的要求近乎苛刻。有一次,一位家长在准备食材时,发现某批次鸡蛋的腥味有些异常,她没有丝毫犹豫,连夜联系市场监管局进行检测。经过一番仔细的检查,最终查出是供应商使用了过期饲料。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家长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数据显示,自从家长参与食堂工作后,食材的退换率大幅提升了 300%,而食品安全投诉量则下降了 65%。对帮厨的家长们来说,给自己孩子做饭,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一点小问题都不能容忍。 这种由亲情驱动的严格监管,为孩子们的饮食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家长们更加放心。
过去,家长们对校园餐的各种质疑常常引发家校之间的矛盾,双方似乎站在了对立面。而现在,家长帮厨让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家长成为了学校食堂的 “活体监督员”。在开封的某小学,曾经因为餐费涨价的问题,家长和学校之间产生了持续半年的争议,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然而,当家长开始帮厨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一位帮厨家长在家长群里直播了后厨的消毒流程,还晒出了当天肉类的 “两证一报告”,让家长们清楚地了解到食堂的卫生和食材情况。这一举动效果显著,不到一周的时间,这场持续已久的 “餐费涨价争议” 就得到了化解。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还促进了教育协同。帮厨妈妈们在工作中发现学生午餐浪费现象严重,于是联合班主任开展了 “光盘换贴纸” 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3 个月内食堂的剩饭量减少了 40%。这种从质疑到合作的转变,让家校关系更加紧密,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在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食堂员工中有 17 人是学生家长,其中 6 人曾经是全职妈妈。这份帮厨工作实行 “错峰上班”,早上 7 点到岗,下午 3 点半下班,这个时间安排非常贴心,正好能让家长们在工作之余完美地衔接孩子的上下学时间。虽然月薪只有 3000 元,但对于很多 “陪读妈妈” 来说,这份工作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家长赵新新就是其中之一,她曾经靠丈夫一人养家,家庭经济压力不小。现在,她既能在学校盯着孩子吃饭,照顾孩子的生活,每月还能赚出全家的生活费,这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底气。她说,这份工作比在家刷单踏实多了,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妈妈食堂” 为家长们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就业和照顾孩子的双重难题,让家长们实现了家庭和工作的平衡 。
“妈妈食堂” 这一创新模式在收获诸多赞誉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争议,首当其冲的便是对家长专业能力的质疑。从家庭厨房迈向学校食堂,看似只是场地的变化,实则蕴含着巨大的专业挑战。家庭烹饪通常是为几口人准备饭菜,操作相对灵活随意;而学校食堂则要满足成百上千名学生的用餐需求,从食材采购、储存、加工,到菜品的标准化制作、营养搭配,都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范要求 。某餐饮管理专家就曾明确指出:“学校食堂一次要炒 50 斤青菜,家长习惯的‘小火慢炒’方式,不仅难以满足大规模的烹饪需求,还会导致受热不均,反而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在大规模烹饪场景下,火候、时间的掌控与家庭烹饪截然不同,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菜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面对这些质疑,开封试点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了 “双培训机制”。在家长入职前,安排 40 课时的《学校食堂操作规范》培训,内容涵盖食品安全知识、食堂设备操作、烹饪技巧等方面,帮助家长快速掌握学校食堂的工作要领。入职后,每月邀请专业营养师现场指导菜品搭配,根据学生的营养需求和口味偏好,制定科学合理的菜单。为了进一步提升家长的专业素养,学校还鼓励家长考取相关职业证书。目前,已有 32 名家长考取 “公共营养师” 初级证书,这些家长在食堂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食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健康、营养的餐食 。通过这些努力,家长们逐渐适应了学校食堂的工作节奏和要求,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专业性质疑。
校园食堂领域长期存在着复杂的外包利益链,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妈妈食堂” 模式的出现,无疑对这一传统利益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触动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 “奶酪”,也因此遭遇了重重阻力。山东某学校在尝试推广 “妈妈食堂” 时,就遭遇了供应商集体涨价、外包公司恶意举报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推广计划被迫中止。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拥有千人规模的学校食堂,每年的外包利润可达 50 万元左右。若家长帮厨模式得到广泛普及,预计将压缩 30%-40% 的中间环节成本,这对于依靠外包获利的各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
供应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抬高食材价格的手段,增加学校食堂的运营成本;外包公司则可能利用各种渠道,对 “妈妈食堂” 模式进行抹黑,试图阻碍其发展。这些阻力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影响了家长帮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要推动 “妈妈食堂” 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校园食堂领域的监管力度,规范外包市场秩序,打破利益垄断;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供应商和外包公司转变观念,通过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成本等方式,实现与 “妈妈食堂” 模式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餐食 。
当家长进入学校食堂工作,她们便身兼 “员工”“监督者”“学生家长” 三重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容易引发角色冲突。河南某小学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件:一位帮厨妈妈在给学生打饭时,给自己的孩子多打了一勺肉,这一行为被其他家长发现后,引发了投诉,认为她 “搞特殊”,最终导致后厨发生争吵。这一事件看似是个别家长的行为不当,实则反映出家长在多重身份下,难以平衡工作与亲情的关系,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开封示范区制定了《家长帮厨行为规范》,从制度层面进行约束和规范。其中明确规定 “回避原则”:帮厨家长不得直接为自己孩子打饭,以确保打饭过程的公平公正;食材验收需 3 人以上签字生效,防止出现食材质量问题时责任不清的情况。此外,学校还加强了对家长的培训和教育,引导家长正确处理好工作与亲情的关系,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规避了人情干扰,减少了管理成本和矛盾冲突,让 “妈妈食堂” 能够更加有序地运行 。
四、能否全国复制?关键看这 “三把尺子”(一)地域适配度:优先在 “陪读妈妈集中 + 食堂规模适中” 地区试点“妈妈食堂” 这一模式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需充分考虑地域适配度。教育专家指出,人口净流入的县域以及城乡结合部学校,是较为适宜推广 “妈妈食堂” 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存在大量陪读家长,他们有着强烈的陪读需求,同时也希望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校园生活中 。此外,这些地区的学校食堂规模大多在 500 - 1500 人之间,相对适中,管理难度较低,为 “妈妈食堂” 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广西临桂区为例,当地在推广 “妈妈食堂” 时,采取了按 “年级 + 班级” 分组的方式,将帮厨家长进行合理分配。每组家长负责一周的食材监督工作,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家长的参与度,又避免了过度消耗家长的精力。通过这种科学合理的安排,临桂区的 “妈妈食堂” 得以顺利运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县域,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饮食健康格外关注,“妈妈食堂” 能够满足他们的监督需求,让他们更加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学校。而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来说,适中的食堂规模使得家长帮厨的管理更加容易,能够更好地发挥家长的作用,提升校园餐的质量和安全性 。
制度建设是 “妈妈食堂” 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参考开封等地的成功经验,构建 “三权分立” 的监管模式是关键。在这一模式中,家长掌握着食材验收的 “一票否决权”,他们能够直接参与到食材的检验环节,确保进入校园的食材安全可靠 。学校则承担起流程标准化管理的责任,制定完善的食堂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食堂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教育局委托第三方机构每月进行突击检测,通过专业的检测手段,对食堂的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
广西临桂区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引入了 “家长股权制”。帮厨家长可以参与食堂盈余分红,这一举措将家长的个人利益与校园餐质量紧密绑定,极大地激发了家长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家长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分红,会更加用心地监督食堂工作,提高食堂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种将经济利益与食品安全相结合的方式,为 “妈妈食堂” 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建立健全 “家长 - 学校 - 政府” 三方共治体系,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能够确保 “妈妈食堂” 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餐食 。
为了让 “妈妈食堂” 从单纯的情怀驱动转变为制度保障,配套政策的支撑至关重要。哈尔滨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试点将帮厨经历纳入 “家庭教育指导师” 培训学分,表现优秀的家长可优先竞聘学校生活老师岗位。这一政策为家长帮厨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让家长们看到了参与 “妈妈食堂” 工作的长远价值 。
专家呼吁,各地应将 “妈妈食堂” 纳入 “民生工程”,给予帮厨家长更多的政策倾斜。例如,提供社保补贴,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给予子女教育积分,激励更多家长参与到 “妈妈食堂” 的工作中来。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打通 “培训 - 就业 - 社会保障” 通道,让家长们在为孩子提供健康餐食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家长加入到 “妈妈食堂” 的队伍中,推动这一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
河南 “妈妈食堂” 的实践证明,当家长从 “餐桌旁观者” 变为 “安全守护者”,亲情纽带能激发出强大的责任动能。但能否真正走远,取决于能否在 “爱心” 与 “专业”、“创新” 与 “规范” 之间找到平衡支点。正如网友热评:“我们不缺愿意为孩子做饭的妈妈,缺的是让妈妈们放心做饭的制度土壤。”:如果您的孩子学校推出 “妈妈食堂”,您会报名帮厨吗?这种模式该全国推广还是谨慎试点?来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
来源:夜刀神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