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风沙漫卷的赤峰戈壁,张雷带领的远景科技集团将塞北的风与光,转化为驱动未来的“新石油”——液态绿氢。当全球首罐获得权威认证的绿氨从这里启航,一场源自中国戈壁的零碳革命,正悄然改变世界能源的格局。
题要:
在风沙漫卷的赤峰戈壁,张雷带领的远景科技集团将塞北的风与光,转化为驱动未来的“新石油”——液态绿氢。当全球首罐获得权威认证的绿氨从这里启航,一场源自中国戈壁的零碳革命,正悄然改变世界能源的格局。
作者|华祥名
编辑|张琪
风,是这片土地最古老的能量;这也是张雷始终相信的答案。
2023年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上,他曾说:“每次来到这里,总会想起鲍勃·迪伦那首歌——《答案在风中飘荡》。也许答案不在远方,就在鄂尔多斯,就在零碳产业园,就在这片风中。”
两年过去,当初诗意的构想,已在风中铺开为壮阔的图景。2025年8月,当上海储能展的目光聚焦于远景推出的“人工智能储充网络”时,在赤峰的荒漠中,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工厂正将旷野的风转化为液态的“新石油”。
一个月前,第一罐获得全球认证的绿氨已经从这里启航,标志着绿色氢氨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当北方的蓝图渐成现实,这位追风者已转身奔赴下一片战场——与巴西总统携手,在亚马逊雨林边缘规划以生物航油为核心的零碳产业园。
张雷似乎总是领先一步。当掌声响起时,他的身影已没入新的荒原。风起制氢,风息储运,以智能驯服自然的脉搏——这正是“真零碳”最有力的见证。
这,就是张雷。一个始终跑在风前面的人。
1、戈壁滩上的绿色革命:从煤都到零碳标杆
内蒙古高原的冬夜,气温可骤降至零下四十度。
远景储能电站的蓝色微光,静静守护着曾经缺电的毡房。牧民们或许不知,维持这份光明的,是一群在控制室中日夜调试低温参数的中国工程师——他们呵出的白气,常在屏幕上凝结成霜。
十年前,鄂尔多斯仍被称为“中国煤都”,天空常被煤烟笼罩;而如今,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正在这片土地上高效运转,成为中国绿色转型的标杆。
2020年,远景与鄂尔多斯政府携手规划“风光储氢”一体化零碳蓝图;2021年项目启动建设,仅用一年半,一期工程便于2022年4月正式投产,全球瞩目。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先建能源、再引产业”,保证全绿电供应;以龙头带动全链,打造出覆盖电池、光伏、氢能及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并通过“零碳操作系统”实现精准碳管理。
如今,“鄂尔多斯模式”已推广至多地,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实践。该案例也于2023年入选哈佛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并在COP28上荣获“能源转型变革者”大奖。
“零碳产业园是新能源时代的工厂,”张雷说道。2021年,他带领远景在此构建起以新能源系统、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创新体系。短短三年,园区已汇聚十多家新能源头部企业。
张雷并未止步。当鄂尔多斯模式成熟后,他迅速转向资源同样优越的赤峰。今年3月,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首期30万吨绿色氢氨项目投产。通过智能系统调配实现了风电、光伏与氢氨生产的动态耦合,合成氨装置可实时响应风电波动,接近满额运行。
工程师形容:“就像为工厂装上神经末梢,风光强时制氢,弱时储运——真正做到‘源荷随风而动’。”
这一创新使赤峰项目于COP28再度荣获“能源转型变革者”奖。《时代》周刊也在2024年将远景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企业”,誉其为推动全球脱碳的“绿巨人”。
在投产仪式上,张雷坦言:“绿氨的商业化仍处在突破阶段。”这句话背后,是他对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的坚定信念——唯有通过这两大引擎,绿氢经济才能真正走向全球。
2、中国方案的全球远征:从标准输出到生态共建
2024年7月,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总裁鲁梅延在访华期间专程到访远景总部,随后PIF宣布与远景成立风电装备合资公司,共同推动沙特2030年风电产业链75%本土化目标。
远景早已不仅是一家风电设备商,更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其AI算法与智能系统实现“源随荷动、源荷互动”,海外风机订单连续两年占中企海外总量70%,2023年新增订单量位列全球第一。
以零碳产业园为核心,张雷的绿色版图正在全球加速落地:
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2024年9月率团访华首站选在远景。双方将共建零碳氢能产业园与氢能装备工厂,拓展绿氢、绿色甲醇和可持续航油合作,助力西班牙工业与交通脱碳。
在法国诺曼底,远景动力电池工厂为雷诺电动车提供高性价比电池,首次使电动车售价低于同级燃油车,践行“能源民主化”的全球愿景。
在巴西,远景与巴政府签约建设拉美首个零碳产业园,以生物航油和绿氢装备为核心,打造巴西“绿色石油”生态系统。
基于鄂尔多斯模式的成功,远景计划未来十年在全球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
从渤海湾驶向日韩的绿氨货轮,到巴斯夫采用的绿色甲醇,再到西班牙荒原上的零碳坐标——中国零碳方案正持续向全球输出。
正如西媒所言:“当欧洲仍在争论路径,中国已在戈壁滩上建造未来。”
3、以零碳技术重塑工业文明基因
站在赤峰项目的控制室内,张雷注视着屏幕上不断亮起的全球项目分布图。光点从西班牙一路蔓延至巴西。
“下一站,亚马逊。”
这份布局全球的底气,源于对技术坚定的长期投入。在行业追逐短期收益时,远景持续深耕内蒙古氢能基地;在同行陷入价格内耗之际,团队攻克了绿氢合成氨动态耦合的技术难题。曾经备受争议的选择,如今已成为领先的技术壁垒与标准话语权。
2021年,远景联合多家机构发布全球首个《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随后,内蒙古出台了全国首部《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等地方标准。
2023年,《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国家标准正式立项。至2024年7月,远景携手鄂尔多斯市政府及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共同启动“零碳产业园国际标准”的编制工作,旨在打造国际通用的零碳园区建设与认证体系,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零碳产业园带来的价值已远超能源范畴:
在鄂尔多斯,远景智能换电站不仅服务矿区,还可参与电网调峰;
在赤峰,与巴斯夫、DHL共同推进的绿色甲醇和航空燃料,正构建“绿电-绿色燃料-绿色交通”的完整链条。
甚至星巴克等消费品牌的供应链中,也融入了远景的零碳技术,让一杯咖啡传递出绿色能源的温度。
2024年9月,远景与清华大学共建“可持续研究院”。张雷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是远景的使命。”
而在2024年12月31日的央视财经跨年演讲中,张雷深入阐释了新能源技术的深远意义。他将中国新能源技术比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指出它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文明范式的跃迁——以绿色能源重构发展底层逻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全新的可持续根基。
这一刻,我们不仅是在见证历史,更是在亲手点亮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清洁而明亮的未来。这跃迁的文明范式,正源自中国智慧,属于世界未来。
编后语:
风,是戈壁滩永恒的主人。
在内蒙古赤峰这片被风沙千年雕刻的土地上,一个身影正与风共舞,试图将它的狂野不羁驯服,转化为驱动人类文明的绿色血液。
张雷,他站在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工厂中,四周矗立着庞大的电解槽阵列,冰冷的管道中流动着由塞北风与光转化而来的绿氢——他眼中的液态“新石油”。
这些管道如同工业文明的全新血管,承载着张雷布局全球百园的雄心与坚定信念:将零碳深度融入现代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脚下的戈壁,已成为一场静默而宏大革命的起点。这位不停步的追风者,在驯服了鄂尔多斯的风、点燃了赤峰的绿氢之后,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全世界。
张雷,一次又一次在挑战自我,一次又一次在刷新自已,一次又一次次奔向风暴更猛烈处,他的远征没有终点——因为终点,是属于全人类的、能源丰沛而清洁可持续的未来。
来源:华祥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