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有消息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是否发掘乾陵—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墓,虽然乾陵管理局很快予以否认,但近些年来,乾陵和始皇陵这两座被认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一直没有脱离是否挖掘的争议漩涡。而从历史上看,陵墓发掘还是谨慎为好。
导读
曾有消息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是否发掘乾陵—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墓,虽然乾陵管理局很快予以否认,但近些年来,乾陵和始皇陵这两座被认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一直没有脱离是否挖掘的争议漩涡。而从历史上看,陵墓发掘还是谨慎为好。
01
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已为数不多
中国历史上称帝的人数不少于500人,但拥有大规模帝王陵墓的也仅集中在秦汉、唐宋、明清这三个时期。建造规模庞大的帝王陵墓需要动用人力财力,这需要王朝国力的保障,因而,像汉唐、明清这样的时代所留下的、有名有姓的帝王陵墓也最多。
据史料记载,有名有姓的皇陵有:西汉十一陵和东汉十二陵、唐十八陵、北宋巩县八陵、南宋六陵、明十三陵以及清东陵和清西陵。而元代所有皇帝死后都回葬漠北,“帝陵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踏平”,所以,至今尚未有元朝帝陵被发现。
而且,帝王陵墓多半难逃被盗宿命,明清之前保存完好的陵墓仅剩两座。历史上,盗挖帝王陵墓的事一直就没有间断过。
西汉末年,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外,其余帝陵全被盗掘。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唐末黄巢起义,除乾陵外,长安周围的皇陵几乎被发掘殆尽。而后来五代耀州刺史温韬,领兵盗挖唐陵。北宋灭亡之后,巩县八陵都遭到了破坏。元世祖时期,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诸陵”。
02
考古铁规:“百年来不动帝王墓”
位于陕西乾县的乾陵合葬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墓。这两位皇帝当朝时,唐朝正逢全盛时期,墓葬规模宏大,去世后的随葬也都丰富异常。
相传唐高宗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包括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郭沫若曾说,乾陵墓中可能还有武则天的画像和诗集手迹,如果打开它,那一定会发现“石破天惊”的奇珍异宝。
千百年来,乾陵对人间的诱惑巨大,引得无数盗墓者对它垂涎欲滴。可不论他们怎么满山遍地、开山炸石地寻找,就是找不到墓道口。
哪知,到了1958年,几位农民炸石修路时,却意外发现了乾陵入口。考古学家闻讯而来,进行了勘探,发现墓道入口保存较好,推测陵墓没有被盗过。
千百年来找不到的墓葬入口,一朝现世,挖还是不挖?这一问题摆在了考古学家们面前。最初,陕西省有关方面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拟择机打开乾陵地宫大门。可开启帝王陵墓毕竟是个大事,省里没有决定权,于是,陕西省派各文化部门负责人等组成5人小组,到北京向文化部请示汇报。文化部又上报给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请陕西来的同志先去看看正在挖掘整理的明十三陵的定陵。
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授权,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1956年起,考古人员也是从找到的墓道口进去,打开了封墓的金刚墙进入定陵地宫的。
可是,发掘的结果非常不尽如人意,大批的绝世珍品,因科技保护水平有限,变质的变质,变色的变色,结果令人扼腕痛惜。显然,周恩来总理让陕西来京报批的同志去参观定陵是有用意的。
陕西的同志看到这一幕,心中也都明白了周总理的用意。于是,乾陵挖掘工作暂时中止,墓道口也都回填起来。考古学者们痛定思痛,上书周恩来,最终定下了“百年内不动帝王陵”的“铁规”。
03
很多文物保护技术还是世界难题
其实,关于发掘后的文物保护,技术上仍有很多无法克服的难题,比如,丝绸、纸张等纺织物的保护,在考古界仍属世界级难题。定陵发掘中,就曾出现过丝绸制品出土后化为灰烬的状况,陕西法门寺丝绸虽封入地宫千余年,但多次迎佛开封,出土的大多数丝织物及盛装的箱子朽败、碳化,有些甚至不能触摸,一碰便成了粉末。
当年清理法门寺地宫的工作是在初夏进行的,随着天气逐渐变热,考虑到文物的安全问题,文物部门在清理完现场后,立即把这些珍贵的丝绸文物运回西安,暂时存放到冰箱里。“即便是放在0 至10摄氏度的冰箱内,这批国宝仍然会产生霉菌等问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相关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丝绸文物的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文物发掘中未知状况也非常多。秦始皇兵马俑在1974年被发现以来,头两次发掘间停顿了20多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原本彩色的陶俑由于埋在地下2000多年,受到各种自然侵害,有的颜色层下的生漆底层已经老化,失去了与俑体表面的黏附力,出土5—6分钟即翘卷脱落。
另外,在1970年代末考古发掘仍属“刨土豆”式的粗放型条件下,考古学者们遭遇了许多无法想象的状况,1976年一度回填坑佣,停止发掘。1998年彩俑发掘中,再次因无法保护色彩而停止发掘。
04
发掘是一种不可逆的“破坏”
帝王陵墓总是伴随着种种神奇传说:乾陵中武则天的玉石棺椁、武后的画像及其手迹,上官婉儿的书法,甚至是王羲之《兰亭集序》,这些吊足了国人的胃口。而秦始皇陵中被“奇器异怪徙藏满之”、“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描述,足以让普通大众兴致盎然。
很遗憾的是,对于考古学来说,哪怕是秦始皇陵最外层的那层土丘都与那些“奇器异怪”拥有相同的价值—每一层夯土、夯土的方式或许都是一个历史的见证,那个时代人们老劳作方式的一种线索。
无论是整体全面开挖,还是从墓道口打通发掘,都是对文物的破坏。中国的帝陵不同于埃及金字塔,金字塔是石块搭建,而中国皇陵是夯土而成,考古发掘完整挖完的话,就意味着要把封土全部搬走。然后把大坑整个挖出来。这样就意味着秦始皇陵也就没有了,就基本意味着这个遗迹最原始的信息已经不存在了。
考古的意义在于为世人留下文物的所有信息。以人类目前的考古水平,在帝王皇陵这样巨大而复杂的设施面前,慎之又慎才是唯一准则。
据《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新京报》等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