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12日,美国加州帕姆代尔空军基地上空,一架黑色飞翼造型的B-21“突袭者”隐形战略轰炸机在F-16D战机的伴飞下完成首次试飞。这是继首架原型机亮相后,美军加速推进的第二架B-21测试机。与前者相比,其二号机取消了机头空速管,进气口锯齿状设计和机背天
当地时间9月12日,美国加州帕姆代尔空军基地上空,一架黑色飞翼造型的B-21“突袭者”隐形战略轰炸机在F-16D战机的伴飞下完成首次试飞。这是继首架原型机亮相后,美军加速推进的第二架B-21测试机。与前者相比,其二号机取消了机头空速管,进气口锯齿状设计和机背天线阵列亦经过优化,显露出项目进度的紧促与技术细节的微调。
可见美军对B-21的接连升空并未能在军事的观察圈中引起过多的惊叹,而更折射了美军对中国的航空技术的崛起所带来的深层的焦虑。如今的B-21正以“全球首款的第六代作战平台”之姿崭露头角,不仅能顺利的融入“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的体系,而且还能独当一面地将无数的无人机集群联合起来一起对敌方的重要目标进行一一的穿透性打击。可惜只在中国的双座型歼-20S与隐身无人机的协同作战的实战化的演练面前,这一所谓的“跨代的能力”已早就不再神秘了。
B-21的性能优势与战略短板
从参数看,B-21最大起飞重量约82吨,航程约8000公里,载弹量9吨,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01–0.02平方米,隐身性能优于B-2轰炸机。其开放式系统架构支持软硬件快速迭代,可搭载AGM-158巡航导弹、B61-12核弹等武器,实现核常兼备的打击能力。美军计划采购100架以上,以替代老化的B-1B和B-2机队,构建“穿透性制空”优势。
但B-21的设计思维仍延续了上世纪90年代的技术范式。其8000公里航程需依赖关岛基地和空中加油机支持,而在火箭军东风-26导弹覆盖下,前沿基地的生存率堪忧。此外,B-21的突防逻辑高度依赖单一隐身性能,但现代防空体系已从“以隐克防”转向“体系破隐”。中国构建的分层杀伤网络,正是其战略短板的照妖镜。
中国反隐身体系:从雷达到导弹的“铁壁”
基于2025年珠海的航展中中国电科的YLC-8E反隐身雷达的展出我们就可以初步的感受到其所带来的革命性,尤其是其采用了UHF的高频段的技术,使得其具有了超500公里的探测距离,并且将其与S波段的YLC-2E雷达相互配合,就可实现对隐身目标的全天候的追踪。
尽管其精度可能不够高,但这类的低频雷达却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对B-21的概略的位置都能有所捕捉,对后续的火控系统都能起到较好的目标的指示作用。但空警-500的预警机却通过与数据链的特殊的波段的雷达的融合,进一步的将隐身的战机的突防的窗口都给“挤”了个稀的。
以歼-20为首的“猎杀链”不仅能以自身的空对空的“猎杀”之姿更能以空对地的“猎杀”之姿将PL-15的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先发制人的打击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对空中、地面上的所有目标都能形成先发制人的打击优势。
采用2025年的长春航展的精彩的演训画面不难看出手段,歼-20S的指挥下率领的无人机群都以模拟的形式将敌方的预警机都锁定了个水准后,又将其一一的击毁,从而将“发现即摧毁”的体系化的作战能力一一的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同时,红旗-9B/C的防空系统与055驱逐舰的鹰击-21的精准制导的反舰/反航母的导弹的形成了从近海的第一道拦截网到远洋的第二道拦截网的多层次的防空的拦截网。
中美博弈:技术路径与战略定力的差异
美国对B-21的迫切投入,反映了其试图通过“超级武器”维持技术代差的传统思路。然而,中国更注重体系对抗:轰-20虽未亮相,但反隐身雷达、高超音速导弹及人工智能作战节点的成熟,已使战场天平倾斜。值得注意的是,美军兵推多次显示,在台海冲突中,B-21突防成功率因中国反制手段而大幅降低,甚至需承担损失2艘航母、250架战机的代价。
如今,B-21的加速测试与低速生产,已成为美国战略焦虑的缩影。而中国航空工业在六代机原型机、有人-无人协同战术等领域的突破,正悄然改写空战规则。当战争进入体系对抗时代,单一平台的性能优劣,终将被系统集成能力所超越。
来源:科学知识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