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金秋时节,一场秋雨浸润大地,走进兰陵县卞庄街道高沙窝村的千亩梨园,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硕大饱满的金黄色酥梨挂满枝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喜人画卷。
在临沂客户端讯 金秋时节,一场秋雨浸润大地,走进兰陵县卞庄街道高沙窝村的千亩梨园,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硕大饱满的金黄色酥梨挂满枝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喜人画卷。
而在村旁,果农沿公路两侧一字排开的摊点吸引了南来北往的顾客。“我每年中秋都来这里买酥梨,带着走亲访友送上祝福。”一位开着鲁D牌照商务车的中年男子一边装箱一边说。
高沙窝村党支部书记高升介绍,从昔日贫瘠的沙土地,到如今远近闻名的“梨乡”,高沙窝村依托酥梨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高升说,回溯高沙窝村酥梨产业的起点,要回到上世纪70年代。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高佃力心怀改变村庄面貌的决心,结合村里沙质土地的特点,经多方考察,认定种植梨树是适合村庄发展的方向。随后,他带领几名青年代表远赴安徽省砀山县,精心挑选并运回梨树苗。在他的带动下,以高沙窝村为主的11个村共同行动,上万亩梨园在这片东泇河故道冲积而成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为村庄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历经数十年的深耕细作,高沙窝村的梨产业逐渐“初绽芳华”。村民们通过改良土壤、科学修剪枝丫、合理施肥等举措,不断提升酥梨的产量与品质。
“你看,这个足有一斤多!”踮起脚尖,高升摘下一颗酥梨咬了一口,“‘高沙窝酥梨’凭借个大、皮薄、酥脆、味甜、汁多的特点,积累了良好口碑,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关键来源。”如今,高沙窝村仍保有1000余亩梨园,园内600余株梨树长势喜人,平均每株每年产梨500斤,今年梨果价格稳定在每斤2.5元左右,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时光荏苒,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沙窝村酥梨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卞庄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高沙窝村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为果农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引进套种、生物防治等现代农业技术,进一步提升酥梨品质与产量,通过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同时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扩大“高沙窝酥梨”的品牌影响力,并协助果农拓展市场渠道。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推进,村里的主干道铺上了柏油,其他道路实现硬化全覆盖,网络覆盖、水利工程等不断完善,为酥梨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3年,高沙窝村举办了首届“梨花节”,这成为村庄酥梨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与商贩前来,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高沙窝酥梨”,更打开了“产业+旅游”的发展新思路。此后,村里围绕梨园陆续开展趣味运动会、丰收采摘节等活动,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凝聚力,又进一步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春赏梨花、秋摘梨果”的特色旅游模式。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与食品安全的双重挑战,高沙窝村积极探索酥梨产业发展转型之路。
高沙窝村富沃合作社负责人高思志介绍,在生产端,合作社引导农户采用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守护酥梨的绿色品质;在销售端,通过网络平台、电商直播等渠道销售酥梨,拓展了市场范围。同时,村里积极对接投资商,计划开展酥梨深加工项目,开发梨膏、梨干等衍生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收入增长点。
如今的高沙窝村,土坯房早已被整齐的砖房取代,文化中心、图书馆、篮球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现代化美丽村庄的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展望未来,高沙窝村将加快梨园生态观光园区建设,让游客深度体验采摘乐趣;同时深入挖掘梨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这片“梨乡”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绽放更多光彩。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圣宇 孙锐 通讯员 赵旭
编辑:吕金妮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