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暴力伤医相关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这类极端行为不仅严重伤害医务人员身心,更冲击着医患之间本应有的信任底线,2025年9月24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的医生遇袭事件,就再次让医患关系成为热议焦点。暴力伤医绝非“情绪失控”那么简单,背后藏着医疗体系、
近日,暴力伤医相关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这类极端行为不仅严重伤害医务人员身心,更冲击着医患之间本应有的信任底线,2025年9月24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的医生遇袭事件,就再次让医患关系成为热议焦点。暴力伤医绝非“情绪失控”那么简单,背后藏着医疗体系、沟通机制和信息环境等多重深层问题,而破解矛盾的关键,恰恰藏在这些问题的应对之中。
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暴力伤医的借口,这类行为早已被法律明确界定为违法犯罪。根据《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最高可判处死刑,而《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57条也明确要求保障医务人员安全。一旦实施暴力袭击,无论出于何种诉求,行凶者都将面临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这是不容触碰的法律红线,也是维护医疗秩序的基本底线。
抛开极端个案,医患矛盾的第一层症结,在于医疗政策执行中的“中间梗阻”现象。以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为例,这项政策的初衷是规范医疗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国家医保局也明确不限制合理诊疗,但在部分地方执行中却走了样。有三甲医院骨科主任坦言,以前患者住院10天即可康复,现在必须7天内出院,否则科室就要倒贴钱,这种硬性控费压力直接传导给医生,导致部分人选择“防御性诊疗”——该做的检查不敢做,该用的药不敢开,甚至出现推诿重症患者的情况。患者感受到的“诊疗不充分”与医生面临的“绩效压力”形成对立,矛盾便由此滋生。
沟通机制的缺失与专业壁垒的阻隔,是医患矛盾的第二层核心问题。医疗行为具有高度专业性,患者对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效果的认知,大多依赖医生的解释,但现实中“沟通不足”已成为纠纷高发的主要诱因。2024年十三师法院的统计显示,当地医疗纠纷案件曾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其中“术后沟通不足”“病历书写瑕疵”是主要导火索,患者因听不懂专业术语、看不到明确预期而产生疑虑,医生则因工作繁忙难以充分解释,这种信息不对称很容易转化为不信任。更棘手的是纠纷发生后的处理困境,过去医学会鉴定周期长达三个月,患者等不及结果就可能情绪失控,而法官对着复杂病历也常感无从下手,专业壁垒让矛盾难以快速化解。
网络环境的误导与“网络医闹”的蔓延,构成了医患矛盾的第三层外部推手。不同于直接的暴力行为,“网络医闹”通过编造不实信息、发布虚假言论抹黑医院和医生,意图通过舆论施压获取高额补偿,这种“无形暴力”正在不断撕裂医患信任。一些个案经非专业解读后在网络传播,放大了医疗过程中的瑕疵,让部分患者形成“医生都是为了赚钱”“医院只会推卸责任”的刻板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会让正常的医疗行为也被蒙上怀疑的色彩,为矛盾激化埋下隐患。
值得欣慰的是,针对这些症结,各地已在探索有效的破局之道,2024年春天十三师法院与红星医院的合作就颇具代表性。他们在医院门诊楼内设立“医法联调法官工作室”,把法庭搬到了诊疗一线,法官带着法律条文,鉴定专家带着专业意见,一起与医患双方沟通,帮着算清赔偿区间、厘清责任边界。这种“把调解融入诊疗”的创新,让纠纷化解周期从平均90天缩短到15天,2024年就成功化解纠纷46起,其中52%的案件在诉前便达成和解,医院投诉率下降了45%,法院门口的医疗纠纷信访量也减少了30%。
更广泛的改变也在发生:不少医院开始优化排班制度,保障医生有充足时间与患者沟通;医保部门加强对DRG执行的监管,杜绝“一刀切”的控费要求;网信部门加大对“网络医闹”的打击力度,清理虚假医疗信息。这些举措虽不能立竿见影消除所有矛盾,却在逐步搭建起医患信任的“缓冲带”。
个人观点:化解矛盾,要从“对立”走向“共治”
1. 政策执行要留“温度”:无论是DRG改革还是其他医疗政策,都应兼顾规范与灵活,避免将行政压力完全转嫁给医患双方,让医生能安心治病,患者能放心就医,这是减少矛盾的制度基础。
2. 沟通渠道要搭“桥梁”:专业壁垒无法消除,但沟通可以破壁。“医法联调”模式的成功证明,只要有中立的第三方介入,用双方都能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多数纠纷都能理性解决,这种机制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3. 信任重建要靠“共识”:患者要理解医疗不是“万能”的,医生也有能力边界;医生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主动做好解释工作;社会则要抵制不实信息,维护客观理性的舆论环境,三方合力才能筑牢信任根基。
我是老周,每天都会分享医疗政策解读和医患沟通实用知识,把复杂的行业问题转化为大家能看懂的实在信息。
医患关系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共同对抗疾病的“同盟军”。从“医法联调”的探索到沟通机制的完善,我们能看到信任重建的希望。你在就医过程中遇到过沟通难题吗?对于化解医患矛盾,你觉得还有哪些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咱们明天见。
来源:社保大白话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