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还田种植小麦关键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06:40 1

摘要:玉米秸秆还田作为提升土壤肥力、推动农业绿色循环的重要举措,在小麦种植中应用广泛。但操作不当易引发出苗率低、病虫害加重等问题,需严格把控以下关键环节,确保还田效果与小麦生产安全。

玉米秸秆还田作为提升土壤肥力、推动农业绿色循环的重要举措,在小麦种植中应用广泛。但操作不当易引发出苗率低、病虫害加重等问题,需严格把控以下关键环节,确保还田效果与小麦生产安全。

一、秸秆还田前:科学处理,奠定基础

秸秆的预处理质量直接决定还田效果,需重点做好“碎、匀、补”三项工作。首先,秸秆粉碎要达标,使用带有粉碎功能的收割机时,需将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10厘米以内,且粉碎后要均匀抛撒,避免局部堆积导致土壤孔隙过大或过小;其次,针对秸秆碳氮比偏高(约80:1,远超土壤微生物适宜的25:1)的问题,需每亩补施5-8公斤尿素或15-20公斤碳酸氢铵,为微生物分解秸秆提供氮源,防止其与小麦幼苗争夺土壤氮素,避免小麦苗期缺氮发黄。

二、土壤耕作:精细操作,保障墒情

耕作环节需兼顾秸秆掩埋与土壤保墒,核心在于“深耕+镇压”结合。秸秆粉碎抛撒后,应采用深耕机械进行25-30厘米深耕,确保秸秆完全掩埋于耕作层下方,减少地表残留引发的病虫害滋生风险;深耕后需及时进行耙地或镇压作业,打破土壤板结层,平整地表,同时压实土壤,避免土壤孔隙过大导致跑墒,为小麦种子萌发创造“上虚下实”的土壤环境。若深耕后土壤墒情不足(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8%),需及时浇水补墒,确保小麦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的适宜范围。

三、小麦播种:精准调控,提高出苗率

秸秆还田地块的播种需针对性调整参数,规避出苗问题。一是控制播种深度,由于秸秆分解过程中会导致土壤轻微沉降,播种深度应比常规地块略深1-2厘米,以3-5厘米为宜,防止种子落于秸秆缝隙中,出现“吊根”缺苗;二是适当增加播种量,因秸秆还田可能导致局部土壤不实,出苗率会下降5%-10%,需根据品种特性和预期亩穗数,每亩增加1-2公斤播种量,确保基本苗数量达标(常规麦区每亩18-22万基本苗);三是选用包衣种子,优先选择含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和杀虫剂(如噻虫嗪)的包衣种子,降低秸秆携带的纹枯病、根腐病及地下害虫(如蛴螬、金针虫)对幼苗的侵害。

四、田间管理:动态监测,及时干预

秸秆还田后,小麦生育期内需加强田间监测,重点关注“苗期、返青期、病害防控”三个阶段。苗期需定期查看幼苗生长状况,若出现叶片发黄、生长缓慢等缺氮症状,应每亩追施5-7公斤尿素,促进幼苗转壮;返青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15-20公斤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5:15:15),补充土壤养分,满足小麦分蘖需求;病害防控方面,秸秆还田会增加纹枯病、赤霉病的发生概率,需在小麦起身期喷施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在扬花期喷施多菌灵或戊唑醇防治赤霉病,同时做好蚜虫、红蜘蛛等虫害的监测与防治,确保小麦正常生长。

此外,还需注意轮作倒茬与长期监测,若同一地块连续3年以上实施秸秆还田,应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并定期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pH值,避免土壤酸化或养分失衡,实现秸秆还田与小麦高产的长期良性循环。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