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的风,带着些许凉意,掠过山间的柿林,惊起一阵“橙红风暴”。那满树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把枝头坠得沉甸甸的,也把农人的心头照得暖烘烘的。老周坐在柿林边的石凳上,吧嗒着旱烟,望着眼前这片他守了半辈子的柿林,浑浊的眼睛里漾开层层涟漪,那是关于柿子、关于传承、关
散文
文/代恩平
深秋的风,带着些许凉意,掠过山间的柿林,惊起一阵“橙红风暴”。那满树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把枝头坠得沉甸甸的,也把农人的心头照得暖烘烘的。老周坐在柿林边的石凳上,吧嗒着旱烟,望着眼前这片他守了半辈子的柿林,浑浊的眼睛里漾开层层涟漪,那是关于柿子、关于传承、关于“柿柿如意”的故事。
老周的爷爷那辈,就开始在这片山坡上种柿子。那时候,日子苦,柿子树是家里的“救命树”。青黄不接时,涩柿子泡一泡,好歹能填个肚子;收成好时,红彤彤的柿子能换些油盐酱醋,供孩子们读书。爷爷常说,柿子树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结满“如意果”。
老周打小就在柿林里摸爬滚打。春天,他跟着爷爷给柿树剪枝、施肥,看嫩绿的新芽在枝头探头探脑;夏天,他在浓荫匝地的柿树下乘凉,听蝉鸣阵阵,看柿子从青豆般大小慢慢鼓胀;秋天,是他最忙也最欢喜的时候,和家人一起采摘柿子,那橙红色的果实映着每个人的笑脸,空气中都弥漫着甜滋滋的味道。爷爷总在这时教他辨认哪些是“甜心柿”,哪些是“脆蜜柿”,还告诉他,做人要像柿子树,扎根深,结果实,不张扬,却把甘甜留给别人。
可年轻时候的老周,并不满足于守着这片柿林。他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总想着出去闯一闯。临走前,爷爷把他叫到柿林里,递给他一颗刚摘下的脆柿子,“尝尝,咱自家的果子,脆甜!出去了,别忘了根,别忘了这‘柿柿如意’的盼头。”老周咬了一口,脆生生的甜在舌尖化开,也把爷爷的话咽进了心里。
在城里打拼的日子,老周吃过山珍海味,也尝过不少进口水果,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每到秋天,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的柿林,想起那一盏盏小灯笼似的柿子,想起爷爷说的“柿柿如意”。他知道,那是他的根,是他心里最柔软的牵挂。
后来,爷爷老了,柿林也渐渐疏于打理。老周毅然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了家乡。他要接过爷爷的接力棒,守护这片柿林,也守护那份“柿柿如意”的期盼。
一开始,并不顺利。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没人愿意留在山里种柿子。老周就自己扛着锄头,一棵一棵地给柿树修枝、除草、施肥。他还琢磨着改良品种,引进了更优质的柿树苗木,学习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他在柿林里搭了简易的窝棚,吃住都在里面,风吹雨淋,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他看着柿树一天天茂盛起来,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他的坚持,渐渐打动了村里的一些老人。他们也学着老周的样子,打理起自家的柿树。老周还牵头成立了柿子种植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山里的柿子走出了大山。
每年秋天,是柿林最热闹的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收购商、游客涌进山里,就为了那一口甜脆的柿子,为了那满树“柿柿如意”的好彩头。采摘柿子的工人在枝头穿梭,像灵巧的猴子,一筐筐橙红的柿子被运下山,装上卡车,送往城市的各个角落。
有一年秋天,天气不好,连续下了几天暴雨。老周的心揪得紧紧的,生怕柿树被刮倒,果实被打落。雨一停,他就往柿林跑,看到有些树枝被压弯了,不少柿子掉在地上,心里一阵疼。但他没放弃,和村民们一起,一棵一棵地清理断枝,抢救还挂在枝头的柿子。也许是柿子树真的有灵性,也许是老周他们的诚意打动了老天,大部分果实都保住了。那一年,虽然产量受了些影响,但柿子的甜度却格外高,收购价也卖得特别好。老周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又想起了爷爷的话,“柿树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结满‘如意果’”。
现在,老周的孙子小周也开始跟着他在柿林里忙活了。小周是大学生,学的是农业技术。他回来后,给柿林带来了新的变化。他用无人机给柿树喷洒农药,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和肥力,还在网上开了直播间,带着网友们云游柿林,介绍柿子的种植过程和营养价值。小周说,要让爷爷的柿林,在新时代里结出更甜、更多的“如意果”。
老周看着小周在柿林里忙碌的身影,又看看满树累累的果实,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旱烟袋吧嗒吧嗒地响着,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了爷爷的身影,看到了这片柿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柿柿如意”,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祝福,更是一代代人对生活的期盼,对土地的深情。那满树的果实,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劳动者汗水的结晶。它们红得热烈,甜得纯粹,就像山里人的日子,虽然平淡,却充满了希望和甘甜。
风又起,柿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而那一盏盏橙红的小灯笼,依旧在枝头摇曳,照亮着山里人的幸福路,也传递着“柿柿如意,果实累累”的美好愿景,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2025年9月29日
来源:热情小羊q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