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RAISE2025共绘国际教育未来突破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9:29 1

摘要:9月20日,RAISE2025 第八届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在银川圆满落幕。为期两天的国际教育交流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超300所学校踊跃参与,更有近百位中外教育领域嘉宾齐聚一堂倾情分享。超多亮点共探未来教育新路径!

9月20日,RAISE2025 第八届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在银川圆满落幕。为期两天的国际教育交流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超300所学校踊跃参与,更有近百位中外教育领域嘉宾齐聚一堂倾情分享。超多亮点共探未来教育新路径!

01 AI时代的教育变革

兰州碧桂园学校总校长王平以“未来的浪,漫过当下的岸”为题,分享了他对AI时代教育落地的思考。他指出,未来学校应注重课程的“生成性”,通过微课、跨学科项目和知识图谱等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师资方面,教师需融合技术、教学与内容,借助AI分析学情、赋能教研。他强调技术只是育人工具,教育应尊重规律、聚焦学生,中国教育有望在AI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

昆山昆城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杜少梧分享了民办学校破局之道,以多语种教学和脑科学规律打造差异化特色。昆山昆城外国语从一年级开设德、法、西、日等多语种“建制班”,强化身份认同与学习动力,并依托关键期语言理论,实现高效浸润。同时,学校推出“33工程”、诗词大会等活动,激活孩子记忆优势,厚植文化底蕴。杜校长提出,民办校须以机制灵活性和课程创新跳出同质竞争,真正做“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并在人口下降的挑战中,凭特色赢得未来。

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信息技术总监陆振其分享AI落地教育实践,三年三步走,从自建合规AI平台、多语支持,到实现视频生成、作文批改等智能应用,真正“授人以渔”。集团通过微软等技术合作,确保AI安全、易用,并赋能教师减负提效。未来将继续推进“人机共育”,让AI深度融入教学日常,助力教育有温度地进化。

Faria教育集团首席执行官Oleg Figlin指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构建能跨代传承的优秀体系。面对全球教师短缺、资源不公与系统碎片化三大挑战,他分享了线上混合教学与智能技术整合两大破解路径。通过在线教育扩大优质资源覆盖,并借助数据分析AI打通孤岛,为学校提供连贯、低碳的数字生态解决方案。Figlin强调,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提升教学体验、保障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关键伙伴。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副教授、亚太领导与变革中心署理联席总监陆佳芳分享香港中小学在激烈竞争中探索“面向未来教育”的创新实践。通过价值观塑造、关注学生们的精神健康、跨学科项目、AI素养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培养高阶思维,启发多元潜能。环境变幻难测,在多向度的问责环境下,香港的中小学积极利用本土化策略和细节创新——如识别并支援多元智能、推行晨跑抗逆力计划、体验式学习等,点滴积累改变,装备孩子们迎接未来。未来教育的核心,是让教学真正回归人的成长与联结。

02 圆桌论坛:科技赋能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在科技赋能教育的浪潮中,此次圆桌论坛聚焦数据隐私、算法公平与AI伦理等核心挑战。多位校长强调,学校需建立清晰的数据边界和权限管理,坚持本地化运营,并加强师生培训。面对AI工具,既要积极拥抱、鼓励使用,也需关注价值观嵌入和评估创新。教育者应在开放探索中守住底线,让技术助力有温度的教学,保护每个孩子的个性与真实成长,因为“AI可以替代知识传递,但永远无法替代情感与育人”。

03 不确定时代的教育确定性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带来《在不确定时代寻找确定性》的演讲。他认为,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核心应回归对生命本身的关怀,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可持续”。他呼吁校长们更多关注学生心灵成长,而不仅是硬件与技术的迭代。同时,他强调“学习型组织”是应对变局的关键。从企业到学校,唯有持续学习、自我革新,才能穿越周期、拥抱未来。因为,“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是唯一可持续的优势。”

04 教育项目与活动分享

SPBCN(Spelling Bee of China)国际英文拼词大会创始人兼副主席张芳宁分享了迎来百年庆典的国际英文拼词大会。这项风靡全球160多个国家、每年超3000万学生参与的赛事,不仅是记忆力的比拼,更是培养逆商、坚毅与语言深度的教育舞台。进入中国十年,SPBCN已覆盖4000多所学校,并创新推出汉英双拼、AI电竞赛等模式,助力学生锤炼思维、对接世界名校。它不只是比赛,更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科技、语言与心智的生态平台。张芳宁期待更多学校加入,共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力。

“神奇教师”颁奖典礼是上午议程的另一个高潮。本届典礼共颁发语言与文学、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科学技术、数学与计算机等多个组别奖项,来自北京爱迪、重庆巴蜀常春藤、杭州维翰学校等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及团体荣获殊荣。他们以创新教学和全情投入,展现了当代国际教育者的专业风采与教育热忱。这场颁奖是对所有获奖老师与学校的致敬,感谢他们为教育注入不凡活力与温度。

05 教育转型与未来展望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前《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提出中国正面临“少子化”与人工智能的双重冲击,教育迎来“哥白尼时刻”,必须彻底转向。他指出中国出生人口7年减半,未来教师过剩将超200万,传统教育模式难以为继。因此,教育不应再灌输知识,而要帮每个孩子“发现天赋、学会快乐、寻找生命意义”。他相信国际教育更可能成为先锋,拥抱个性化、幸福导向的未来学习生态。

培生集团英语业务副总裁魏旻认为传统教育出版正经历深刻变革。培生已从“全球最大教育出版集团”转型为“全球领先学习公司”,全力打造融合教材、数字资源、智能测评和AI工具的个性化学习生态。而这关键转变包括从卖书到提供全流程学习方案;编辑团队升级为产品+销售+培训三位一体;通过朗文家APP等实现按需学习;借助PTE等测评实现因材施教。培生立志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伙伴”,用AI+大数据助力能力培养,让教育更精准、更开放、更面向未来。

IB国际文凭组织中国区高级发展经理姜艳分享了IB教育强调“全纳”与“一贯制”,旨在让每个孩子(不限于学术精英)都能在适合的环境中成长,并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连贯、递进的学习体验。IB课程以探究式、概念驱动为核心,注重真实情境与跨学科融合,其教学框架可灵活对接国家课程,助力学校提升整体教学品质。面对少子化与留学趋势变化,IB正持续革新,希望更多学校不仅将IB视为“出国通道”,更作为推动全校教育进化的重要力量。

06 绿色校园与文化多样性

西安梁家滩国际学校后勤运营总监张莉莉分享了绿色校园实践。学校以“设施运营、师生福祉、可持续教育”三大支柱推动绿色转型。采用干热岩能源系统、雨水回收和无纸化办公,大幅节能减碳;同时关注心理健康,设立支持团队与儿童保护组织。通过旧衣回收、无墙周、模拟联合国等课程活动,将可持续理念融入学习日常。学校正携手施耐德等企业规划智慧能碳平台,致力打造安全、健康、零碳的未来校园。

在“教育标准化与文化多样性如何兼容”圆桌论坛上,深圳星河教育总校长叶延武、北京爱迪学校校长刘丽、爱莎国际教育集团董事王浩波、北京海淀稻香湖学校校长辛颖、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执行校长杨国祥指出,标准是教育的“压舱石”,保障基础质量;多元文化则是“源头活水”,激发特色与创新。学校通过多元课程、跨文化活动和师资融合,既坚守学术标准,又尊重本土与全球文化差异。他们强调,未来教育需在标准中融入文化敏感性评价,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下一代。

07 教育行业应对策略与数据报告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校长许凌可犀利指出,经济下行、人口减少、留学意愿下降正让行业进入寒冬。过去靠“国际化”标签就能成功的时代已结束,消费降级逼迫学校必须练真内功。他提出学校自我诊断模型,核心是教育理念与品牌影响力,关键在管理运营、师资课程、数字化及家校共育。唯有创造“极致、排他、充分”的教育价值,帮家长真正告别焦虑,才能在退潮后活下去、活得好。

顶思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CEO徐康乐为国际教育界带来了一份充满洞见的年度数据报告,聚焦于“内卷与出海”双重挑战下的价值突破。徐康乐指出,全球国际学校市场持续增长,亚洲以57%的份额占据主导,而中国大陆则以1438所国际化特色学校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占全球总数9.5%。尽管新增学校数量放缓,但提质增效和多元化课程发展显著,尤其是双轨制办学和DSE课程的兴起。人才市场呈现“结构性过剩与关键性稀缺”并存的特点。一专多能的教师及中层管理者稀缺,而地域偏好和课程经验差异加剧了供需不平衡。中外教师需求差异显著,中教重视跨文化沟通与心理健康培训,外教更关注教育科技与教学法。此外,教师普遍渴望更多海内外交流与课堂观摩等实践型发展支持。最后,徐康乐强调,数据背后是机遇与趋势,国际教育者应以开放、创新和协作开辟崭新的道路。

08 工作坊精彩互动

此次工作坊更是亮点频频。上海华旭双语学校高中部副校长王茹、高中部校长助理&A-Level协调员杨子青老师以“可持续教育在国际学校中的实践探索”为题,带来了一场充满启发的分享。他们生动展示了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深度融入IB与A-Level课程,不仅紧扣课纲要求,更通过跨学科项目、校园商赛、企业参访和研学活动,把课堂延伸至真实世界。从探讨气候危机到设计环保方案,从本土文化融合到全球视野拓展,学生们在“做中学”、在行动中反思,真正成长为兼具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这场分享不仅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更传递出国际教育应有的温度与深度。教育,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可持续、更富生机。

09 国际教育破局:惠灵顿以共创寻增量

惠灵顿教育节(中国站)已走过八年,它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次次教育火花的碰撞。在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市场传播总监于千津女士看来,面对出生率下滑、外籍家庭减少等现实挑战,国际教育更需要“打开门做事”,打破校际壁垒,让教师、家长、行业专家甚至企业领袖都成为对话的一部分。教育节正是这样的平台,它不招生、不卖课,而是真诚探讨什么才是“适合人的教育”。通过多元议题设置、跨界嘉宾邀请和开放媒体传播,惠灵顿成功将“教育节”打造成连接行业内外、激发共鸣的公共产品。它印证了一个道理,在红海中寻找增量,不是靠竞争,而是靠共创。

10 AI与教育领导力、学生管理

上海阿德科特学校IB副校长 Simon McRoberts 带来了一场关于AI与领导力的生动分享。他强调,AI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成为教育者的“超级助手”。从分析团队个性、辅助招聘筛选,到生成教案示例、模拟艰难对话,AI能够极大提升管理效能与教学支持。Simon以自身从“AI怀疑者”到“实践者”的转变为例,鼓励教育者主动拥抱技术,将其用于个性化发展、减轻事务负担,从而更专注于教育中最不可替代的部分:人的情感联结、创造性思维与价值引领。AI的真正意义,是让人更成为人。

深圳爱文学校学术创新及教学总结Ryan Baxter与大师项目和社区学习负责人叶秋怡老师带来了一场充满热情与启发的分享:教育,应当以学生的热爱为圆心。他们推出的“大师项目”(Mastery Program)正是一次大胆的实践,学生用长达四年的时间,深入钻研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从AI平台开发、艺术疗愈,到社会创新与科学研究,每一个项目都由学生自主驱动,教师则化身导师,提供个性化支持并引入校外专家资源。

斯芬克院校合作事业部负责人梁莹带来了一场充满启发的分享,在STEAM与AI时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创变者”。斯芬克倡导“以真实问题驱动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身边议题出发,融合设计思维、技术工具与跨学科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系统思考、创新与协作的能力。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成为连接艺术、科技与人文的桥梁,赋能青少年成为能够塑造未来,而不仅仅适应未来的革新力量。

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学生成长部总监、IB课程CAS协调员刘广怡带来了一场充满温度与智慧的分享。在学生管理这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持久战中,她认为破局的关键并非制定更多规则,而是回归“正确的学生观”,真正看见并接纳每一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她提出四条管理心法:转变观念、倾听声音、让“子弹飞一会儿”以及守住底线。教育不是做“满汉全席”,而是用“冰箱里现有的食材”烹出佳肴——这意味着接纳所有不完美,用信任、共情与耐心,陪伴每个孩子走出自己的成长路径。

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副校长马骅带来了一场充满温度与洞见的分享。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校园中,如何构建真正“有韧性的学习文化”?面对全球青少年日益加剧的心理压力与数字沉迷,UWC选择用体系化的支持而非说教来回应,从分层关怀机制、全员导师制,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寄宿生活设计,学校像一张柔软而坚韧的安全网,承接出来自90多个国家学生的焦虑与渴望。他特别强调,教育不是塑造整齐划一的“优秀产品”,而是让每个生命在被看见、被信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光芒。

结语

在时代浪潮下,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从课程创新到技术赋能,从多元文化融合到学生个性化成长,各方积极探索。在银川举办的这场教育盛会,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激励教育者以爱与责任,为学生打造更温暖、更具活力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来源:顶思TopSchool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