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7日,正逢周末,内蒙古博物院一楼文创空间挤满了游客,跟团来内蒙古旅游的赵女士“满载而出”。“我买了毛绒香炉、‘鹿首金步摇’冰箱贴、‘龙首青铜灶’随身镜。”买到心仪宝贝的赵女士脸上洋溢着笑容。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冯雪玉
9月27日,正逢周末,内蒙古博物院一楼文创空间挤满了游客,跟团来内蒙古旅游的赵女士“满载而出”。“我买了毛绒香炉、‘鹿首金步摇’冰箱贴、‘龙首青铜灶’随身镜。”买到心仪宝贝的赵女士脸上洋溢着笑容。
今年暑期,内蒙古博物院日均接待游客2.5万人,“鹰顶金冠饰”“鹿首金步摇”等网红文物周边卖到断货,“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出现不少攻略和分享——“抢到‘鹿首金步摇’冰箱贴分几步?”“谁懂这种上午看文物,下午戴同款的快乐!”
“掌中观展”的惊喜,“为了文创去逛博物馆”热度的背后,折射出游客对博物馆体验升级的强烈渴求。
曾几何时,内蒙古博物院也和全国许多博物馆一样,面临共性困境:单一的服务供给、僵化的运营模式等等,不改革,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需求;不破局,难以释放文博资源的巨大潜能。
怎么改?如何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改革找到了方向。
在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下,今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八部门选取5家自治区级文化文物单位开展“公益+市场”运营模式试点。
20万件(套)馆藏文物就是最大的资源宝库!内蒙古博物院找准突破口,以市场化思维发展文创产业,探索“以文创收,以收养文”新路径,推动文博领域系统性改革。
在这场以“文创”为引领的改革中,内蒙古博物院突破多重壁垒,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破“同质化墙”,当前,文创商品面临着同质化问题,而“内博文创”独树一帜。“雄啾啾”毛绒挂饰是该院一款畅销文创,原型为镇馆之宝“鹰顶金冠饰”,通过创意设计,冠顶雄鹰变为可随身携带的小配饰,设计师还特别设计了一大一小的“幼年鹰”和“成年鹰”,这让“雄啾啾”一下具备了IP形象的故事感。独特的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多元的文化需求,更让北疆文化实现了多维度创造性转化。
为了避免同质化,内蒙古博物院对文创产品开发类目类别、外观样式等方面严格审核;建立了文创研发基地, 组织设计类高校师生进行交流洽谈。目前,内蒙古博物院新址形象标识(LOGO)已完成全国征集,并注册启用,“内博文创”品牌体系搭建完成,并有了“龙首灶”等子品牌,在店铺装修、文创设计、产品包装上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内博文创”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文创空间的布局十分重要,内蒙古博物院根据观众流线,最大限度地利用“边角”、过渡展区,设置各类文创区域。目前已利用4791平方米,打造了文旅纪念品、非遗美食、影视演艺、展览体验、数字艺术等11个“小而美”空间。
破“机制墙”,激活市场动能。内蒙古博物院破除“闭门造车”传统模式,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合作开发文创模式。面向全社会择优选择文创研发机构。评价标准细化为22项,包括“对北疆文化的认识”“对文创政策的理解”“文物的时代价值”等等,特别是商务方面以“品牌授权费用+销售收入分成”为竞标标准,进行综合打分。文创销售收入纳统,税收全部缴纳当地。
破“内容墙”,近年内蒙古博物院突破“博物馆只有展陈”传统模式,结合当下人们“情绪价值”需求,打造夜游项目,让博物馆更好玩。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内蒙古博物院将推出“内博夜未央”“文物里的中秋”等夜场活动,节日氛围感拉满。持续引进特展,6月至今推出了“明清颜色釉瓷器展”“甘肃彩陶文化展”“红色货币展”等临时展览。10年来首次引进国外展览“‘古希腊之美’意大利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计划引进“波斯艺术文化瑰宝展”“科威特阿尔萨巴赫珍藏展”,以不同品类的展览,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破“激励墙”,将文创产品销售分成收入,用于财政经费难以完全保障的国外展览引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并增加社教活动频次。在“N探空间”“M想学堂”等教育空间开展“妙探博物馆”“内博文创坊”“小小讲解员”等活动,营造多维度互动场景,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增强北疆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建立反哺机制,适当核增绩效工资,调动人员积极性,释放发展潜力。
与宽阔的展厅相比,文创空间只占“方寸”之地,但“吸金”能力非同一般。内蒙古博物院自6月20日新馆试运行到9月20日,3个月的时间,参观人数突破180万人次,累计销售总量超75万件,文创产品销售收入2800多万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精准把脉到系统性破题,从文创爆款、延时灯火、人气特展,到观众接待量、文创销售量屡创新高,内蒙古博物院改革的逻辑链条清晰而有力:以群众期待为导向,以政策创新为引擎,以机制突破为关键,最终将“文化仓库”的一个个符号转化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活力枢纽”,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