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早上,他端着刚泡的咖啡往自己工位走,看见部门副经理赵强和业务骨干张姐站在走廊拐角低声交谈。恰巧那个位置靠近李明每天必经之路,他也没多想,径直走了过去。
李明入职公司第三个月,就捅了个马蜂窝。
那天早上,他端着刚泡的咖啡往自己工位走,看见部门副经理赵强和业务骨干张姐站在走廊拐角低声交谈。恰巧那个位置靠近李明每天必经之路,他也没多想,径直走了过去。
就在擦肩而过的瞬间,他听见赵强说了半句:“...所以经理那边你得小心点...”
两人突然停止交谈,齐刷刷看向李明。张姐勉强笑了笑,赵强则面无表情。李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可能听到了不该听的话,慌忙点头示意,快步离开。
一整天,他感觉赵强看自己的眼神都有些异样。
“你呀,踩了职场第一个雷区。”下班后,同部门的老周听完李明的困惑,摇头笑道,“那地方是部门的‘情报交换点’,你从旁边经过都得加快脚步,还敢凑近?”
老周是公司的老资格,再有两年就退休了,深谙职场生存之道。他看着一脸懵懂的李明,决定点拨这个年轻人几句。
“职场有三个位置你永远不要站,你站了,工作可就惨了。”老周压低声音,“第一,就是不要站在‘是非传播点’——比如你今早经过的那个拐角,还有卫生间门口的吸烟区、楼梯间的休息平台。这些地方是流言蜚语的温床,听到了不该听的,你就是知情者;被看到出现在那里,你就是参与者。”
李明恍然大悟,想起上周确实在楼梯间无意中听到两个同事议论经理的婚变。
“第二,”老周伸出两根手指,“不要站在‘权力展示区’。比如领导办公室门口那块地、会议室的主位旁边、电梯正对门的位置。”
他解释道,这些地方象征着权力和关注度。新人若不知深浅站在那里,要么被当成巴结领导的马屁精,要么被视为不懂规矩的愣头青。老周讲了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个新人总喜欢站在经理办公室门口等签字,被认为是在监视谁进出经理办公室,不到半年就被排挤走了。
“第三最要命,”老周神色严肃,“不要站在‘责任模糊区’。公司里有些工作,既不在A部门明确职责,也不在B部门管辖范围,像是三不管地带。新人往往想表现,主动揽下这些活,最后却成了烫手山芋。”
他举例说,像跨部门的协调工作、历史遗留的烂摊子、或者领导随口一提却无人跟进的想法,都是典型的“责任模糊区”。“你做好了,功劳是别人的;做砸了,责任全在你。”
李明听得背后发凉,没想到平常的站位竟有这么多学问。
接下来的日子,他开始留意观察。果然,公司里确实存在老周说的三个位置:
市场部和小会议室之间的过道,每天上午十点都有几个老员工“偶遇”聊天,信息在此交换传播。董事长楼层电梯厅,副总们总是“恰好”在那里相遇,进行非正式交流。而公司推进数字化转型时,新旧系统并行导致的额外工作,成了典型的“责任模糊区”,几个主动接手的同事忙得焦头烂额,还因进度慢被批评。
李明谨记老周的忠告,小心避开这些位置。他选择在办公室中央的开放区域工作,既透明又安全;与领导保持适当距离,既不疏远也不巴结;对职责范围外的工作,先明确责任边界再决定是否参与。
一年后,李明已经成长为部门的骨干。而同期入职的小王,因经常在“是非传播点”逗留,被卷入部门斗争,被迫调岗;另一个新人小张,在“责任模糊区”投入太多精力,本职工作反而出了问题。
然而,就在李明以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职场生存法则时,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他的认知。
公司一个重要项目出现重大失误,客户投诉到董事长那里。周一早上,各部门负责人被紧急召到会议室。气氛紧张,每个人都生怕责任落到自己头上。当董事长问“谁来说明情况”时,全场鸦雀无声。
李明站在会议室后排,内心挣扎。这个位置无疑是“责任模糊区”的极致表现——谁站出来,谁就可能成为替罪羊。
但他想到自己对这个项目的了解,想到公司可能面临的损失,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台。
“董事长,我参与了这个项目的部分工作,请允许我尝试说明情况。”
那一刻,他看到老周惊讶的眼神。
李明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客观分析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方案。会议结束后,总经理特意留下他详细讨论。
令人意外的是,这次“站错位置”不仅没有毁掉他的职业生涯,反而让他获得了领导的赏识。一个月后,项目危机顺利解决,李明被破格提拔为项目组负责人。
“我明白了,”他在庆祝宴后对老周说,“您教我的三个不要站的位置是对的,但那是对职场生存而言。如果想要真正发展,有时候恰恰需要勇敢地站在那些别人不敢站的位置上。”
老周欣慰地笑了:“你终于出师了。规则是用来保护自己的,但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于在正确的时间打破规则。”
三年后,当李明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管理者,他给自己的团队定了新的规矩:远离是非传播点,尊重权力边界,明确职责划分。但同时,他也鼓励大家:当公司真正需要时,要有勇气站在最需要担当的位置上。
因为职场中,最危险的不是站在错误的位置,而是在需要你站出来时,你却选择了永远躲在不惹事的位置上。#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来源:松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