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朝的军事史上,石亨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出身将门,家族的军事传统为他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年,石亨承袭伯父职位,成为宽河卫指挥佥事 ,正式开启了他在明朝军事舞台上的征程。
在明朝的军事史上,石亨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出身将门,家族的军事传统为他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年,石亨承袭伯父职位,成为宽河卫指挥佥事 ,正式开启了他在明朝军事舞台上的征程。
石亨天生一副魁梧身材,四方脸尽显坚毅,美髯及膝,颇具威严。他不仅外貌出众,军事才能更是卓越,尤其善于骑射,一把大刀在他手中使得虎虎生风,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令敌人闻风丧胆。
正统元年(1436 年),石亨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首次重大考验 —— 与瓦剌军在黄牛坡展开激战。面对凶悍的瓦剌骑兵,石亨毫无惧色,他亲自率领士兵冲锋,凭借着出色的指挥和勇猛的战斗风格,成功击败瓦剌军,还缴获了许多马匹及铠甲、弓矢、衣裘等物。这场战役的胜利,让石亨崭露头角,因军功他被升任为都指挥佥事 ,迈出了他军事晋升之路的重要一步。
此后,石亨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正统三年(1438 年)正月,三百多名瓦剌军进犯边境,在黄河边饮马。石亨得知消息后,迅速率军追击,一直追到官山下,对瓦剌骑兵发起突然攻击。在这场战斗中,石亨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智慧和勇猛精神,大败瓦剌骑兵,斩俘甚多。凭借此战的功劳,他被擢升为都指挥同知,兼任左参将,辅佐武进伯朱冕镇守大同,成为明朝北方边防的重要将领之一。
在镇守大同期间,石亨多次参与对瓦剌的作战,在红城、延安、金山等地,屡次击败瓦剌军,立下赫赫战功,先后升任都指挥使、都督佥事。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十分关注边防建设。正统六年(1441 年),他向英宗上奏,建议分大同左右、玉林、云川四卫军,开垦净水坪西边荒地,由官方提供种子和耕牛,这样每年可增产约 1.8 万石粮食,以解决朝廷筹饷困难的问题 。这一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采纳,有效地改善了边关的军粮供应状况。正统七年(1442 年),石亨又奏请驻军在大同西路边境修筑堡垒,囤积粮草,进一步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力量。
石亨深知人才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当时的国家制度在搜罗将才方面存在不足,于是上书朝廷,请求仿照汉代、唐朝的模式,设置军谋宏远、智识绝伦等科目取材,让有才干的人士可以自行上陈,经朝廷考核试验后擢用,将才的取用不能仅限于保举一途。朝廷对他的建议表示同意,这一举措为明朝军队选拔了更多优秀的人才。
到正统十四年(1449 年),石亨与都督佥事马麟巡守塞外,在箭豁山打败了兀良哈的军队,晋升为都督同知。此时,在明朝的边将之中,若论智勇双全,石亨已名列前茅,虽官职为偏将,但朝廷已将他视为边关镇守的一方大帅,足见他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和重要地位。
正统十四年(1449 年),对于明朝来说是极为动荡的一年,土木堡之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形势,也成为了石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自率军出征,讨伐日益强大的瓦剌。然而,由于准备仓促,指挥失当,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这一消息传来,整个明朝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场巨变中,石亨也未能幸免。当时,他正参与阳和口之战,负责抵御瓦剌的进攻。但由于太监郭敬的制约,明军诸将难以发挥才智,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石亨虽奋力抵抗,但无奈寡不敌众,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等将领纷纷阵亡,他只能单骑逃回大同。经此一败,石亨被降职,负责募兵,以立功赎罪。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乘胜追击,兵锋直指北京。此时的明朝,京师精锐部队在土木堡已损失殆尽,逃回来的残军不足十万,局势岌岌可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迁都,主张坚守北京,并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改年号景泰,以稳定人心。
于谦深知石亨是一员难得的猛将,在边防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他在阳和口之战中失利,但能力不容小觑。于是,于谦向景泰帝举荐石亨,石亨因此得到重用,被升任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负责北京的防御重任。石亨也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退缩,决心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报答于谦的知遇之恩和朝廷的信任。
同年十月,也先率领大军进逼京师,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石亨在于谦的指挥下,负责镇守德胜门,这是北京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极为关键。面对气势汹汹的瓦剌大军,石亨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先是在城外设下埋伏,然后派少量士兵出城诱敌。也先见明军兵力薄弱,果然中计,率领大军追击。当瓦剌军队进入伏击圈后,石亨一声令下,伏兵四起,明军奋勇杀敌。石亨亲自挥舞大刀,冲入敌阵,与瓦剌军展开激烈搏斗。在他的带领下,明军士气大振,打得瓦剌军措手不及,死伤惨重。
也先不甘心失败,又转而猛攻西直门。守将孙镗奋力抵抗,但因寡不敌众,渐渐陷入困境,西直门告急。石亨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领援兵前往救援。他与孙镗里外夹击,对瓦剌军形成合围之势。在明军的顽强抵抗下,瓦剌军终于抵挡不住,被迫撤退。
经过五天的激战,明军成功击退了瓦剌的进攻,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瓦剌夺取北京的野心,挽救了明朝的命运,也让石亨再次声名远扬。因在战役中的出色表现,石亨被进封为武清侯,成为景泰朝的军事核心人物之一。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是石亨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从一个战败被降职的将领,一跃成为保卫国家的英雄,这其中离不开他自身的军事才能和顽强斗志,更离不开于谦的举荐和信任。此后,石亨在明朝的军事舞台上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命运也与明朝的政治局势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让明朝暂时摆脱了危机,石亨也凭借此役的功劳,成为了景泰朝的武清侯,权势日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景泰朝内部却逐渐陷入了权力的暗涌之中。
明英宗朱祁镇在被瓦剌放回后,被朱祁钰软禁于南宫,形同囚徒。朱祁钰不仅将南宫的大门上锁灌铅,还派锦衣卫严密看守,禁止朱祁镇与外界联系,甚至连食物都只能从小洞中递入 ,兄弟二人的关系降至冰点。
景泰三年(1452 年),朱祁钰更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废黜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一举措引发了朝廷内部的轩然大波,许多大臣对此表示反对,但朱祁钰心意已决,在他的坚持下,朱见济最终被立为太子。然而,命运似乎在捉弄朱祁钰,朱见济在被立为太子后不久,便不幸夭折。这对朱祁钰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悲痛欲绝,此后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
朱见济的去世,使得太子之位再度空缺,朝廷内部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此时的朱祁钰,身体越来越差,已经无法正常处理朝政,而他又没有其他儿子,皇位的继承问题成为了悬在朝廷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引发一场政治风暴。
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石亨作为掌握京营兵权的武将,成为了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心中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石亨深知,朱祁钰病重,随时可能驾崩,而一旦朱祁钰去世,皇位的归属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悬念。如果他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拥立朱祁镇复辟,那么他将成为拥立之功的首臣,获得无尽的荣华富贵 。
与此同时,朝中的一些大臣也对朱祁钰的统治感到不满。他们认为朱祁钰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废黜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朱见济,是对祖宗家法的挑战。这些大臣中,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为代表,他们与石亨一拍即合,决定联合起来,发动一场政变,拥立朱祁镇复辟。
景泰八年(1457 年)正月十六日夜,北京城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然而,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正在悄然酝酿。石亨率领着千余京营士兵,趁着夜色,悄悄地向皇城进发。他手中掌握着皇城的钥匙,这是他能够顺利进入皇城的关键。
与此同时,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也在各自的位置上,紧张地等待着行动的信号。徐有贞精通天象,他夜观星象,见紫微有变,认为这是发动政变的绝佳时机,于是催促石亨等人赶快行动。
石亨率领着士兵,顺利地打开了长安门,进入了皇城。进入皇城后,徐有贞为了防止外面的援兵进入,重新将大门锁上,并将钥匙扔入了水沟之中。此时,天色突变,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恐惧,害怕这是逆天而行,会遭到天谴。但徐有贞却站出来,鼓励大家不要退缩,他坚信大事必成。在他的鼓舞下,众人的士气得到了提升,继续朝着南宫前进 。
当他们来到南宫时,却发现南宫的宫门异常坚固,朱祁钰此前已命人将宫门灌铅堵死,众人怎么也打不开。石亨当机立断,派人用绳子吊起巨木,数十人一齐举木撞门。在众人的努力下,门虽然没有被撞开,但宫门右边的墙却被震塌了一个大洞,众人急忙从墙洞中鱼贯而入 。
此时,朱祁镇还未入睡,正秉烛读书。突然看到一大队人马闯了进来,他以为是朱祁钰派人来杀自己,不禁惊慌失措。然而,当众人一齐俯伏在他面前,高呼 “万岁” 时,朱祁镇才缓过神来,惊魂未定地问道:“你们难道是想请我复位?” 得到肯定答复后,朱祁镇在众人的簇拥下,直奔大内。
一路上,朱祁镇挨个儿问清诸人姓名,表示不忘功臣之意。当他们来到东华门时,守门的士兵上前阻拦。朱祁镇站了出来,高声呵斥:“吾乃太上皇,谁敢阻挡!” 守门士兵听到是太上皇的声音,顿时傻了眼,急忙退下。众人一路兵不血刃,顺利地进入了皇宫,直奔平常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门而去 。
到达奉天门后,徐有贞迅速将朱祁镇扶上奉天殿宝座。殿上的武士挥舞着金瓜,朝徐有贞等人冲去,试图阻止他们。关键时刻,朱祁镇高声喝止,武士们这才停了下来。徐有贞带领众人,一起朝坐定的朱祁镇叩拜,高呼 “万岁”。随后,石亨敲响钟鼓,召集群臣前来拜见新君 。
此时,天色已微亮,大臣们因为朱祁钰事先说明今天要临朝,都已经早早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后,众人按顺序走入奉天门。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朱祁钰,而是被幽禁多年的太上皇朱祁镇。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徐有贞站了出来,高声宣布:“太上皇复辟了!” 朱祁镇也对着百官宣布:“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 在这种情况下,众朝臣见事已至此,只好跪倒参拜,高呼万岁。就这样,朱祁镇在一夜之间重新登上了皇位,史称 “夺门之变” 。
“夺门之变” 的成功,让朱祁镇重新夺回了皇位,也让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成为了拥立之功的大功臣。然而,这场政变所带来的影响,却远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还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波,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夺门之变” 后,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石亨作为这场政变的首功之臣,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他被晋封为忠国公,获封世袭诰券,这意味着他的爵位可以世代相传,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 。
石亨还身兼太子太师、镇朔大将军等重要职务,成为了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在官职上达到了巅峰,还掌控了京营兵权,手握重兵,成为了明朝军事体系中的核心人物。京营作为明朝京师的主要军事力量,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石亨掌控京营兵权,无疑让他的权势更上一层楼 。
在明英宗的眷顾下,石亨可谓是言无不从,权势熏天。他借机大肆清除异己,将那些曾经反对他或者与他意见不合的大臣一一铲除。于谦、王文等景泰朝的重臣,都成为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于谦在景泰朝时,深受朱祁钰的信任,他主持了北京保卫战,挽救了明朝的命运,在朝中威望极高。然而,石亨却因嫉妒于谦的才能和地位,再加上于谦曾拒绝过他的举荐,两人结下了梁子,于是便与徐有贞等人勾结,以 “意欲” 之罪将于谦、王文等人下狱。最终,于谦被冤杀,王文被处斩,其他一些与于谦关系密切的大臣也受到了牵连,或被贬黜,或被流放 。
除了清除异己,石亨还利用自己的权势,大肆提拔亲信,将自己的党羽安插在朝廷的各个重要职位上。他的弟侄家人冒功锦衣者达五十余人,部曲亲故窜名 “夺门” 籍得官者多达四千余人 。这些人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被称为 “石党”。石党成员们相互勾结,把持朝政,使得朝廷内部腐败之风盛行,政治变得黑暗无比 。
石亨还公然干预朝政,收受贿赂。他卖官鬻爵,只要有人给他足够的钱财,他就可以为其谋取官职。当时,有 “朱三千,龙八百” 的谚语,说的就是太仆丞龙文、朱铨向石亨行贿,分别送了八百两、三千两白银,就得以升任侍郎 。石亨的府邸也是豪华至极,他在京城内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邸,其规格甚至超过了一些王府。他还经常在家中举办奢华的宴会,邀请朝中大臣参加,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财富 。
石亨的权势越来越大,行为也越来越跋扈,逐渐引起了明英宗的不满和警惕。一个臣子的权力过大,势必会威胁到皇权,明英宗虽然感激石亨在 “夺门之变” 中的拥立之功,但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皇位和统治地位。
石亨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依然我行我素,继续专权跋扈。他的侄子石彪也是一个骄横之人,在边关拥兵自重,飞扬跋扈。石彪在守备磨儿山时,蒙古千余骑来袭,他率壮士冲击,斩把秃王,搴其旗,俘斩一百二十人,因军功封定远伯 。此后,他又多次在边关立下战功,威名远扬。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石彪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不甘心只做一个边关将领,开始觊觎更高的权力 。
天顺三年(1459 年),石彪的野心终于暴露出来。他让千户杨斌等 50 人出面奏保,乞令他镇守大同。明英宗对石亨叔侄的权势本就有所忌惮,看到石彪的这一请求后,更加怀疑他们有谋反的意图。于是,明英宗下令逮捕杨斌,经过拷讯,杨斌供认是受石彪的指使。明英宗立即令石彪 “疾驰入京”,将他下锦衣卫狱 。
石彪被下狱后,石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深知自己与石彪关系密切,石彪的事情很可能会牵连到自己。于是,他上书请罪,说是自己没有教导好石彪,请求明英宗治自己的罪行。明英宗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而是让他养病闲住 。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平息。锦衣卫指挥使门达在审理石彪一案时,发现了石彪许多不法之事,如绣蟒龙衣及违式寝床等。这些罪行按律当死,而石亨作为石彪的叔父,也被牵连其中。法司弹劾石亨收受石彪的违式寝床,不能教导石彪,要求治罪 。
与此同时,六科十三道也纷纷弹劾石亨,说他持宠作奸,招权纳贿,现在事情败露,就称病不出,在法司弹劾他时,皇帝宽容他,他又不谢恩,实在是罪大恶极,应该受到严惩 。
面对众多的弹劾,石亨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不仅不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怨恨朝廷。他经常在家中口出狂言,说一些对朝廷不满的话。他还与从孙石后等造妖言,蓄养无赖,专伺朝廷动静,企图寻找机会谋反 。
锦衣卫同知逯杲深知明英宗对石亨的不满,于是上书弹劾石亨,说他 “怨望,与其从孙后等造妖言,蓄养无赖,专伺朝廷动静,不轨迹已著” 。明英宗看到这份弹劾后,终于下定决心对石亨进行清算。他下令将石亨逮捕下狱,以谋反罪论处 。
天顺四年(1460 年)正月,石亨在狱中病死,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他的侄子石彪和从孙石后被斩首,其家族势力也被彻底铲除。曾经权倾朝野的石亨,最终落得个身死家破的下场,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 。
石亨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边关猛将,逐渐崛起成为朝中权臣,最终却因跋扈专权而引发了灭顶之灾。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明朝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荣耀和地位,也能让人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欲望和罪恶之中 。
夺门之变,这一在明朝历史上掀起惊涛骇浪的事件,对明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久久无法平息。
政变成功后,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他对景泰朝的旧臣展开了大规模的清算。那些曾经在景泰朝为国家尽心尽力、做出杰出贡献的大臣们,纷纷成为了这场政治风暴的牺牲品。其中,于谦的遭遇最为令人痛心疾首。于谦,这位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领导北京保卫战,成功抵御瓦剌入侵,拯救明朝于危难之中的民族英雄,却被以 “意欲” 之罪冤杀 。他的死,无疑是明朝的巨大损失,让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除了于谦,还有许多忠良之士也受到了牵连,他们或被处死,或被贬谪,一时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
石亨、曹吉祥等新贵,凭借着在夺门之变中的所谓 “拥立之功”,开始在朝中肆意妄为,专权跋扈。他们结党营私,大肆提拔亲信,排斥异己,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石亨的弟侄家人冒功锦衣者达五十余人,部曲亲故窜名 “夺门” 籍得官者多达四千余人 。这些人大多才能平庸,却占据着重要的官职,他们只知谋取私利,却不顾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而曹吉祥作为宦官,更是利用自己与皇帝的亲近关系,干预朝政,收受贿赂,使得宦官势力在明朝再度抬头,成为了明朝政治的一大毒瘤 。
随着石亨、曹吉祥势力的不断膨胀,明朝的权力中心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原本在明朝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官集团,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而勋贵和宦官势力则趁机崛起,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共同把持朝政,使得明朝的政治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权力的失衡,不仅加剧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斗争,也使得明朝的决策变得更加混乱和短视,为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
在石亨、曹吉祥等新贵的专权下,朝廷内部的腐败现象愈发严重。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官职,官员们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这种腐败的风气,不仅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也削弱了明朝的统治基础。同时,由于石亨等人的专权跋扈,许多有才能的官员无法得到重用,导致明朝中期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在面对各种政治和军事问题时,明朝政府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局势不断恶化 。
石亨、曹吉祥等新贵的专权,还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他们与其他势力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了 “曹石之变” 的爆发。天顺四年(1460 年),石亨因谋反罪被下狱处死,他的侄子石彪和从孙石后也被斩首。天顺五年(1461 年),曹吉祥与其养子曹钦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曹吉祥被凌迟处死。“曹石之变” 的发生,使得明朝的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也让明朝的国力受到了进一步的削弱 。
石亨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他的崛起与覆灭,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深刻地反映了明朝中期皇权与臣权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博弈关系。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大力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石亨等武将趁机崛起,他们在保卫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权力和威望 。
石亨在夺门之变中,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从而获得了极高的权力和地位。他被晋封为忠国公,身兼太子太师、镇朔大将军等重要职务,掌控了京营兵权,成为了朝中权势熏天的人物。然而,石亨并没有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耀,他的权力欲望极度膨胀,开始肆意妄为,专权跋扈。他不仅大肆清除异己,打压朝中的忠臣良将,还公然干预朝政,收受贿赂,卖官鬻爵,甚至妄图谋反篡位 。
石亨的种种行为,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感激石亨在夺门之变中的拥立之功,但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皇位和统治地位。面对石亨的嚣张跋扈,明英宗逐渐对他产生了不满和警惕。最终,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石亨因谋反罪被下狱处死,他的家族势力也被彻底铲除 。
石亨的覆灭,既是他个人权力欲望膨胀的必然结果,也暴露了明朝在皇权过渡机制上存在的严重缺陷。在明朝,皇位的继承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当皇帝病重或去世时,权力的真空容易引发各方势力的争夺。夺门之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石亨等人利用景泰帝朱祁钰病重的机会,发动政变,拥立朱祁镇复辟,从而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
夺门之变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之一。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明朝的皇位传承,还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震荡和社会问题。它让明朝的政治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才凋零,朝政腐败,国力逐渐衰弱。同时,夺门之变也引发了人们对权力与欲望的深刻反思,成为了观察古代政治生态的重要样本 。
石亨的一生,是军事才能与政治野心交织的悲剧。他在国家危亡之际,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力挽狂澜,保卫了国家的安全,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然而,在权力的诱惑下,他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无尽的欲望和罪恶之中,最终沦为了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
夺门之变的历史,警示着后人要时刻警惕权力与欲望的边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造福人民,也可以让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罪恶之中。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要被权力和欲望冲昏了头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石亨的覆辙,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