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里的千年古字“捝”,99%的人不认识,你会读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08 05:44 1

摘要:晋省平定,方言藏一千年古字,曰“捝”,读作duo(音夺),意思是“捶打”。手执器械也好,赤手空拳也罢,皆可“捝”,比如:

晋省平定,方言藏一千年古字,曰“捝”,读作duo(音夺),意思是“捶打”。手执器械也好,赤手空拳也罢,皆可“捝”,比如:

“刘秃头,你再谵谵个没完,小心我一棍捝杀你。”

“孙二狗,你太不是东西了,我真想一拳捝杀你。”

捝,尠见于现代文献,差不多算是退出了现代汉语舞台。但在古代汉语中,“捝”是个较为活跃的常用字,文献中的用例比比皆是,而且它的读音很多,用法也很多,多得让人脑袋乱哄哄的。

“捝”字的音义虽多,令人眼花缭乱,但琢磨起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比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捝,解捝也,从手兑声,他括切。”

古代典籍

许氏认为,“捝”字的含义是解脱,这是一个形声字,以“手”为形旁,“兑”为声旁,读音为“他括切”,折合今音大致为tuō(音脱)。

“解脱”的“脱”,今人常用,比如脱衣、脱帽、脱贫、脱稿,摆脱,挣脱,临阵脱逃等等,但在上古汉语中,表“取下”“除去”“掉落”“离开”等义的用字不是“脱”,而是“捝”。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就这样说:“今人多用‘脱’,古则用‘捝’。是则古今字之异也。今‘脱’行而‘捝’废矣。”

古代典籍

那“脱”最初是啥意思呢?《说文》释为“消肉臞也”。臞,读作qú(音渠),即“少肉也”“瘠也”“瘦也”,所以“脱”的本义,是指肉渐渐消退,人变瘦,这和咱们现在熟悉的“脱”,用法是不一样的。

这么一捋就清楚了:“捝”和“脱”,是一组“古今字”。古用“捝”表解脱,今用“脱”承其义,而“脱”自己原本的“变瘦”义,反倒慢慢被人淡忘了。

到了唐宋时期,“捝”字的用法和写法就更丰富了。

比如,北宋官修韵书《广韵》说:“捝,除也,误也,遗也。或作税,亦作说,通作脱。”

是说“捝”这个字,有“去除”的意思,也有“失误、错谬”的意思,还有“遗失、遗漏”的意思。它有时写作“税”,有时写作“说”,这两个异体字都与“脱”字通用。

唐三彩陶马

如,《仪礼・丧服》中有“不说绖带”的表述,而武威汉简《仪礼》则作“不捝绖带”,说明“捝”与“说”通用,表“解脱”义。

“绖”,读作dié(音蝶),古代丧服上系在头部或腰间的麻带。“带”,是与丧服搭配的腰带。

按照古代丧礼规范,居丧期间需始终佩戴绖带,不可随意脱下,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与敬意。

有一个成语叫“墨绖从戎”,典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

是说晋襄公在位时,其父晋文公刚去世,尚未下葬。秦国便趁晋国国丧,打算越过晋境偷袭郑国。

古代士兵塑像

按照周礼,居丧者需穿素色衰绖(cuī dié,音崔蝶),且不应参与战事,但秦国的军事行动严重威胁晋国安全,最终晋襄公决定“墨衰绖”,就是将丧服染黑,亲率军队出征,在崤山(在今河南洛宁西北)设伏,大败秦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崤之战”。

再如《左传·成公九年》记载:“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此处“税”通“捝”,与《仪礼》中“捝”表“解脱”的用法一致。

《左传》中的“楚囚”,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乐官钟仪。钟仪在楚郑交战中被俘,后被郑国转献给晋国。

晋景公视察军府(即军用储藏库,亦用以囚禁战俘)时,看到有一个人“南冠而絷”,就是戴着南方楚国的帽子被囚禁,便问左右:“这是什么人?”侍从回答:“是郑国所献的楚囚。”

灯下读书

古人向来看重衣冠服饰与身份、地域的深层关联,“南冠” 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便源于此。

古时那些有气节的文人,即便不幸身陷牢狱,也始终坚持身着故国衣冠。这看似简单的着装选择,实则是他们在困厄之中,对操守的坚守,对家国的眷恋。

晋侯与钟仪一番交谈后,对其不忘故国、严守礼仪的品质大为赞赏,便下令“使税之”,即解开枷锁,还他以自由之身,这便是成语“南冠楚囚”的由来。

在后世的诗词歌赋中,“南冠”一词不仅用于指代囚徒,更被赋予了思乡怀国、坚守气节的深刻内涵。

古代书桌

唐代骆宾王《在狱咏蝉》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便是以“南冠”自喻,倾诉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不屈不挠的志向。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中也有:“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其中“楚囚缨其冠”,便是化用“南冠”典故,表达了自己虽沦为阶下囚,却依然坚守民族气节的坚定决心。

还有一个与“捝”相通的用字,也很有嚼头,这便是《仪礼·乡饮酒》中的“坐捝手,遂祭酒”。东汉郑玄《仪礼注》曰:“捝,拭也,古文捝作说。”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落座之后,用巾帕擦拭双手,接着举起酒爵祭祀天地、祖先。这是古代宴饮、祭祀中的重要礼仪,表达对神灵或先祖的敬意。

古代典籍

依许氏《说文》,“捝”为“脱”之古字,其本义为“解脱”,与郑玄所说的“擦拭”义无涉。那么,“捝”何以训“拭也”?

这恐怕需要从古人的用字习惯入手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念书学文言文的时候,经常在课本中看到“通假字”这个注释。在古代,尤其是汉代的时候,以通假字代替本字是种常见的用字现象。

对于古人来讲,大量使用通假字,一般不会影响到人们对文意的理解。就好比今天我们在手机上看自媒体文章,虽然大都错别字连篇,但还是能够读懂他们在起什么哄、造什么谣。

《仪礼·有司彻》记曰:“坐,捝手,祭酒。”郑注:“捝手者于帨。帨,佩巾。”

很明显,《仪礼》中的“坐捝手”应该是“坐帨手”,这里的“捝”通“帨”。

古代典籍

帨,宋代《集韵》、元代《韵会》、明代《正韵》注音均为“输芮切,并音税”,折合今音,大致为shuì(音税),因此《仪礼》“坐捝手”的“捝”,读音也应当是shuì(音税)。

这一读音和用法,至今仍保留在四川方言中。蜀中偏僻县城,人们习惯把抹桌帕叫“随手”。这个“随手”,就是《仪礼》中的“捝手”,实在古雅极了。

捝,还有一个用法,意为“捶打”,见《春秋谷梁传·宣公十八年》:“邾人戕缯子于缯。戕,犹杀也,捝杀也。”东晋范宁、唐代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解释说:“捝谓捶打残贼而杀。”

鲁宣公十八年(公元前591年)秋季七月,邾国人在鄫国杀死鄫国国君,所用手段极其残忍,即“戕”“捝”,也就是“捶打残贼”,邾国人用乱棒将鄫国国君打死,尸体都被打得四分五裂了。

山西古民居

在上古汉语中,是没有“打”这个字的。清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就这样说:“打字不见于经典,惟谷梁宣十八年传:‘戕、捝,杀也。’注:‘捝,谓捶打。’亦是晋人语。”

清代黄生《字诂》亦曰:“古无打字。说文‘打’,乃徐铉新增者。”

意思是说,古代原本没有“打”这个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打”,是南唐、北宋初期的徐铉在校订《说文解字》时增补进去的。

更出乎意料的是,“打”字的读音在古代汉语中不读dǎ(音打),而是读dǐng(音顶),或děng(音等)。

这一点在历代字书、韵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比如《唐韵》《集韵》《韵会》中,“打”字均标注为两读:一是“都挺切,音顶”,一是“都冷切,读与‘等’近”。

山西隰县小西天千佛庵

今天,有一个稀有姓氏叫“打”,读音作dǐng(音顶),不可读作dǎ(音打)。据说这个姓氏就出自春秋时期被邾国人乱棒打死的鄫国国君,其后裔子孙以这一历史事件为姓氏,称捝氏,后简笔为打氏。

那么,“打”字怎么就读成今天的“打”音了呢?

清代黄生《字诂》解释说:“打字见于六朝,当是本音鼎,而北俗语音不正,呼丁雅反,流转南方,亦变其音。如打之平声为爹,此字亦起于北俗,而中国袭称之也。”

清人黄生认为,“打”字在六朝出现时,其读音本来是“鼎”,由于北方民间语音不标准,把它读成“丁雅反”(折合今音当为da,音打),流传到南方后,南方人也跟着这么念了。

山西古民居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用以说明,他说“打”的平声读音就是“爹”,这个字也起源于北方民间,后来中原地区也跟着这么称呼了。

那么,《春秋谷梁传·宣公十八年》中的“捝”,在古代到底读什么音呢?

清人钱大昕《潜研堂文集》认为:“捝杀之捝,本当从木旁,陆引木杖训之,则陆所见本犹作棁字,隶楷改从手旁,而唐石经因之,非古本之旧也。”

钱氏认为,“捝杀”的“捝”,原本应当是木字旁的“棁”。唐代陆德明写了一本书叫《经典释文》,他在书中就引用了晋代字书《字林》中的这个“棁”字,并解释为“木杖”。

钱氏由此推测,陆德明当时看到的其他《仪礼》版本中,写的就是“棁”。后来在隶书和楷书的演变过程中,“棁”的偏旁被改成了提手旁,唐代刊刻的“开成石经”也沿用了这种写法,古代的“棁”字就是这样被改写成“捝”的。

山西柳林香严寺

考诸《说文解字》,“棁”字明训“木杖也”,其音有二:“他活切。又,之说切。”折合今音,大致为​tuō​​(音脱)或zhuō​​(音桌)。

“捝”也好,“棁”也罢,由于受历史音变和方言影响,在今天的平定方言中发生浊化,声母由清变浊(t[特]→d[得]),韵尾弱化(o[喔]→uo[欧]),最终形成duo(音夺)音。

这一音变,或许正是千年古音在现代方言中的遗存,见证了语言的流变与传承。(张文平)

来源:张文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