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驾大脑 到绿色再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00:47 1

摘要:9月28日,千里科技发布了全新的品牌LOGO,并以“AI+”为核心战略,全面布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出行三大领域。此次发布距千里智驾1.0方案的推出仅隔3个月。这一重要举措为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上游产业链尤其是“AI”智驾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专家参观重庆林海实业集团分拣报废汽车零部件

9月28日,千里科技发布了全新的品牌LOGO,并以“AI+”为核心战略,全面布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出行三大领域。此次发布距千里智驾1.0方案的推出仅隔3个月。这一重要举措为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上游产业链尤其是“AI”智驾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23年,重庆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置于首位;到2024年,重庆进一步提出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再到今年全国两会,重庆提出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全团建议,重庆在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步伐愈发坚定且强劲。

上游

“智驾大脑”的重庆速度

9月28日晚,千里科技发布“千里计划”。重庆市汽车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学勤介绍,“千里计划”聚焦“AI+车”核心战略,推出了行业领先的RLM智驾大模型,为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迈向更高阶智能化阶段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同时,梅赛德斯-奔驰战略入股千里科技,将吸引全球顶级的传感器、芯片、软件算法等上游供应商来渝投资设厂、设立研发中心,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链。

重庆的速度不仅体现在千里科技上。9月5日,长安汽车发布了其全新的智能化品牌“天枢智能”,该品牌致力于提供“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天枢智能”为汽车注入了一个具备“眼明、脑灵、腿快”特性的智慧生命体。

重庆及全国的新能源车企纷纷推出各自的智能驾驶系统,例如赛力斯的“RoboREX”、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吉利的“千里浩瀚”、理想的“理想星环OS”、智能控制技术,以及小米的“Xiaomi HAD”等。此次千里科技全新品牌发布,为重庆的智能网联新能源车企提供了又一强大的智驾大脑方案。

政策与生态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强化了上游产业的优势。重庆市通过《“人工智能+”应用行动计划》等政策,积极推动AI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上游领域以西部科学城为核心的车规级芯片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截至2024年12月,西永微电园内的27家芯片企业已成功开发出功率半导体、通信等各类汽车芯片168款,其中83款实现量产,67款进入汽车芯片推荐目录,23款芯片已进入本地主机厂供应链,为“智能驾舱”等核心场景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目前,重庆已初步构建起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和原材料配套的全链条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实现了车用通信、电源管理、MCU等多类别车规级芯片的量产,并且已有数十款“重庆造”芯片应用于长安汽车、赛力斯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上。

中游

“智能工厂”的制造效率

机械臂灵活翻转,零部件精准装配。不到30秒,一辆崭新的问界M7就从确认门前驶出。这是9月28日上午,两江新区赛力斯超级工厂里的真实一幕。

在这里,时间是以秒计算的。赛力斯超级工厂千台智能化设备、三千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让造车像搭积木一样高效。焊接车间完全看不到焊工身影——100%自动化让火花飞舞的场景成为历史。就连人工参与最多的总装车间,也有一半工序交给了机器。

怎么保证质量?赛力斯汽车平台技术相关负责人指向一套AI智能视觉检测系统。这套“火眼金睛”正24小时紧盯生产线,任何瑕疵都逃不过它的法眼。“发现缺陷焊点,系统会立即通过物联网发送返修工单。”这名负责人说,AI监测取代人眼,实现了100%自动检测和缺陷拦截,准确率高达100%。

相隔不远的长安数智工厂同样充满未来感。AGV无人运输车穿梭如织,机械臂上下翻飞。线上同时流转着1280种个性化订单,纯电和增程车型可以无缝切换生产。AI视觉系统正以毫米级精度检测每道焊缝——相当于能用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精度找瑕疵。

这座由长安携手华为、中国联通打造的“超级智能体”,是全球首个全域5G数智AI柔性超级工厂。5G全链接、数字孪生等数十项前沿技术在这里汇聚,让传统生产线变身“变形金刚”。

这些超级工厂的背后,是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雄心。今年上半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8.93万辆,同比增长25%。龙头企业表现亮眼:长安新能源销量突破45.2万辆,同比增长49.1%。赛力斯问界M8纯电版更是创下上市两小时订单破7000台的纪录。

目前,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游产业链的“智能工厂”制造端,已形成以长安、赛力斯为龙头的整车体系。目前,重庆已形成以长安、赛力斯为龙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624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220家汽车软件企业、27家车规级芯片企业,实现“3类系统、12类总成、56类部件”全覆盖,刀片电池、多合一电驱等核心“硬件制造”产品,产销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从机械臂的每一次翻转,到生产线的每一次升级,重庆智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新能源汽车的新未来。

下游

“新能源”的绿色循环

在潼南区的一家工厂里,一批批“退休”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正排队等待新生。它们曾驱动着汽车驰骋千里,如今经过智能检测、编号分类,即将开启储能装置、智能路灯等“第二职业生涯”。

“这些电池‘老伙计’还有大用处。”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刘天晓指着生产线介绍,公司已构建了从检测、拆解到组装的完整技术体系。仅一季度,他们就拆解了2.5万台汽车,回收近1200吨锂电池。

‌350公里外的万州区,另一幅场景正在上演。工人们戴着口罩,手持气动工具,仔细拧下电池包上300多个螺丝。“不同电池有不同解法.”重庆林海实业集团负责人指着生产线说,“CTP电池需要低温软化胶体,常规模组则要铣削切割。”

在这里,退役电池被“吃干榨净”:电芯里的钴、锰回收率高达99.6%,锂回收率达91%,就连金属外壳、塑料隔膜也能变废为宝。这条生产线真正实现了“全身上下都是宝”。

动力电池回收,不仅是千亿级的市场“蛋糕”,更是重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关键一环。商务部大数据监测显示,2025年1~4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达276.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53%。面对年均增长2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重庆正在积极布局这片蓝海。

政策层面已积极行动。9月23日,《报废机动车回用件服务型企业管理体系要求》标准中期评审会及汽车回用件供应链联合研究工作组工作会议在万州召开。此举旨在推动“精细化拆解+回用件高效流通”发展模式的形成,助力构建绿色低碳、透明高效的汽车零部件循环利用供应链新生态,促进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9月25日,市发改委就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征求意见,提出到2027年打造2个以上市级产业基地。

潼南区率先发力,瞄准汽车产业链“最后一块短板”,集聚了长安汽车、弘喜汽车、棱镜能源等近30家企业,年回收15万辆报废车,22万吨电池处理能力让其稳居西部前列。

万州区同样不甘示弱,依托重庆林海实业集团3万吨的新能源电池回收处理能力,正规划打造渝东北地区汽车循环经济产业链。

“重庆已经构建起从上游研发、中游制造到下游回收的完整产业闭环。”陈学勤表示,这一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格局,标志着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关键性跃升。

如今,在潼南、万州的车间里,每天都有退役动力电池获得新生。它们不再是环境的负担,而是宝贵的城市矿产资源。重庆正以绿色循环之力,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筑牢“最后一道关口”。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 杨圣泉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