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风波:一场口水战揭开的行业迷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00:31 1

摘要:他在博文中明确表示,西贝几乎是预制菜,却并没有标注出是否使用预制菜的标识,同时其价格也是居高不下。简单的三行话,却引来了不止三天的论战。

竹未晞/文

前不久,罗永浩在其个人社交账号发布的一则吐槽引发轩然大波。

他在博文中明确表示,西贝几乎是预制菜,却并没有标注出是否使用预制菜的标识,同时其价格也是居高不下。简单的三行话,却引来了不止三天的论战。

在这条微博发布后的几小时内,相关话题#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 #西贝预制菜成本争议#就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位,引起了大范围的网络讨论。

面对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11日晚间回应称,西贝所有门店菜品都是现制现做,不存在预制菜,罗永浩是在造谣,并将通过法律途径起诉。

随后,西贝官方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但这场洗白反而坐实了使用预制菜的“嫌疑”,引发了大量消费者的不满。

回溯预制菜的发展历程,预制菜曾经也有过资本争相入局的“黄金时代”,而到如今的舆论争议与市场遇冷,其跌宕起伏的轨迹,也在不断引导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预制菜。

当年被资本热烈追捧

回看过去几年的预制菜投融资情况,不难发现资本曾经对这一赛道的狂热程度。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预制菜赛道累计有75个品牌产品完成114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额超90亿元。

在2021年和2022年,预制菜行业每年均有超30起投融资事件发生,其中2021年预制菜产业的投融资金额达到最高,达到39亿元,2022年稍有下滑至30亿元,但整体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

反做空一线简单梳理了一下过去几年的预制菜被投资情况。

根据不完全统计,被投资的品牌涉及味知香、锅圈食汇、懒熊火锅、珍味小梅园等多个核心品牌,投资方涉及到零一创投、不惑创投、字节跳动、IDG资本等数十家投资机构。

从具体投资案例来看,头部品牌的融资轨迹堪称“资本盛宴”。以家庭预制菜品牌珍味小梅园为例,2020 年其仅获得创新工场的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2021 年便迎来融资“爆发期”,先后完成两轮融资,A轮由零一创投、星坨资本领投,清科资管、虢盛资本跟投,金额达5000万元;A+轮则引入百度风投,融资额增至8000万元;2022年6月,其又完成B轮融资,鼎翔资本、德聚兄弟入局,估值较 2020 年翻了 15 倍。

另一家头部品牌“锅圈食汇”的融资规模更为惊人。2019年,其获得不惑创投、三全食品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

2020年,IDG资本、嘉御资本等机构加入,完成3亿元B轮融资;2021年,融资规模跃升至10亿元,招银国际、天图投资、茅台建信等“国家队”资本入局;2022年,春雨霏霏(上海)实业有限公司追加投资5亿元,至此锅圈食汇累计融资金额突破20亿元,估值一度达到200亿元,成为预制菜赛道的“独角兽”企业,足见这一阶段资本对优质品牌的持续看好。

进入2023年,市场热度虽有所回落,但更多集中在特色细分领域,如河豚预制菜品牌肆月河豚、高端海鲜预制菜品牌面朝大海等均获得千万级融资。这种变化既反映了资本对赛道认知的深化,也体现了行业从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资本为何追逐预制菜?

资本对预制菜的狂热追捧,本质是看中了预制菜兼具“产业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双重优势。

图源:AI

从产业端来看,预制菜完美解决了餐饮行业的“效率痛点”。中国饭店协会在2024年发布的《2024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餐饮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收入比重为45.2%,人力成本占比22.2%,房租成本占比8.1%。

尽管部分成本增速放缓,但总体成本压力未减,特别是在一线城市,高房租和高人工成本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在人力成本与租金压力持续上升的背景下,预制菜通过将切配、初加工等环节工业化外包,能有效压缩餐企成本、提升出餐效率与标准化水平,为连锁品牌扩张提供“经营杠杆”,这是资本看好它的核心逻辑。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且被预测未来3-5年将突破万亿元规模,这种明确的增长预期成为资本入局的重要动力。

从消费端来看,预制菜契合了现代生活的“便捷需求”。早在2022年,阿里新服务研究中心就发布的《2022中国预制菜数字消费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预制菜C端消费高速增长,且具备节令属性,女性和年长者更喜欢预制菜。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18-24岁用户虽订单量不多,但是增速却超七成,远高于大盘。

再从投资逻辑来看,资本既青睐珍味小梅园等面向C端的新锐品牌,也看重供应链与加工环节的头部企业。

前者瞄准了家庭便捷饮食的蓝海市场,后者则凭借规模化生产与冷链网络构建起竞争壁垒,这种全链条布局的思路与预制菜“横跨农业、加工、物流、零售多环节”的产业特性高度匹配。

同时,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也为赛道注入信心,山东、广东等多地纷纷打造预制菜产业园,通过土地、税收优惠降低行业准入成本,进一步强化了资本对赛道长期价值的预期。

这种“政策+市场+产业”的三重驱动,让预制菜在过去几年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热潮退去与信任危机

然而,资本的狂热并未持续太久,2015年来,我国预制菜行业融资规模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甚至近年来下降的趋势堪称“断崖式”。

根据Wind数据,2024年,A股市场31家预制菜概念股中,25家营业收入下降,占比80.65%,在归母净利润方面,有22家预制菜概念股归母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其中,18家公司降幅超过10%。

而在2025年,截至4月21日,我国预制菜行业尚未发生融资。

曾经被资本追捧的预制菜品牌,如今有的陷入亏损,有的缩减规模,赛道整体进入 “冷静期”。

预制菜市场遇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首当其冲的是“消费者信任危机”。2023年“3・15”晚会曝光了河南某预制菜企业使用“劣质糟头肉”制作梅菜扣肉的问题,报道称,餐厅工作人员,用未经处理的劣质槽头肉替代五花肉做梅菜扣肉预制菜。

这一事件让全国预制菜的安全问题暴露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安全信任度大幅下降。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食品安全信赖程度中,仅有22.18%消费者选择非常相信,55.92%消费者选择比较相信,17.90%消费者选择一般相信。

这种安全问题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从生产加工到运输储存,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点,正是预制菜行业的“内部顽疾”。

在加工环节,最突出的问题是微生物污染与原料不达标。2007年,我国多个品牌速冻水饺接连被检出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造成公众极大的恐慌,厂家立即召回问题水饺。

2014年6月,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在某公司生产的速冻牛排中检出沙门氏菌,该批次产品被紧急召回并销毁。

微生物污染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小企业的加工车间卫生条件不达标,设备缝隙、管道内壁残留食物残渣,未及时清洁消毒,导致微生物滋生。

此外,在运输与储存环节中,“温度失控”与“反复解冻”是主要问题。冷冻预制菜在室温下反复解冻,细菌数量会成倍增加。

据公开报道显示,曾有检测机构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他们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最终的检测结果十分惊人,经过4次解冻、冷冻后,这块鲜肉的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

商家隐瞒使用加重信任裂痕

与此同时,商家“隐瞒使用预制菜“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信任裂痕。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高益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少星曾在采访中表示,目前预制菜知情权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在外面平台和线下餐饮店,预制菜已有一定规模的渗透率。其中以外卖平台为代表的线上餐饮,预制菜使用率较高,但是至今都没有明确标注的监管要求,需要尽快研究进行补充。

对外经贸大学市场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冀玮认为,"预制菜"存在着消费者"知情权"争议与经营者义务的“灰度空间”。这就导致了预制菜的使用存在不透明的情况。

根据江苏消费网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21年江苏全省关于年夜饭预制菜的舆情共计56948条,其中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都遇到了标示信息不明确的问题,集中在菜品名称及主要食材、菜品的分量、生产日期或保质期、价格等信息不明。

包括本次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议事件,大多数讨论声都集中在“预制菜是否需要透明告知”这一话题之下,这种信息的不透明让消费者产生了严重“被欺骗”的感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花现做的钱,吃预制的菜,这就是智商税”。

而在标准制定方面,鲜少有相关规定明确预制菜的相关使用,但在近两年来,监管制度正在不断完善。

2023年1月发布了《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对预制菜的定义、分类、生产环境等进行了规定,但并未对营养成分作出规定。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同时明确指示了,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列入2024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目前已完成初稿编制,正在征求行业意见。

预制菜不等于肥胖

在本次大讨论中,一部分人直接将预制菜和“安全隐患”划等号,实际上这样做有些草木皆兵了。但问题是,我们普通人如何选择呢?难道就要接受预制菜吗?

在“自己做饭还是吃预制菜”的终极选择上,我们或许首先需要正视预制菜消费大国的健康情况,美国的案例尤为典型。

作为全球预制菜人均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大的预制菜市场,其市场规模超800亿美元,占全球总份额的32%,预制菜渗透率全球领先。

同时还有日本,预制菜市场也较为成熟度,渗透率高达75%以上,人均预制菜年消费量全球最高,达23.5kg。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2024年发布的《国民健康统计报告》明确指出,美国成年人肥胖率约为40%,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约为19.7%,而这两个数据在1980年仅为15%和5%。

从报告来看,其实并不能明确“使用预制菜”和“造成肥胖”这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事,长期食用高钠、高糖与高脂肪的食物,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肥胖。

康江(江西)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指出,由于预制菜是经过预先加工处理的菜品,因此通常会添加一些调味料、添加剂等来保证口感和延长保质期,而在这些调味料和添加剂中,有可能就含有较高的盐分、糖分和脂肪。

山东省立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张洁表示,“虽然偶尔食用预制菜并不会立即造成严重健康问题,但长期依赖此类食品则可能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建议尽量选择少加工、低盐、低糖、低脂的产品,并搭配新鲜食材一起食用,同时注意多样化饮食以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营养科刘石平主任医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高频率食用预制菜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但需要明确的是,健康风险主要来自“超加工”“高钠”和“蔬菜不足”等问题,而不是“预制”这种形式本身。只要掌握正确的选择方法和食用频率,预制菜也可以融入健康饮食模式。

从长远来看,预制菜与家庭烹饪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饮食选择。

消费者该如何选择?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

这表明,即使预制菜在面临公众质疑的困境中,但因为其较高程度的便利性与规范性,预制菜市场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有研究表明,专业开发的预制餐食在宏量营养素分配方面往往比家庭自制餐食更符合膳食指南推荐比例。

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的预制菜,能够提供更精确的钠、糖和脂肪控制。同时,正规厂家生产的预制菜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能够减少因原料污染或储存不当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所以预制菜吃多了不一定会肥胖,但如果长期大量食用那些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预制菜,且不注意饮食均衡和运动,就很可能会导致肥胖。

这场关于预制菜的讨论,本质上是现代生活方式与健康需求之间的碰撞。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既需要避免重蹈覆辙,也需要通过监管完善与技术创新实现“健康升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厉曙光教授曾介绍道,这两年预制菜很火,之前网上直播间都在卖各种各样的预制菜,只要符合相关法规标准,预制菜的安全性无需过度担忧,但安全未必健康,因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监督与监管的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也认为,预制菜信息掌握在商家手中,商家的告知义务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不能使相关权益受到损害。

除了商家外,相关部门在预制菜生产到派发环节的全过程中,也要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营造安全良好的市场环境。

“这场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的全民讨论,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推动预制菜成为‘阳光下的一盘菜’”,厉曙光还曾说到。

对消费者而言,我们需要保持理性与清醒,通过科学选择与合理搭配,让预制菜真正服务于健康生活,而非成为健康负担,才是应对这一饮食变革的核心之道。

[引用]

①这个赛道 2021 年被疯抢,字节跳动、元气森林都投了,瑞幸前老板也来了.36氪.2022-03-25

②2022年预制菜投融资盘点:资本热情不减,新锐品牌备受青睐.餐饮供应链指南.2023-01-18

③我国现存预制菜企业258万家,近5年融资超90亿元.新京报.2023-09-26

④2021年预制菜赛道9起融资22亿元;安井食品10亿元大举进入预制菜.网易号.2022-03-06

⑤报告 | 中国餐饮业年报2024.搜狐网.2024-11-09

⑥《2023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发布 2022年预制菜C端发力 饮品投融资表现亮眼.新华网.2023-10-13

⑦每年超30起融资,被消费者“排挤”的预制菜,谁在买单?.36氪.2025-09-16

⑧有商家被曝使用劣质槽头肉,预制菜行业标准化任重道远.央广网.2024-03-16

⑨“回冰肉”吃不得!速冻食品解冻后,千万别再进冰箱了!.澎湃新闻.2023-02-23

⑩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报告.36氪.2023-01-03

⑪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分析:2026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7490亿元.艾煤网.2025-09-18

⑫先进制造2025|主要国家预制菜产业发展经验借鉴——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先进制造视野第1期第2篇). 消费经济研究中心.2025-04-07

⑬预制菜是“科技与狠活”吗?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封面新闻.2025-09-14

⑭怕孩子吃"科技与狠活",有学校挤满送饭家长?上海官方回应!多地表示:未使用.新闻坊.2023-09-17

来源:反做空一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