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平定文化中心广场所镌《平定赋》中有云:“赵国为邑,秦汉置县,上艾布三孔犹存”。从字面观之,此句大意是说:晋东平定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赵国所辖之 “邑”,至秦汉时则设为 “县”;而支撑这一历史脉络的重要依据,便是 “上艾三孔布”。
近日,平定文化中心广场所镌《平定赋》中有云:“赵国为邑,秦汉置县,上艾布三孔犹存”。从字面观之,此句大意是说:晋东平定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赵国所辖之 “邑”,至秦汉时则设为 “县”;而支撑这一历史脉络的重要依据,便是 “上艾三孔布”。
那么,究竟何为 “三孔布”?“上艾三孔布” 中提及的 “上艾”,又有着怎样的含义与渊源呢?
三孔布的“布”,不是做衣服缝被子用的布,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青铜货币,为当时商贸往来之媒介。
根据先秦两汉文献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种货币中,有一种叫做“布”的货币。
比如,《诗经·卫风·氓》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一首爱情诗,是说一个青年男子抱着“布”来换丝,其实他不是来换丝的,而是借此接近女子,与她商量婚事。
古代钱币
但是对于“布”的解释,即这种“布”的实体是什么,千百年来聚讼不已,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三种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布”就是普通布匹。如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布与丝对言,宜为布帛之布。”
布,今义指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但在宋元之前,棉花种植尚未普及,所以周代的“布”,乃麻葛织物之统称。
另一观点认为,“布”是一种货币,其实体就是布帛,即用“布”作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十布币
布帛,形制有大有小,质量有好有坏,要想成为法定货币,就必须得有一定的形制规范。东汉郑玄为《周礼·地官·载师》作注时,曾对这种布币进行了详述:“布,参印书,广二寸,长二尺,以为币,贸易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普通布帛上面加盖三重印章作为标识,宽二寸,长二尺,这种布就成了货币,可以用于贸易交换。
有学者据此将《诗经》“抱布贸丝”的“布”视为实物货币布帛。比如,褚斌杰《诗经全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布,币。上古以布为货币。”
原始布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而是将“布”视为金属货币。如,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以布为钱。”
“钱”,最初不是指货币,而是古代的一种农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金部》:“钱,铫也,古农器。”这里的“铫”,读作yáo(音姚),大锄,用以铲地除草。
“钱”这种农具,近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以钱为锸、锹,认为是掘土的工具;另一种以钱为铲,认为是松土除草的工具。
古代典籍
在古代文献中,“钱”作为农具,经常与同为农具的“镈”连用。
镈(bó,音博)是什么样工具,近人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是铲子,有人说是斧头,有人说是锛,不管怎么认为,反正除草、垒田、翻土都离不开它,而且在金属农具中,镈的数量比较多,用途比较广泛,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因而古代就以镈为整个金属农具的总称。
比如,《诗经·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这里的“铚(zhì,音至)”和“艾(yì,音义)”是指收割用的工具,类似镰刀,它们与“钱”“镈”一起,用来泛指农具。
古代农具耒耜
这句话是周天子巡查农事时对农夫的叮嘱吩咐,翻译过来就是:“我的农夫们,备好你们的农具钱和镈,我要去视察开镰收割。”
先秦时期,由于“钱”“镈”等金属农具极其珍贵难得,有时候也会被人们用来换取其他生产和生活资料,就这样,在长期的物物交换中,这些农具便成为了最初的货币。
先秦时期常见的刀币和铲币,就是由古代农具刀和镈演变来的。最早的时候,有一种称为“空首布”的铲币,它的顶端有銎(qióng,音琼),中空而凸起,下部有宽大的钱面,形状很像一把铲子,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铲币”。再后来,布首那个插木柄的銎就变成片状,这就是“平首布”。
古代农具镈
把钱币铸成刀形铲状,说明最初的时候,人们确实曾用农具作为交换媒介。有学者据此认为,因镈和布谐音,后来就直称货币为“布”了。
训“布”为金属货币,这一观点长期被人相袭沿用。解放后的有关论著,包括几本研究中国货币史的专著,也都持这一观点,比如:
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布币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可能是镈的同声假借字,镈是古代农具的名称,后人取其布是取其流布的意思。”
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济南,齐鲁书社,1979):“铲状铸币起于‘镈’农具,镈、布同声转假,因此,铲状铸币的名称由镈变‘布’。”
空首布
唐石父《中国古钱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布币是由农业生产工具——铲演变而来”,并认为“‘布’是‘镈’”的假借字,依形制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
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所谓‘布币’,就是一种形似铲形农具的金属货币,是先秦时期主要货币之一。其前身就是铲形农具。也就是说,铲形农具在商品交换中逐渐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而最终获得货币的资格。”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布”非铲状铸币,而是实物的布帛。
平首布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这样说:“布币所以名布之义,今已不可确知。如要勉强猜测,或许早期用为货币之一钱,其价值与一定量之一段布(类似今之一匹)相当,故遂以布名钱。”
裘锡圭这一观点,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布币在古籍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同时又有出土文物为证互相印证,比如: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曰:“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很清楚地指出那时的货币有金、钱、布帛三种。并引《九府圜法》之记载,对这三种货币的形式与规格进行了详细说明:“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
三孔布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一批秦简,其中《金布律》有这样一则法律条文:“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这与《汉书》的记载是一致的。
至于这三种货币中的“布”之实体是什么,其形式与规格怎样?《金布律》中也有详细记载:“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货币的布,长度为八尺,幅宽为二尺五寸。若布的质地粗劣,或是它的长度、宽度不符合这一标准,就不得在市场上流通。(张文平)
未完待续……
来源: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