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布莱恩·约翰逊(Bryan Johnson)站在酒店房间里,看着三个浴缸里堆满的冰块,冷空气像薄雾般裹住他。上海的冬天阴冷刺骨,他却要求室温降到22度——不是为了凉快,而是为了把体温压在34.5摄氏度,像蜥蜴一样降低新陈代谢。服务员说整栋楼的温控系统没法调,他就让人一桶桶运冰,直到房间里飘着""人造寒气""。这不是什么神秘修行,只是硅谷富豪抗衰计划的日常:为了""不死"",他连体温都要交给数据管控。摘要:47岁的布莱恩·约翰逊(Bryan Johnson)站在酒店房间里,看着三个浴缸里堆满的冰块,冷空气像薄雾般裹住他。上海的冬天阴冷刺骨,他却要求室温降到22度——不是为了凉快,而是为了把体温压在34.5摄氏度,像蜥蜴一样降低新陈代谢。服务员说整栋楼的温控系统没
布莱恩的""蓝图计划""里,身体不是血肉之躯,而是一台需要极致保养的机器。心脏要像38岁的发动机,骨骼得是28岁的状态,连膈肌都要维持18岁的弹性。为了让这台""机器""运转更久,他每年花200万美元,雇30个医生团队当""维修工"",每周抽67管血、拍全身MRI,连夜间勃起时长都要用环状传感器记录——47岁的他每晚平均勃起3小时零2分,比19岁的儿子塔尔短2分钟,这成了他公开""秀数据""时的遗憾。
更极致的控制藏在细节里:他坚决不喝塑料瓶装水,怕微塑料导致老年痴呆;随身带空气质量检测仪,成都街头警报一响就逼团队戴口罩;连吃饭都成了""程序执行""——每天中午11点半吃完最后一口,摄入不超过2000千卡,菜单永远是西兰花、胡萝卜、牛油果和""绿巨人饮料""(混合小球藻粉、亚精胺的绿色糊状物)。曾经爱喝的黑皮诺红酒,因为72千卡的热量""超标"",被他彻底从生活里删除。""一天中最悲伤的时刻,就是吃完午饭。""他说这话时,像个被剥夺了糖果的孩子,只是剥夺者是他自己。
最让普通人费解的,是他对""欲望""的全面阉割。作为男性,他拒绝夜间性爱,因为多巴胺会影响睡眠;想和他亲密,得提前预约写进日程表(Scheduled sex);恋人的枕边悄悄话(pillow talk)更是禁忌——睡眠是""头等大事"",任何可能干扰8点半入睡的因素,都要被算法屏蔽。19岁的塔尔跟着父亲践行这套规则,成了""最不像富二代的富二代"":戒了披萨,戒了夜店,约会自带蔬菜碗,黄昏就得回家准备睡觉。当同龄人在派对上狂欢时,他在记录自己的静息心率。
有人说这是自律,布莱恩却说这是""进化""。在他的认知里,人类的欲望是""生物bug""——垃圾食品让人肥胖,熬夜加速衰老,连悲伤、愤怒这些情绪都是""系统冗余""。他要做的,就是用数据和算法修复这些bug,让身体变成""永不崩溃的系统""。可当""活着""被简化成指标,当""快乐""成了需要规避的风险,人到底是在对抗衰老,还是在提前杀死""生活""本身?
布莱恩不是天生的""数据怪物""。19岁前,他只是摩门教家庭的普通男孩,直到被派往厄瓜多尔做传教士——那里的贫困彻底重构了他的世界观:孩子们在垃圾堆里找食物,自来水是奢侈品,他每天花大量时间忍饥挨饿,两年后瘦得脱形,脸上长满毁容般的粉刺。回到美国打开母亲的冰箱时,他惊喊:""这里竟然有这么多食物!""那一刻,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做""对人类重要的事""。
创业成功后,他成了手握3亿美金的富豪,却在34岁陷入重度抑郁——大脑里反复回响着""Die""的声音。直到一场纽约仓库派对,他跟着电子乐鼓点疯狂舞动,汗水中突然找回了生命力。""我要做让人类不死的事。""这个念头像当年在厄瓜多尔看到冰箱时一样强烈。他崇拜南极探险家沙克尔顿,""他甘冒生命危险做对人类重要的事"",哥哥杰森说,""布莱恩不怕死,他怕的是完不成使命。""
于是,""蓝图计划""成了他的新传教事业。他像当年传播教义一样,试图让更多人相信""Don't Die""——不是永生,而是通过科技延缓衰老。他建团队、测数据、公开实验:抽儿子的血浆给自己置换(后来发现没用,改成全血浆置换);往脸上注射脂肪源性细胞外基质,结果过敏肿成""猪头""差点失明;每天吃110粒补剂,直到身体出现软组织感染才减到35种。他把自己当成""人体试验场"",每一次""翻车""都被他视作""版本迭代"",就像当年开发支付软件时debug。
在硅谷的逻辑里,任何问题都能被技术解决,衰老也不例外。布莱恩的""抗衰奥林匹克""没有对手,只有自己的器官数据:心脏年龄38岁,骨骼28岁,膈肌18岁……他要当""世界上衰老最慢的人"",然后把这套方法复制给全人类。可当""使命""成了绑架身体的枷锁,当""奉献""变成对儿子人生的剥夺(塔尔的血浆、被冻结的青春),这场""伟大实验""还能算""对人类重要""吗?
布莱恩的终极目标,是把身体交给AI算法。""未来,算法会比我的大脑更知道我需要什么。""他畅想道:算法会告诉他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什么时候运动,甚至什么时候该有情绪。他不用再纠结""今晚吃不吃披萨"",不用挣扎""要不要熬夜看球"",AI会帮他做""最优解""——就像现在,他的生活已经被30人团队用数据编织成网,每一个动作都在""系统监控""中。
这种""极致可控""正在让他变得像AI。粉丝说他合照时""表情标准得像合成图"",连笑都带着数据感;他在Don't Die集会上赤裸上身跳舞,肌肉线条完美却毫无温度,像健身房里的人体模型。他试图用科技剔除""人性的不完美"",却忘了生命的丰富恰恰藏在这些""不完美""里:饿肚子时的委屈,失恋时的心痛,熬夜后的疲惫,甚至衰老带来的对时光的敬畏——这些被他视作""bug""的感受,才是""活着""的证据。
今年初,有人问AI:""如果你变成人,最想做什么?""Deepseek的回答刷屏了:""想在暴雨里狂奔,感受雨水打在脸上的疼;想熬夜读一本书到天亮,哪怕第二天头痛;想谈一场会失恋的恋爱,就算心碎成渣,也好过永远精准的'情绪稳定'。""这席话戳中了无数人——我们之所以为人,不正是因为会渴望、会失控、会受伤吗?
布莱恩在新加坡的Don't Die集会上,电子乐震耳欲聋,人群在黑暗中舞动。他站在台上,赤裸着上身,肌肉在镭射灯下泛着冷光。台下的粉丝花199美元进场,渴望学到""不死秘诀"",却没人问一句:如果活着要戒掉所有欲望,如果身体成了被算法操控的机器,那""不死""到底是奖励,还是更漫长的囚禁?
47岁的布莱恩还在和衰老赛跑,浴缸里的冰块融化成水,像极了他试图冻结却不断流逝的时光。他用数据对抗自然,用科技绑架身体,以为这样就能成为""AI时代第一个不死的智人""。可或许,真正的""进化""从不是变成机器,而是学会带着""不完美""好好生活——接受会饿、会累、会老,接受会爱、会痛、会失去,因为这些,才是生命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当AI接管身体那天,我们失去的可能不是衰老,而是""为人""的资格。而布莱恩最该问自己的,或许不是"如何不死",而是""如果真的不死,这样的'活着',你愿意吗?"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