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
什么是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
哮喘发作时
会有哪些表现
哮喘主要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哮喘的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缓解或自行缓解。某些患者在症状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常见特征。患者通常平卧困难,一般取半卧位,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呈端坐呼吸。
?
哪些因素
会诱发哮喘
1.遗传因素
哮喘是一种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具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哮喘的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2.环境因素
分为变应原性因素和非变应原性因素。
?
应该如何
进行吸入治疗
哮喘的病理特征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控制气道炎症最有效的药物。吸入治疗的主要优势是药物直接到达肺部、起效快、不良反应小。但要想达到好的治疗效果,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很关键。
1.吸入装置的种类
分为主动喷雾装置和需要吸气驱动装置。
2.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
①主动喷雾装置的使用步骤:以沙丁胺醇气雾剂为例。
②需要吸气驱动装置的使用步骤:以准纳器为例。
3.吸入装置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吸气方式
●对于干粉吸入装置,要求用力且深吸气。
●对于压力定量吸入装置和软雾吸入装置,要求慢而深吸气。
②手口协调能力
●压力定量吸入装置和软雾吸入装置对手口协调能力要求高,需要在缓慢深吸气的同时按压药罐底部。
●老年、儿童或手口协调能力差的患者可以采用压力定量吸入装置+储雾罐配合使用。
③注意清洁
每次吸入药物后都要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4.用药时间
当哮喘症状得到缓解并持续控制一段时间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减少药物的用量或停药,切记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
?
哮喘
突然发作怎么办
哮喘突然发作不要紧张,根据症状轻重及时处理。
①如果知晓变应原,应立即远离存在变应原的环境。
②立即使用随身携带的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快速缓解症状。
③掌握应急处置流程。
?
医生要求每天监测呼气流量峰值
这是什么指标
1.呼气流量峰值
呼气流量峰值(PEF)是用力呼气时的最大流量,是反映气道通畅性及呼吸肌力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哮喘患者疾病自我监测的指标,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发现哮喘恶化的迹象,预防发作。患者在家里可使用简易峰流速仪进行监测。
2.简易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
①将指针拨到标尺基底的位置。
②起立、深呼吸。
③将峰流速仪的口含器放入口中,口唇包紧口含器,用力快速呼气。注意用最大的力气和最快的速度呼气,不要让空气从口含器旁漏走,不要用舌头堵住口含器孔。
④记下指针所指的数值,并将指针拨到基底的位置。
⑤连续3次重复以上动作,将3次测量中最大一次的数值记录下来。
3.呼气流量峰值测量的注意事项
①建议每天测定2次呼气流量峰值,分别于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进行。每次测定3次数值,记录最大值;如果每天只能测1次,最好固定在早晨起床后,且固定在每次吸药前或吸药后,使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测量值发生变化可被及时发现。
②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的患者,最好在用药前和用药10~15分钟后分别测量,记录2个测量结果。
②当患者哮喘控制2周以上,没有任何症状且自我感觉良好时,认真测量2周所吹得的最高呼气流量峰值,就是患者的最佳值。如果每天的测量值低于个人最佳值的80%或日间变异率>20%,应立即到就近的医院就诊。
?
医生建议记录哮喘日记
需要怎么做
将每一天的症状,有无发病情况、治疗情况、监测到的呼气流量峰值,以及气温、气压、饮食、运动和工作内容记录下来,有助于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状况,并给医生提供在一段时间内患者病情变化的规律,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
哮喘
可以治愈吗
哮喘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办法,但是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照护,患者在非急性发作期可以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
居家自我照护
还需要注意什么
①遵医嘱规范用药。
②定期门诊复查。
③保持居家环境清洁、舒适,注意开窗通风。室内清洁时尽可能减少空气中悬浮的灰尘、毛屑、螨虫和霉菌等。
④避免使用气味强烈的洗涤剂和消毒液。
⑤不要让带毛的宠物进入卧室或上床。
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宜进食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
⑦规律运动,建议进行强度不大的游泳、慢跑、散步、瑜伽等,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避免高强度、持续时间久的运动,并随身携带药物。
⑧坚持每日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漫话呼吸科疾病》
丛书总主编: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护师蒋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护师 唐怀蓉
本书主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冯梅 吴颖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注意:本文封面图片和文内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图书质量问题反馈
邮箱:zhiliang@pmph.com
来源:老道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