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饭盒里的虾仁爬着虫,企业却说是虾肠外溢。”上海绿捷的“臭虾事件”早已不是简单的食品安全问题。当家长们为50所学校已吃下问题餐的孩子揪心时,股权穿透图撕开了更刺目的真相:这家日供50万份学生餐的企业背后,站着刘永好家族与新希望系组成的资本“天团”。孩子们的
“孩子饭盒里的虾仁爬着虫,企业却说是虾肠外溢。”上海绿捷的“臭虾事件”早已不是简单的食品安全问题。当家长们为50所学校已吃下问题餐的孩子揪心时,股权穿透图撕开了更刺目的真相:这家日供50万份学生餐的企业背后,站着刘永好家族与新希望系组成的资本“天团”。孩子们的午餐盒,究竟成了谁的提款机?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9月15日静安区某小学餐盘中的异常。绿捷派驻该校的经理发现,18公斤解冻虾仁里混着虫体,可实际控制人张某某的第一反应不是上报监管,而是下令销毁211所学校的同批次食材,还要求对外统一口径“虾肠外溢有泥沙”。直到家长们发现孩子餐食发酸、食用后呕吐,这场蓄意瞒报才被戳穿——此时已有50所学校完成供餐,数千名学生吃下了可疑虾仁。
更讽刺的是,就在9月23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控制相关人员的当天,绿捷还在中标新的校园餐项目。徐汇区教育局后来解释“招标滞后”,但这一细节恰恰暴露了资本对校园配餐市场的“收割惯性”:即便问题缠身,仍能凭借行业地位持续拿单,而这背后离不开资本搭建的“隐形帝国”。
顺着绿捷的股权链条往上追溯,一张复杂的资本网络清晰可见。绿捷表面由香港公司GreenExpress全资控股,但这家公司实则是2018年为收购绿捷专门设立的“壳公司”。再往上穿透,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持股平台、开曼群岛的控股公司层层嵌套,最终指向澳大利亚餐配企业Kilcoy——而这家公司的招股书明确显示,刘永好家族通过信托间接持股45.44%,女儿刘畅更是信托的委托人与保护人。
更深度的绑定藏在管理层里。绿捷董事长曾是新希望六和前总裁,董事团队中不乏新希望副董事长王航的旧部,连采购、品控等核心环节都由新希望系人员把控。这种“资本+管理”的双重渗透,让绿捷成了新希望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既为其肉类产品提供稳定销路,又以“预付费、无应收款”的模式,为近年亏损超135亿元的农牧主业输血。
资本的介入,让校园配餐彻底偏离了“民生属性”,沦为利润追逐的工具。绿捷能占据上海500多所学校的配餐市场,靠的不是品质优势,而是资本加持下的“规模碾压”:2025年 alone 就中标84个项目,用低价抢单后再压缩成本——涉事虾仁虽是进口产品,却采用长期冷冻储存,而品控环节的漏洞早被“扩张优先”的策略无视。有行业数据显示,校园配餐的正常净利率约8%-10%,但绿捷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净利率能达到15.7%,这背后必然存在对食品安全投入的挤压。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资本收割”并非个例。在绿捷之前,多地校园配餐问题曝光后,背后都能看到资本身影:要么通过并购快速整合区域市场形成垄断,要么用复杂股权架构隔离风险,出事就甩锅给“子公司独立运营”。就像这次绿捷事发后,新希望始终未正面回应,仿佛与自己毫无关联,但45.44%的持股比例和深度管理渗透,早已说明其无法置身事外。
家长们的愤怒,本质上是对“资本绑架孩子餐桌”的绝望。校园配餐本应是监管最严格的民生领域,却成了资本眼中的“低风险高回报”赛道:一面拿着政府背书的订单,一面靠着信息不对称降低品质,出事后还能靠股权迷宫逃避责任。正如一位家长所言:“我们付的餐费里,到底多少进了资本口袋,多少真正用在了孩子的饭菜上?”
如今,市属国企已临时接管绿捷,监管部门也要求将“家长满意度”纳入招标条款,但这些补救措施难以抚平信任创伤。虾仁检测虽未检出致病菌和超标添加剂,但资本为逐利而瞒报风险、漠视孩子健康的行为,比虫体更令人恶心。
一只“臭虾王”炸出的资本“天团”,给所有家长和监管者敲响了警钟:校园配餐不是资本的“提款机”,孩子的餐桌更容不得半点算计。当刘永好家族的信托收益与数千名学生的午餐安全挂钩,当资本的扩张欲望凌驾于民生底线之上,再复杂的股权架构也遮不住逐利的本质。
资本市场需要创新,但绝不能拿孩子的健康创新;企业需要利润,但不该从校园餐里榨取“带血的利润”。这场风波终会过去,但如何斩断资本对校园配餐的无序渗透,让餐费真正用在食材上,才是最该解答的民生考题。毕竟,每个饭盒里装的不仅是饭菜,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与信任。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