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不实在的常用字,读音及常用解释(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8:55 2

摘要:氤:读yīn,“氤氲”形容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也指气或光混合动荡的状态。

1. 氤:读yīn,“氤氲”形容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也指气或光混合动荡的状态。

2. 氦:读音为hài,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He,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气球、制造低温环境等。

3. 氧:读yǎng,化学元素符号O,是人和动植物呼吸所需气体,也是燃烧过程的关键元素。

4. 氨:读音ān,指氨气(NH₃),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可用于制氮肥、硝酸等。

5. 毪:读mú,指中国西藏地区出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如“毪子”。

6. 舐:读音shì,意为用舌头舔,如“舐犊情深”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深爱。

7. 秣:读mò,本义指喂马的饲料,如“刍秣”;也作动词,指喂牲口,如“秣马厉兵”。

8. 秫:读音shú,指黏高粱,可酿酒、做饲料,如“秫米”。

9. 秤:读chèng(或chēng),读chèng时指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如“天秤”;读chēng时同“称”,指用秤量物体重量。

10. 秧:读yāng,指植物的幼苗,如“稻秧”;也指某些植物的茎,如“瓜秧”。

1. 笄:读jī,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如“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一般15岁)。

2. 笕:读音jiǎn,指引水的长竹管,多用于山区或田间输水,如“竹笕”。

3. 笊:读zhào,“笊篱”是一种用竹篾、金属丝等编成的器具,用于捞取东西,如捞面条、饺子。

4. 笫:读音zǐ,指竹制的床席,如“床笫”(注意与“床第”区分,后者为误写)。

5. 笏:读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于记事,如“笏板”。

6. 笋:读音sǔn,指竹子的幼芽,可食用,如“竹笋”;也指形状像笋的东西,如“石笋”。

7. 笆:读bā,“篱笆”指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障碍物,用于围拦院子或田园。

8. 俸:读音fèng,指官员的薪水,如“俸禄”“俸金”。

9. 俵:读biào,指成捆的东西,也作量词(用于计量成捆的物品),如“一俵柴”。

10. 倻:读音yē,“伽倻”是朝鲜民族的一种弦乐器,如“伽倻琴”(朝鲜传统弹拨乐器)。

1. 偌:读ruò,指如此、这样,如“偌大”表示如此大。

2. 倚:读yǐ,意为靠着,如“倚门而望”;也指依赖,如“倚仗”。

3. 俺:读ǎn,方言中是“我”“我们”的意思,如“俺们”。

4. 倒:读dǎo时,指竖立的东西倒下,如“摔倒”;读dào时,表方向相反,如“倒车”。

5. 俳:读pái,指古代滑稽可笑的艺人,如“俳优”;也指对偶的诗句,如“俳句”。

6. 俶:读chù时,意为开始、兴起,如“俶扰”;读tì时,同“倜”,如“俶傥”(形容洒脱不羁)。

7. 倬:读zhuō,意为显著、大,如“倬然”表示明显的样子。

8. 倏:读shū,形容极快,如“倏忽”表示极短的时间。

9. 倡:读chàng时,同“唱”,如“倡导”;读chāng时,指古代歌舞艺人,如“倡优”。

10. 候:读hòu,指等待,如“等候”;也指时节,如“时候”;还可指事物变化的情况,如“火候”。

1. 恁:读nèn,指示代词,意为“那、那个”;也可作副词,表示“那么、那样”。

2. 倭:读wō,古代称日本;现多用于“倭寇”,指14 - 16世纪劫掠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

3. 俾:读bǐ,动词,意为“使、让”,如“俾众周知”。

4. 倜:读tì,常与“傥”搭配为“倜傥”,形容洒脱、不拘束,如“风流倜傥”。

5. 隼:读sǔn,指一种猛禽,翅膀窄而尖,飞行速度快,善于袭击其他鸟类。

6. 隽:读juàn,指隽永,(言论、诗文)意味深长;也读jùn,同“俊”,指才智超群或容貌秀美。

7. 倞:读jìng,通“劲”,意为强而有力;读liàng时,意为索求。

8. 倓:读tán,意为安静、安然;读yàn时,指奸诈。

9. 倌:读guān,指主管饲养牲口的人,如“羊倌”;也指某些行业中被雇用专做某种事情的人,如“堂倌”。

10. 倥:读kōng,“倥侗”指蒙昧无知;读kǒng,“倥偬”形容事情急迫、繁忙。

1. 臬:读niè,本指射箭的靶子,如“圭臬”借指准则或法度。

2. 臭:读chòu,指气味难闻(与“香”相对),如“臭味”;读xiù,古文中泛指气味,如“其臭如兰”。

3. 皋:读gāo,指水边的高地,如“江皋”;也指沼泽,如“皋泽”。

4. 郫:读pí,“郫县”为地名,在四川成都,以产豆瓣酱闻名。

5. 倨:读jù,意为傲慢,如“倨傲”“前倨后恭”。

6. 衄:读nǜ,指鼻出血,如“鼻衄”;也比喻失败、挫折,如“败衄”。

7. 颀:读qí,形容身材修长,如“颀长”(指身材高大细长)。

8. 徒:读tú,指步行(如“徒步”)、徒弟(如“学徒”)、白白地(如“徒劳”)或同一类人(如“匪徒”)。

9. 徕:读lái,同“来”,如“招徕”指招揽;读lài,用于“劳徕”,指慰劳、劝勉。

10. 殷:读yīn,指富足(如“殷实”)、深厚(如“殷切”)或朝代名(如“殷商”);读yān,指黑红色(如“殷红”);读yǐn,形容雷声(如“殷其雷”)。

1. 舨:读bǎn,“舢舨”指近海和江河上使用的一种小船。

2. 航:读háng,指船,也表示行船或飞行,如“航海”“航空”。

3. 舫:读fǎng,指船,“画舫”常指装饰华丽的游船。

4. 瓞:读dié,指小瓜,“瓜瓞”比喻子孙繁盛。

5. 釜:读fǔ,指古代的一种锅,“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 舀:读yǎo,指用瓢、勺等取东西,如“舀水”“舀汤”。

7. 奚:读xī,作疑问代词时相当于“什么”“哪里”,如“奚事”“奚往”;也可作姓氏。

8. 鬯:读chàng,指古代祭祀用的酒,也形容香气浓厚。

9. 衾:读qīn,指被子,如“衾枕”“寒衾”。

10. 鸰:读líng,“鹡鸰”是一种鸟,比喻兄弟友爱之情。

1. 胯:读kuà,指腰两侧到大腿之间的部分,如“胯骨”。

2. 胰:读yí,指胰腺,是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消化腺,能分泌胰液、胰岛素等。

3. 胱:读guāng,“膀胱”指储存尿液的囊状器官。

4. 胴:读dòng,指躯干,如“胴体”(躯干,也指人的躯体)。

5. 胭:读yān,“胭脂”指一种红色化妆品,也用于形容红色。

6. 脍:读kuài,指切细的肉,如“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受人称赞)。

7. 脎:读sà,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糖类的苯肼衍生物,常用于化学分析。

8. 胳:读gē,“胳膊”指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

9. 脏:读zàng(另读zāng,表“不干净”),指身体内部器官,如“心脏”“肝脏”。

10. 脐:读qí,指肚脐,是胎儿出生后脐带脱落留下的痕迹,如“脐带”。

1. 胲:读hǎi,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氨的衍生物。

2. 胼:读pián,“胼胝”指手掌或脚底因长期摩擦而生成的茧子。

3. 朕:读zhèn,古代帝王自称(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自称);也指预兆,如“朕兆”。

4. 脒:读mǐ,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含甲脒基团。

5. 胺:读àn,氨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

6. 脓:读nóng,机体组织炎症病变所形成的黄绿色黏稠液体。

7. 鸱:读chī,指鹞鹰(一种猛禽),如“鸱鸮”指猫头鹰。

8. 玺:读xǐ,帝王的印,如“玉玺”。

9. 鱽:读dāo,“鱽鱼”即刀鱼,体侧扁似刀。

10. 鸲:读qú,“鸲鹆(yù)”即八哥,羽毛黑色,能模仿人说话。

1. 逛:读guàng,指外出散步、闲游,如“逛街”“逛公园”。

2. 狴:读音为bì,“狴犴(àn)”指传说中的猛兽,形似虎,常装饰于牢狱门上,代指监狱。

3. 狸:读lí,指野猫,也泛指狐狸,如“狐狸”“果子狸”。

4. 狷:读音是juàn,意为性情耿直、孤洁,如“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5. 猁:读lì,“猞猁”是一种中型猫科动物,体型似猫而较大,生活在森林或山区。

6. 狳:读音为yú,“犰狳”是一种哺乳动物,背部和尾部有角质鳞片,生活在美洲。

7. 猃:读xiǎn,“猃狁(yǔn)”是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指一种短嘴的猎狗。

8. 狺:读音是yín,“狺狺”形容狗叫的声音,如“狺狺狂吠”。

9. 逖:读tì,意为远、远离,如“逖听遐视”(视听范围很远,形容一种开阔的意境)。

10. 卿:读音为qīng,古代指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也用作君对臣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如“爱卿”“卿卿我我”)。

1. 狻:读suān,“狻猊”指狮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

2. 桀:读音为jié,原指木桩,后引申为凶暴(如“桀骜不驯”),也代指夏代最后一位君主“夏桀”。

3. 袅:读niǎo,形容草木柔弱或烟气缭绕(如“袅娜”“袅袅炊烟”)。

4. 眢:读音是yuān,指眼睛枯陷失明,也形容枯竭(如“眢井”指枯井)。

5. 鸳:读yuān,“鸳鸯”为水鸟,雌雄常成对出没,比喻夫妻或情侣。

6. 皱:读音zhòu,指皮肤或物体表面的纹路(如“皱纹”),也作动词指起纹路(如“皱眉”)。

7. 饽:读bō,“饽饽”指面食(如馒头、糕点等)。

8. 馀:读音yú,同“余”,表示剩余、多余(如“馀力”“馀年”),也作姓。

9. 馁:读něi,本指饥饿(如“冻馁”),引申为缺乏勇气(如“气馁”)。

10. 凇:读音sōng,“雾凇”指寒冷天气中,水汽在树枝等物体上凝结成的冰晶。

1. 栾:读luán,指栾树,是一种落叶乔木;也是姓氏。

2. 挛:读音为luán,指蜷曲不能伸直,如“痉挛”。

3. 桨:读jiǎng,划船用具,多为木制,如“船桨”。

4. 勍:读音是qíng,意为强大、有力,如“勍敌”(强敌)。

5. 亳:读bó,“亳州”为地名,在安徽省。

6. 疳:读音是gān,指小儿积滞之症,如“疳积”。

7. 疴:读kē,指疾病,如“沉疴”(久治不愈的病)。

8. 疽:读音为jū,指一种毒疮,如“痈疽”。

9. 疸:读dǎn,指黄疸病,因胆汁代谢障碍引起皮肤发黄;也读dá,如“虮疸”(比喻小事)。

10. 痄:读音是zhà,“痄腮”指流行性腮腺炎。

1. 疹:读zhěn,皮肤上起的小颗粒,通常成片,如湿疹、风疹。

2. 痈:读音yōng,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范围较大且严重。

3. 疼:读téng,指身体或心理的痛觉,如疼痛、头疼。

4. 疱:读音pào,皮肤上长的像水泡的小疙瘩,如脓疱、水疱。

5. 疰:读zhù,中医指因暑湿或传染而得的疾病,如夏疰、疰夏。

6. 痃:读音xuán,中医指腹中结块的病,如痞痃。

7. 痂:读jiā,皮肤伤口愈合后形成的硬壳,如结痂。

8. 疲:读音pí,指身体或精神劳累,如疲劳、疲倦。

9. 痉:读jìng,指肌肉突然紧张、不自主地抽搐,如痉挛。

10. 衮:读音gǔn,古代君王等的礼服,如衮服、衮冕(注:非病字旁,属通用字)。

1. 紊:读wěn,指混乱,如“紊乱”表示杂乱、纷乱。

2. 凋:读音diāo,意为枯萎、衰落,如“凋谢”形容花木枯萎零落。

3. 颃:读háng,“颉颃”指鸟上下飞动,比喻不相上下或抗衡。

4. 恣:读音zì,指放纵、任意,如“恣意”表示随心所欲、任意而为。

5. 旆:读pèi,指古代旗末端像燕尾的装饰,泛指旌旗。

6. 旄:读音máo,指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如“旄节”(古代使者所持符节)。

7. 旃:读zhān,书面语中指赤色曲柄旗,也作代词,相当于“之”“此”。

8. 阃:读音kǔn,指门槛,借指妇女居住的内室,如“阃范”(妇女的品德规范)。

9. 阄:读jiū,指为赌胜负或分物抓的小纸团,如“抓阄”。

10. 阆:读音làng,“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如“阆苑仙葩”。

1. 恙:读yàng,指疾病,如“安然无恙”;也可表示忧虑,如“别来无恙”。

2. 桊:读音是juàn,指牛鼻环,如“牛桊”。

3. 敉:读mǐ,意为安抚、平定,如“敉平叛乱”。

4. 粑:读音是bā,指饼类食物,如“糍粑”“玉米粑”。

5. 郸:读dān,用于地名“邯郸”,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城市。

6. 烜:读音是xuǎn,意为盛大、显著,如“烜赫”;也指晒干,如“烜干”。

7. 烨:读yè,形容火光很盛,如“烨然”“烨烨”。

8. 烩:读音是huì,指烹饪方法,把食物煮后调味勾芡,如“烩菜”“烩面”。

9. 烙:读lào,指用器物烫熨或烹饪,如“烙印”“烙饼”;也读luò,如“炮烙”(古代酷刑)。

10. 烊:读yáng,指融化,如“烊化”;读yàng时,用于方言,指商店打烊(关门)。

1. 剡:读shàn,指削尖,如“剡木为楫”;也指剡溪(水名,在浙江)。

2. 郯:读音tán,指郯城(地名,在山东)。

3. 烬:读jìn,指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如“灰烬”“余烬”。

4. 涝:读音lào,指雨水过多,庄稼被淹,如“涝灾”“排涝”。

5. 浡:读bó,形容水涌出,如“浡然而兴”;也指旺盛的样子。

6. 涑:读音sù,指涑水(水名,在山西)。

7. 浯:读wú,指浯水(水名,在山东),也指浯溪(地名,在湖南)。

8. 涞:读音lái,指涞水(水名,在河北),也指涞源(地名,在河北)。

9. 涟:读lián,指水面被风吹起的波纹,如“涟漪”;也指泪流不断的样子,如“泣涕涟涟”。

10. 娑:读音suō,“婆娑”指盘旋舞动的样子,如“舞姿婆娑”,也指枝叶扶疏的样子。

1. 涅:读niè,原指可做黑色染料的矾石,现多表示“涅槃”(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

2. 涠:读音wéi,指水回旋形成的洼地,如“涠洲”(地名)。

3. 浞:读zhuó,意为淋、使湿,如“浞雨”(被雨淋湿)。

4. 涓:读音juān,指细小的水流,如“涓滴”;也可形容水流细缓,如“涓涓细流”。

5. 涢:读yún,指涢水(水名,在湖北)。

6. 浥:读音yì,意为湿润,如“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诗句)。

7. 涔:读cén,形容雨水多,如“涔涔”;也指积水,如“涔涝”。

8. 浜:读音bāng,方言中指小河沟,如“河浜”“浜头”(地名常用字)。

9. 浠:读xī,指浠水(水名,在湖北),也用于人名。

10. 浼:读音měi,意为污染,如“浼渎”(玷污、冒犯);也作请求时的谦辞,如“央浼”(恳请)。

1. 浣:读huàn,指洗涤,如“浣衣”;也指唐代规定官吏每十天休息沐浴一次,后借指每月上、中、下旬,如“浣日”。

2. 浸:读jìn,意思是泡在液体里,如“浸泡”;也指液体渗入或渗出,如“浸润”;还可表示逐渐,如“浸渐”。

3. 烫:读tàng,指温度高,如“烫手”;也指用热的物体接触或使物体受热,如“烫衣服”;还可表示被热的物体灼伤,如“烫伤”。

4. 涘:读sì,指水边,如“涯涘”(水边,引申为边际)。

5. 浚:读jùn,意为疏通(水道),如“疏浚”;也指深挖,如“浚井”。读xùn时,用于地名,如“浚县”(在河南)。

6. 悖:读bèi,指违背、相反,如“相悖”;也指荒谬、错误,如“悖论”;还可表示糊涂,如“悖乱”。

7. 悚:读sǒng,指害怕、恐惧,如“惊悚”“悚然”。

8. 悭:读qiān,指吝啬,如“悭吝”;也指缺少、不足,如“资源悭缺”。

9. 悝:读kuī,指嘲笑、诙谐,如“悝笑”;读lǐ时,用于人名,如战国时期的“李悝”。

10. 悃:读kǔn,指诚恳、忠诚,如“悃诚”“悃愊无华”(指为人诚朴宽厚)。

1. 悒:读yì,指忧愁、不安,如“悒郁”形容心情抑郁。

2. 悯:读音mǐn,意为怜悯、同情,如“悯恤”指对他人不幸表示关怀。

3. 悢:读liàng,表悲伤、怅惘,如“悢然”形容伤感的样子。

4. 悛:读音quān,指悔改,如“怙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5. 宸:读chén,本指屋檐,后借指帝王居所或帝王,如“宸居”“宸翰”。

6. 窅:读音yǎo,形容深远、幽暗,如“窅然”“窅渺”。

7. 窈:读yǎo,常与“窕”连用为“窈窕”,形容深远或女子文静美好。

8. 剜:读音wān,指用刀挖,如“剜肉补疮”比喻只顾眼前解决问题。

9. 诹:读zōu,意为询问、商量,如“咨诹”指咨询、征求意见。

10. 扅:读音yí,“户扅”指门闩,如“扅扃”可指门户或关闭。

1. 诼:读zhuó,指造谣毁谤,如“谣诼”意为造谣、毁谤的话。

2. 冢:读音是zhǒng,指坟墓,如“古冢”“衣冠冢”。

3. 袪:读qū,指袖口,如“攘袪”指捋起袖口;也同“祛”,有除去之意。

4. 袒:读音是tǎn,指裸露身体的一部分,如“袒露”;也指袒护,如“偏袒”。

5. 袗:读zhěn,指单衣,如“袗絺绤”指夏天穿的细葛布单衣。

6. 袢:读音是pàn,指衣服上的襻儿(扣住纽扣的套儿);也指带襻的衣物,如“裤袢”。

7. 被:有两个读音,读bèi时,指被子,如“棉被”;也指遮盖、遭受,如“被覆”“被害”。读pī时,通“披”,指穿戴、覆盖,如“被坚执锐”。

8. 袯:读bó,“袯襫(shì)”指古代农夫穿的蓑衣一类的衣服。

9. 祯:读音是zhēn,指吉祥,如“祯祥”意为吉祥的征兆。

10. 祧:读tiāo,指远祖的庙,如“迁祧”指把隔了几代的祖宗的神主迁入远祖之庙;也指继承上代,如“兼祧”(旧指一人继承两房宗祧)。

1. 诿:读wěi,指推卸责任,如“推诿”表示互相推卸。

2. 谀:读音yú,意为谄媚、奉承,如“阿谀”指迎合别人。

3. 谂:读shěn,有知悉、劝告之意,如“谂知”表示知道。

4. 谄:读音chǎn,指奉承、巴结,如“谄媚”形容讨好他人。

5. 谇:读suì,意为责骂或询问,如“谇语”可指责备的话。

6. 屑:读音xiè,指碎末(如“纸屑”),也可表示认为值得(多用于否定,如“不屑”)。

7. 屐:读jī,指木头鞋或鞋类的通称,如“木屐”。

8. 屙:读音ē,指排泄(大小便),如“屙屎”。

9. 陬:读zōu,指角落或山脚,如“海陬”指海边角落。

10. 勐:读音měng,意为勇猛,如“勐将”指勇猛的将领(多用于人名、地名)。

1. 奘:读zàng,指壮大,如“身强体奘”;也读zhuǎng,同“壮”。

2. 疍:读dàn,“疍民”指过去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的水上居民。

3. 牂:读zāng,指母羊,如“牂羊”。

4. 蚩:读chī,“蚩尤”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首领;“蚩蚩”形容痴呆或天真的样子。

5. 祟:读suì,指鬼神带来的灾祸,如“作祟”;也比喻不正当的行为,如“鬼鬼祟祟”。

6. 陲:读chuí,指边疆、边境,如“边陲”。

7. 陴:读pí,指城上的矮墙,如“陴睨”(借指城墙)。

8. 陶:读táo,指用黏土烧制的器物,如“陶器”;也指制造陶器,或比喻教育、培养,如“陶冶”;还读yáo,通“尧”。

9. 烝:读zhēng,指热气升腾,如“烝腾”;古代也指冬天的祭祀。

10. 娠:读shēn,指怀孕,如“妊娠”。

1. 娌:读lǐ,“妯娌”指兄弟的妻子的合称。

2. 娉:读音是pīnɡ,指女子姿态美好,如“娉婷”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3. 娲:读wā,“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4. 娩:读音是miǎn,指妇女生孩子,如“分娩”。

5. 娣:读dì,指妹妹,如“娣姒”可指妯娌或姐妹。

6. 婀:读音是ē,“婀娜”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

7. 砮:读nǔ,指可做箭镞的石头。

8. 哿:读音是ɡě,表示称许、可嘉,如“哿矣能言”。

9. 畚:读běn,指用竹子、柳条等制成的盛物器具,如“畚斗”。

10. 逡:读音是qūn,“逡巡”指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1. 剟:读duō,意为刺、割,也指删改文字。

2. 绠:读音是gěng,指汲水用的绳子,如“绠短汲深”比喻能力不足。

3. 绡:读xiāo,指生丝或生丝织物,如“素绡”。

4. 骋:读音是chěng,意为奔跑(如“驰骋”),也指放开、尽量施展(如“骋目”)。

5. 绤:读xì,指粗葛布,与“絺”(细葛布)并称“絺绤”。

6. 绥:读音是suí,本指车上的绳索(供人上下车时拉扶),后引申为安抚(如“绥靖”)。

7. 绦:读tāo,指用丝线编织的带子,如“绦子”“丝绦”。

8. 骍:读音是xīng,指赤色的马或牛,常用于古代祭祀。

9. 绨:读tí,指厚实光滑的丝织品,如“绨袍”。

10. 骎:读音是qīn,“骎骎”形容马快速奔跑的样子,也比喻事业进展迅速。

1. 邕:读yōng,形容鸟鸣声和谐,也指邕江(水名,在广西)。

2. 烝:读音zhēng,意为热气上升,如“烝腾”;也指古代祭祀的一种。

3. 鸶:读sī,“鹭鸶”即白鹭,一种水鸟。

4. 耜:读音sì,古代形似犁的翻土农具,后指犁上的铧。

5. 焘:读dào(通“帱”,覆盖)或tāo(古同“焘”,多用于人名)。

6. 舂:读音chōng,把谷物的皮壳捣掉,如“舂米”。

7. 琎:读jīn,指像玉的美石,多用于人名。

8. 琏:读音liǎn,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用玉装饰。

9. 麸:读fū,“麸子”指小麦磨面剩下的皮屑。

10. 掭:读音tiàn,用工具拨弄(如“掭灯芯”),或轻轻擦抹。

1. 揶:读yé,“揶揄”指嘲笑、嘲弄。

2. 域:读yù,指地域、范围,如“领域”“疆域”。

3. 捺:读nà,指汉字笔画“捺”(如“人”字的右下方笔画),也指按、抑制,如“捺住性子”。

4. 掎:读jǐ,指拉住、拖住,如“掎角之势”(比喻互相配合夹击敌人)。

5. 埼:读qí,指弯曲的岸、曲折的堤岸。

6. 埯:读ǎn,指用土覆盖种子,也指挖的小坑,如“树埯”。

7. 捯:读dáo,指两手交替着拉回线、绳等,如“捯线”;也指追究、清查,如“捯根儿”。

8. 掳:读lǔ,指抢劫、抢夺,如“掳掠”“掳走”。

9. 掴:读guó,指用巴掌打,如“掴脸”。

10. 埸:读yì,指边界、边境,如“疆埸”(古文中常用)。

1. 堌:读gù,指土堡或堤,多用于地名,如“龙堌”。

2. 捶:读chuí,意为用拳头或棒槌敲打,如“捶打”“捶背”。

3. 赦:读shè,指免除或减轻刑罚,如“赦免”“大赦”。

4. 赧:读nǎn,形容因羞愧而脸红,如“赧然”“赧颜”。

5. 捭:读bǎi,“捭阖”指开合,多形容分化或拉拢的手段,如“纵横捭阖”。

6. 埠:读bù,指码头或有码头的城镇,如“商埠”“船埠”。

7. 晢:读zhé,同“哲”,意为明智、有智慧,也指有智慧的人。

8. 掀:读xiān,意为揭起、使离开原处,如“掀开”“掀起”。

9. 逵:读kuí,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如“逵路”“大逵”。

10. 捻:读niǎn,指用手指搓转,如“捻线”;读niē时,同“捏”,如“捻弄”。

1. 埝:读niàn,指用土筑成的小堤或副堤,土埂。

2. 堋:有两个读音,读péng时,指分水堤,也用于地名;读bèng时,意思是把土块等砸向物体。

3. 堍:读tù,指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4. 掐:读qiā,意思是用指甲按或截断,也指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

5. 掬:读jū,意为用两手捧(东西)。

6. 鸷:读zhì,指凶猛的鸟,也形容凶猛。

7. 掠:读lüè,有掠夺、夺取,轻轻擦过或拂过等意思。

8. 掖:有两个读音,读yē时,指塞进(衣袋或夹缝里);读yè时,指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也有扶持、提拔的意思。

9. 掊:有两个读音,读pǒu时,指用手扒土,也指聚敛;读péng时,意思是抨击。

10. 堉:读yù,指肥沃的土壤。

1. 掷:读音为zhì,意思是扔、投、抛,如“投掷”“掷球”。

2. 掸:有两个读音,读dǎn时,意思是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如“掸尘”“掸衣服”;读shàn时,用于“掸族”,是缅甸的一个民族。

3. 捩:读音是liè,意为扭转,如“捩转”。

4. 掮:读音为qián,指用肩扛(东西),如“掮客”,指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

5. 悫:读音是què,意思是诚实、谨慎,如“悫直”。

6. 埭:读音为dài,是方言,指土坝,常用于地名,如“石埭”。

7. 埽:有两个读音,读sào时,指用树枝、秫秸、石头等捆紧做成的圆柱形东西,用来保护堤岸防水冲刷,也指用埽材修筑的挡水工程;读sǎo时,同“扫”,意为打扫。

8. 掺:有三个读音,读chān时,意思是混合、掺杂,如“掺和”“掺杂”;读shǎn时,意为持、握,如“掺手”;读càn时,用于“掺挝”,是古代一种鼓曲。

9. 掇:读音为duō,有拾取、摘取的意思,如“掇拾”;也有整理、收拾的意思,如“掇弄”;还可表示用双手拿(椅子、凳子等)。

10. 掼:读音是guàn,意为扔、掷,如“掼手榴弹”;也有摔、跌的意思,如“掼跤”;还可表示带着(某种情绪)做某事,如“掼纱帽”,表示因气愤而辞职或甩手不干。

1. 聃:读音为dān。常用作人名,如老子李聃。也有下垂的意思,如“聃耳属肩”。

2. 聆:读音是líng。意思是听,如“聆听”“聆取”。

3. 勘:读作kān。有校对、复看核定的意思,如“勘正”“校勘”;也指实地查看、探测,如“勘察”“勘探”。

4. 聍:读音为níng。“聍聍”指耳垢,也叫耳屎。

5. 菝:读bá。“菝葜”是一种藤本植物,根状茎可入药。

6. 萁:读音是qí。指豆茎,如“煮豆燃豆萁”。

7. 菥:读作xī。“菥蓂”是一种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

8. 菘:读音为sōng。指白菜,如“菘菜”。

9. 堇:读jǐn。堇菜是一种草本植物,花通常为紫色或白色。“堇色”指浅紫色。

10. 勒:有两个读音,读lè时,有强制、逼迫的意思,如“勒索”“勒令”;也有雕刻的意思,如“勒石”“勒碑”。读lēi时,意思是用绳子等捆住或套住,再用力拉紧、系紧,如“勒紧裤腰带”。

来源:品味乐与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