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常常思考:高考作文究竟要考查什么?纵观2023至2025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答案愈发清晰。从2023年“人·技术·时间”的思辨,到2024年“AI时代问题是否会减少”的追问,再到2025年“民族魂”与“
站在高三讲台,翻开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我看到了命题理念的深刻变革——它已不再是简单的写作测试,而是青年思想的淬炼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常常思考:高考作文究竟要考查什么?纵观2023至2025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答案愈发清晰。从2023年“人·技术·时间”的思辨,到2024年“AI时代问题是否会减少”的追问,再到2025年“民族魂”与“梦的赠予”的升华,高考作文已完成从考查文采到考查思想的华丽转身。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近三年高考作文的命题世界,探寻其情境性、思辨性、育人性和任务驱动性的四大特点,为2026年的备考指明方向。
01 命题四大特点:从“写作文”到“思考人生”
情境性:为写作找到真实的土壤
高考作文已告别“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洞写作,转向在具体情境中表达真实思想。2025年全国二卷“梦的赠予”为例,它构建了一个“梦可以作为礼物赠予他人”的想象情境。考生需思考:如果梦可赠予,你会赠给谁?赠什么样的梦?为何而赠?
这种情境设置激发考生从“自我表达”转向“对话社会”,写作有了明确的言说对象和交际目的。2024年“AI时代问题是否会减少”同样创设了科技发展下的真实困惑情境,2023年“人·技术·时间”则将考生置于技术变革与时间管理的日常场景中。
清代学者章学诚言:“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情境性写作正是避免“无物”的关键——它为抽象思考提供了具体的附着点,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真情可表。
思辨性:超越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近三年作文题最显著的变化是思辨性要求的全面提升。2024年“AI时代问题是否会减少”一题尤为典型,它要求考生既看到AI解决问题的高效,又洞察其可能带来的新问题。这种辩证思考避免了对技术的简单推崇或盲目排斥。
2025年全国一卷选取老舍、艾青、穆旦的三则材料,呈现民族精神从“压抑”到“突破”的觉醒过程。考生需把握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而非孤立看待。上海卷的“专、转、传”则要求探讨专业文章、通俗文章与传世之作间的复杂关系,同样极具思辨价值。
北大教授张颐武指出,今年作文题“普遍弱化时事性,强化哲理性与思辨性”。这种趋势要求考生摒弃简单化的二元思维,培养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能力。
育人性:作文背后的立德树人
高考作文始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2025年全国一卷在抗战胜利80周年背景下,以“民族魂”为主题,引导考生思考民族精神的传承。2023年全国乙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2025年全国二卷的“梦的赠予”,都着眼于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育人性不是简单的政治说教,而是价值引领的潜移默化。如2025年北京卷“当数字闪耀时”,引导考生关注数字背后的人文温度;天津卷以“车轮”为喻,引导思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强调:“文以载道。”高考作文的育人性,正是这一传统在当代的延续——通过写作促进青年价值观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
任务驱动性:带着明确目的写作
任务驱动性作文要求考生按照特定要求完成写作任务。2025年全国二卷要求基于“梦的赠予”这一特定情境展开写作;2023年新课标Ⅰ卷“文化传承”则隐含了“如何传承文化”这一任务。
这种任务驱动避免了套作和宿构,要求考生精准审题,定向回应。如同射击要有靶心,写作要有明确的任务意识。2025年北京卷微写作要求“以‘轻’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更是直接规定了文体形式。
《周易》有云:“言有物而行有恒。”任务驱动性作文正是“言有物”的保障——它让写作成为有针对性的思想交流,而非漫无目的的自言自语。
02 2026备考策略:从“应试技巧”到“素养提升”
构建三维素材库,告别零散积累
面对日益灵活的高考作文题,碎片化的素材积累已难以应对。建议建立“个人成长·时代发展·文化传承”三维素材库。
个人成长维度:收集面对挫折、调整心态的案例,如2025年北京卷“第二次呼吸”所启示的突破“极点”的经历。时代发展维度:关注科技前沿(如AI应用)、社会热点(如乡村振兴)等案例。文化传承维度:积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案例,如故宫文创、敦煌数字化等。
积累素材时,应兼顾经典与新颖。既要有袁隆平、苏轼等经典人物,也要有江梦南等新时代榜样。更重要的是,对素材进行个性化转化,避免生硬套用。
培养思辨能力,打破思维定式
2026年备考应将思辨训练日常化。可针对社会现象展开“每日一辩”,使用“虽然……但是……”“不仅……更……”等句式构建辩证段落。如讨论“智能手机利弊”时,既看到其提升效率的一面,也认识到可能带来的依赖。
学习运用“三维论证框架”:承认对立面合理性—揭示内在矛盾—提出超越方案。以AI话题为例,可先承认AI的高效,再指出其局限性,最后提出人机协作的方案。
哲学概念的迁移也能增强思辨深度。如用“异化理论”分析技术对人性的影响,用“量变到质变”解释成长过程等。让思辨从技巧升华为思维习惯。
精修文章结构,避免平庸布局
“结构是作文呈现给阅卷老师的最直观的表象”。2026年备考需熟练掌握三种基本结构:
并列式结构适用于多角度论证。如2025年一篇满分作文《探索问题无止境》设置三个并列分论点:“以探索问题为灯”“以探索问题为笔”“以探索问题为刃”。这种结构要点是分论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共同支撑中心论点。
递进式结构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或“表象—根源—对策”层层深入。如2025年《未知之境无穷尽》从“什么是未知”到“怎样赴未知”再到“为何赴未知”,体现逻辑深化。
起承转合式是传统实用结构。“起”要开门见山,“承”要正面阐述,“转”要转换角度,“合”要总结升华。这种结构符合汉语思维习惯,尤其适合文化类话题。
优化语言表达,提升文采魅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思想内容相当时,语言表达成为区分高下的关键。
标题拟制要醒目点睛。可运用对仗(如“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比喻(如“守望心中的灯塔”)等手法。考前可每天练习拟写3-5个标题。
开头结尾要模块化储备。开头可用场景式(如“考场外的梧桐树又落了一片叶,像极了三年来撕下的日历”)、设问式等。结尾可用呼吁式(如“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执着,在时代的考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升华式等。
日常训练中,可定期仿写优秀表达,如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转化为“平凡时守住内心的灯火,闪耀时照亮更多人的路”。让语言在模仿中创新,在积累中升华。
强化情境应对,做到学以致用
2026年备考需加强情境化写作训练。看到作文题后,首先判断:这是什么情境?我的角色是什么?写作对象是谁?写作目的是什么?
可定期进行“情境模拟训练”:如假设作为班长给同学写一封信,鼓励大家勇敢追梦;或作为社区志愿者,向居民介绍传统文化活动。这种训练强化作者意识、对象意识和目的意识。
同时,要避免情境错位——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如2025年北京卷“当数字闪耀时”要求写记叙文,就需通过具体故事展现思考,而非空发议论。
03 结语:备考是思想的马拉松
高考作文的变革告诉我们:真正的写作能力源于真正的思考能力。2026年的备考之路,应是思想提升之路。
正如近三年高考作文题所启示的:当我们既能用《乡土中国》的理论分析“村BA”现象,又能以华为工程师的故事诠释“寂寞与灿烂”的辩证关系,更能在“数字闪耀时”写出与祖母视频通话的体温记忆,我们便能在高考作文中展现出真正的素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信:当备考重心从技巧训练转向素养提升,当写作真正成为思想的表达,我们的学生就不仅能赢得高考,更能赢得未来。
2026年的高考作文场,将是思想者的舞台。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开启新一轮的备考征程。
来源:进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