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枚核导弹试射后,美军超800将领突遭召回,三大疑点或牵动中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20:04 2

摘要:就在美军“俄亥俄”级核潜艇连续试射四枚“三叉戟Ⅱ”D5导弹不到一周,防长赫格塞思突然下达全球召回令,要求包括驻日、驻韩司令在内的800余名高级将领奔赴弗吉尼亚。

就在美军“俄亥俄”级核潜艇连续试射四枚“三叉戟Ⅱ”D5导弹不到一周,防长赫格塞思突然下达全球召回令,要求包括驻日、驻韩司令在内的800余名高级将领奔赴弗吉尼亚。

尽管官方声称导弹试射是“常规检验”,但时间点的微妙重叠令人心惊:核威慑展示与全军高层紧急会议的组合背后有三大疑点没有揭开。

疑点一:是对特朗普的效忠仪式还是清洗信号?

环球网报道,五角大楼对外宣称会议仅持续一小时,目的是防长亲自传达“指导意见”,但细节讳莫如深。

然而,退役将军本·霍奇斯的社交媒体发文将此事与1935年希特勒要求德军将领宣誓效忠的事件相提并论,瞬间点燃舆论。

赫格塞思轻描淡写地回应“这故事听起来挺酷”,却未否认其中的隐喻,这场会议可能远非简单的战略简报,而是一场对军队忠诚度的重新定义。

为何需要全球将领亲自到场?白宫官员透露,这场会议是为了“展示特朗普领导下新军队的面貌”。一名国防官员更直言不讳:“这相当于把马儿牵回马厩并加以驯服。”

“驯服”谁?当然是那些不够“听话”的人。

据称,会议的核心议题是赫格塞思一直强调的“勇士精神”,但知情人士透露,赫格塞思的真实意图可能是要求高级军官对特朗普个人宣誓效忠,或清洗军队中不够“听话”的将领。

事实上,赫格塞思上任后已解雇14名顶级军官,并以推进特朗普国家安全议程为名,根除军队中的多元平等倡议(DEI)。所以,这场会议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忠诚测试”。

更耐人寻味的是,赫格塞思团队计划录制演讲并广泛传播,白宫承诺扩大其影响力。这就暴露了会议的另一层目的:它可能是一场政治作秀,旨在塑造特朗普“强人领袖”的形象。

疑点二,是战略收缩还是对华包围?

过去几十年,美军重心分布于中东、欧洲和亚太,但近期两份未公开的国防文件显示,美国正计划收缩海外力量,转向“本土和西半球防御”。这种转变若成真,将彻底颠覆战后美国作为“世界警察”的角色,而中国或成为这一调整的核心考量。

一方面,美国可能意识到,与中国正面军事对抗成本过高。俄乌冲突消耗了大量资源,中东局势又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同时多线作战,美军将力不从心。因此,收缩兵力至本土及周边,集中资源发展不对称优势,反而能更有效地遏制中国。

另一方面,特朗普一直强调的“让美国再次伟大”,本质是经济民族主义,核心就是“避免直接冲突,专注内部振兴”,这就意味着,美国对华政策将从军事围堵转向经济科技竞争,而核威慑与将领召回,只是为这一转型保驾护航的“安全网”。

然而,这种收缩不意味着软弱。相反,它可能是一种更精明的战略:通过核力量展示与军队集权化,让美国既避免陷入亚太泥潭,又保留了对华施压的杠杆。

例如,在南海问题上,美军可能减少常规兵力部署,转而依靠核潜艇、远程导弹等战略资产进行“低成本威慑”,同时通过内部整顿确保军队绝对服从白宫指令,以应对可能的突发危机。

疑点三,核部署调整剑指何方?

9月17-21日,美军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试射了四枚“三叉戟Ⅱ”D5弹道导弹。军方声称这是“计划内的可靠性测试”,并强调“未针对任何国际时事”。但时机之巧,令人无法忽视。

“三叉戟”导弹是美英核威慑的基石,可携带当量高达47.5万吨的W88核弹头,射程覆盖全球关键区域,包括亚太。

此次试射虽属常规,但结合最近中国实力的接连展示和五角大楼的微妙表态,美军此时的核威慑力展示,更像是对中国军事崛起的一种回应。

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些事和中国有什么关系?我的观点是,美国正在下一盘对华模糊的棋,表面上可能收缩,实则暗藏杀机。

从好的方面看,如果美军战略真的转向国内和西半球,那意味着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可能减弱。而中国在亚太的战略空间可能扩大,例如在南海岛礁建设、一带一路的推进会少了一层直接军事干扰。

但从坏的方面看,这种收缩可能只是表象。核试射和召回令结合,暗示美军在优化“快速打击能力”。试想,如果美国减少海外基地,但加强核潜艇和导弹部署,它完全可以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对中国实施威慑。

更别忘了,赫格塞思团队一直鼓吹“勇士精神”,这听起来像在准备高强度冲突。一些分析认为,美国可能在酝酿“一体化威慑”,把军事、经济、科技手段捆绑,针对中国的崛起。

另外,中美竞争已进入新阶段。美国不再单纯强调军事围堵,而是更注重“内功修炼”,比如通过这次会议整合军队文化,提升士气,以应对中国的“持久战”。

中国军力近年增长迅猛,福建舰航母、高超音速导弹接连亮相形成战斗力,美国或许觉得老一套战术不管用了,需要重新教将领们“如何打一场现代战争”。如果会议讨论这些,那对中国绝不是好消息。

不过这些都个人猜测,这场会议的结果下周就会揭晓。但无论结论如何,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在于,如果美国战略收缩,中国可以在亚太扩大影响力,推动区域合作。但挑战在于,美国可能更依赖核威慑和不对称手段,让冲突风险变得更不可控。

我个人的判断是,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成本可控的对抗”,比如通过贸易、科技施压,而非军事热战。但军事集结往往是一张牌,用来在谈判中攫取筹码。中国需要保持警惕,继续强化国防,同时拓展外交,避免被拖入军备竞赛。

来源:薛小荣视频

相关推荐